「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2020-12-19 蜜蜂文學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zhi治):同「智」。

一、三種解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普遍有三種解釋值得分析——

01、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智慧。

02、智者是不向人民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03、真正知『道』的人,不會到處說。到處說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知『道』。

我們看哪句分析的對呢?個人認為都對!

二、一一論證

首先01解釋,我們結合現實生活可以看出,是給普通百姓看的,也就是給我們看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真正的聰明是不需要誇耀來表現的,真正的智者也懂得「口食禍之門」、「多言多敗」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會成天喋喋不休,道長論短。而那些四處誇口,好說閒話,好扯舌頭的人,只能算是愚昧無知之人。

說話,其實是一種需要被約束的自由。

思想層次越高,心智越是成熟的人,越會明白,適時沉默,是能夠體察人心、懂得換位思考的溫柔,也是一種由心而發最高級的自律。

真正的智者是不會去追求形式上的理解和尊重的,他們對任何事都表現得無爭無搶;他們個個都是深藏不露的高能人士。他們是不會在言語和行動上表現自己,以求譁眾取寵。所以,這樣的人才是順應自然大道的人,才是天下最可貴的人才,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尊敬的人。

聰明的人如果鋒芒畢露就會招致別人的猜忌,清高的人傲慢無禮,只能使別人疏遠。以退為進,能屈能伸是生活中的一大智慧。

其次02解釋,結合當時『老子』周朝的時代背景可以看出是讓君主看的,讓其無為而治。

對於統治者來說,真正得道的統治者一定是能了解百姓的心性,能順應自然規律,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不會經常發布政令,使人們不知所從。申不害就曾說過:「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之。」君主之所以受到尊崇,是因為他們能夠下達政令,政令頻仍而不能實行,君主就會失去威勢,所以聖明的君主對政令下達十分慎重。所以古人說「君無戲言」。『老子』主要想告訴君主不要太幹預百姓,更不能一言出而人頭落地,要『無為而治』。

最後03的解釋,是說給執『道』、懂『道』的人看的,如「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很像呢。就是想說『道』難言。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從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處,其實他不懂、不知。

《莊子知北遊》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莊子》中提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

知『道』者,凡事法天、法地、法道;居無為之事。如此,則萬物將自賓、自化,天地將自正,即無不為也。故無需言教,此謂「知者不言」。反之,強行言教者,有以為也,執者失之,為者敗之。因其不懂無為也,不知『道』、天、地之所為也,即不知道也,是謂「言者不知」!

所以說,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是不會總將道掛在嘴邊的。「道」只能去體悟,而不能來言說,我們所言說的只不過是「道」的一些細枝末節。正如古人所言,所謂的經典都是聖人留下的糟粕,而真正的聖人之道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悟而不可聞的,更不是通過學習書本、文字,效仿賢人言行可以得到的。與其成天論道,不如靜心修道。

佛家的思想認為『法』難言,說出來的都是不對的。和『老子』的『道』難言意思很像。

佛家認為人的意識總是妄動。真正涅槃的佛,只剩下真如,如不動,沒有了意識,所以就沒有了妄動,所以當然不會說法。而常人有意識,有六根,有妄動,總是忍不住說話。

佛家有「拈花一笑」的故事很是經典:

這一天,眾弟子來到靈山準備聆聽釋迦牟尼的教誨,但釋迦牟尼就是不開金口。大家都很納悶。釋迦牟尼信手拈來一朵花展示給大家,大家都不知其意,只好默然。只有迦葉尊者露出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說,我有超越眾生的法眼和妙心,能夠「看到」你們看不到的世界本體實相,這是很微妙的意識狀態,不需要用文字,迦葉有悟,就傳給他吧。

要達到佛的層次,就要開啟我們的更高級意識、開啟我們的「超級感官」,直接體驗更深層的存在,要超越語言。

佛教中對這一點也不厭其煩的做過說明:佛陀所說的法,不可執著於語言,只能心悟。佛陀所說的法,不過是借語言開悟眾生,姑且取名為「佛法」,真正開悟了,也就是超越語言之時。

老子所說的「有道者」也是一樣,已經超越了我們現有的思維模式,也超越了我們現有語言的表達。

知道「道」的人不執著於語言,也就是不再執著於我們基於語言的思維方式。執著於語言的人還沒體驗到「道」。

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體現了『老子』得道後的高明與智慧,也側面反應了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治國策略,更是一種『得道』的境界!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這裡我們回到《道德經》的一開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其實和這一篇中說的「知者不言」有類似的意思,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真正的智慧無法言說呢?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麼說還是不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深入解讀】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面。知道得,不說也知道,不知道的,說得天花亂墜,也還是不知道。那麼肯定就會有人要問,那到底是該說不該說?這個問題先放下,我們先說說玄同。玄,其色黑,深淵幽暗。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 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名叫《讀老子》,內容為:「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大概意思就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是老子親口說的,可是如果老子是智者,是得道的人,那為什麼他還要說呢,為什麼還有留下老子五千言呢?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世事洞明的人,通曉世情冷暖;人情練達的人,不讓他人難堪。有時候,明知故問的嘲諷,比聲色俱厲的責難,更讓人心寒。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菜根譚》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誰都懂得好好照看。
  •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真正含義,夠用一生的大智慧
    更何況上善若水還是夠用一生的大智慧呢。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全球真正有含義且大眾所知的幾款車標,最後一款是國人驕傲
    車標其實也可以說成是一個品牌的文化縮影或者是發展含義等等。全球那麼多有名的車標,但是真正有含義又比較為大眾所知的也就那麼幾款,這些車標的含義你都知道了嗎?不要再當小白了。第一款是奧迪的車標,我們都知道是四個圈組成的。那麼這四個圈背後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據說是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德國的四家汽車公司因為惡性競爭而導致德國的汽車企業備受打擊。
  • 語言的能力有限,有些事物用語言真的表達不出來
    《老子》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五十六章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些說法雖然簡略,但從老子關於道的基本主張看,可以理解為此世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足以表述無限的道。老子以幽冥恍惚之「模糊詞」 描述道體,實際上也是「道不可言」的一種婉轉表達。可是,道既然不可以用語言表達,那麼是不是應該絕對沉默?有沒有一種比較好的言說方式?
  •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學會了「有話不說」!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學會了「有話不說」。 說出來,不如看明白 荀子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 言語得當,是明理和智慧;而沉默,也是明理和智慧。 許多時候,說出來不如看明白。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按原來的理解,水裡的魚、烏龜、泥鰍應該都算是智者了;山上的老虎、獅子、猴子都應該算是仁者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原來這個水和山,比喻的是智者和仁者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他們真的喜歡山和水。
  • 老祖宗10條慎言名句: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1.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篇第十》。 吃飯時不交談,就寢時不說話。 2. 言必有防,行必有檢。——《中論》。 說話不可信口開河,做事應當有所檢點。
  • 其深層含義少有人知
    大家如果能夠深入農村地區,真切的了解俗語文化的魅力,就會發現很令人欽佩的大智慧。絕大多數俗語的內容都比較淺顯,但是卻不能否認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由於屬於文化所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所以要想真正了解所有的內涵,也需要有一定文學基礎和鑑賞能力。
  • 心理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大智慧
    02什麼才是自由的樣子首先,真正的自由是有選擇,但同時也受限制的。其次,真正的自由是對欲望的不順從權。喜歡的包包、衣服、飾品立刻能買到,這不是自由;想要說的話能夠立刻表達,這也不是自由。這些,都只是最欲望的一種滿足,恰恰是我們不自由的表現。而自由是有權利同時也有能力「說不」。
  • 健康 中醫:解讀生命的中華大智慧
    大智慧則能給予我們最根本性的回答。 中華民族在解讀生命現象、把握生命規律方面有哪些大智慧呢?現從大體上歸納如下。 一、大智慧之一:生命當順於自然 自然一詞有多種含義,這裡的自然指天然,乃非人為的自然,即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狀態與規律。順應自然即順應這種天然狀態及其規律。
  •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知人不評,評人不言
    老子說:知人者智。 為人處世多年,身邊的人是冷是熱,心裡都會有個數。 心直口快是小聰明,知人不評卻是大智慧。生氣是因為熊孩子不懂事兒,傷心卻是因為小貝作為朋友,深深傷害了大家。 任意點評別人,看似明白事理,實則傷人最甚。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