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zhi治):同「智」。
一、三種解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普遍有三種解釋值得分析——
01、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智慧。
02、智者是不向人民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03、真正知『道』的人,不會到處說。到處說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知『道』。
我們看哪句分析的對呢?個人認為都對!
二、一一論證
首先01解釋,我們結合現實生活可以看出,是給普通百姓看的,也就是給我們看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真正的聰明是不需要誇耀來表現的,真正的智者也懂得「口食禍之門」、「多言多敗」的道理,所以他們不會成天喋喋不休,道長論短。而那些四處誇口,好說閒話,好扯舌頭的人,只能算是愚昧無知之人。
說話,其實是一種需要被約束的自由。
思想層次越高,心智越是成熟的人,越會明白,適時沉默,是能夠體察人心、懂得換位思考的溫柔,也是一種由心而發最高級的自律。
真正的智者是不會去追求形式上的理解和尊重的,他們對任何事都表現得無爭無搶;他們個個都是深藏不露的高能人士。他們是不會在言語和行動上表現自己,以求譁眾取寵。所以,這樣的人才是順應自然大道的人,才是天下最可貴的人才,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尊敬的人。
聰明的人如果鋒芒畢露就會招致別人的猜忌,清高的人傲慢無禮,只能使別人疏遠。以退為進,能屈能伸是生活中的一大智慧。
其次02解釋,結合當時『老子』周朝的時代背景可以看出是讓君主看的,讓其無為而治。
對於統治者來說,真正得道的統治者一定是能了解百姓的心性,能順應自然規律,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不會經常發布政令,使人們不知所從。申不害就曾說過:「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之。」君主之所以受到尊崇,是因為他們能夠下達政令,政令頻仍而不能實行,君主就會失去威勢,所以聖明的君主對政令下達十分慎重。所以古人說「君無戲言」。『老子』主要想告訴君主不要太幹預百姓,更不能一言出而人頭落地,要『無為而治』。
最後03的解釋,是說給執『道』、懂『道』的人看的,如「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很像呢。就是想說『道』難言。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從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處,其實他不懂、不知。
《莊子知北遊》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莊子》中提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
知『道』者,凡事法天、法地、法道;居無為之事。如此,則萬物將自賓、自化,天地將自正,即無不為也。故無需言教,此謂「知者不言」。反之,強行言教者,有以為也,執者失之,為者敗之。因其不懂無為也,不知『道』、天、地之所為也,即不知道也,是謂「言者不知」!
所以說,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是不會總將道掛在嘴邊的。「道」只能去體悟,而不能來言說,我們所言說的只不過是「道」的一些細枝末節。正如古人所言,所謂的經典都是聖人留下的糟粕,而真正的聖人之道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悟而不可聞的,更不是通過學習書本、文字,效仿賢人言行可以得到的。與其成天論道,不如靜心修道。
佛家的思想認為『法』難言,說出來的都是不對的。和『老子』的『道』難言意思很像。
佛家認為人的意識總是妄動。真正涅槃的佛,只剩下真如,如不動,沒有了意識,所以就沒有了妄動,所以當然不會說法。而常人有意識,有六根,有妄動,總是忍不住說話。
佛家有「拈花一笑」的故事很是經典:
這一天,眾弟子來到靈山準備聆聽釋迦牟尼的教誨,但釋迦牟尼就是不開金口。大家都很納悶。釋迦牟尼信手拈來一朵花展示給大家,大家都不知其意,只好默然。只有迦葉尊者露出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說,我有超越眾生的法眼和妙心,能夠「看到」你們看不到的世界本體實相,這是很微妙的意識狀態,不需要用文字,迦葉有悟,就傳給他吧。
要達到佛的層次,就要開啟我們的更高級意識、開啟我們的「超級感官」,直接體驗更深層的存在,要超越語言。
佛教中對這一點也不厭其煩的做過說明:佛陀所說的法,不可執著於語言,只能心悟。佛陀所說的法,不過是借語言開悟眾生,姑且取名為「佛法」,真正開悟了,也就是超越語言之時。
老子所說的「有道者」也是一樣,已經超越了我們現有的思維模式,也超越了我們現有語言的表達。
知道「道」的人不執著於語言,也就是不再執著於我們基於語言的思維方式。執著於語言的人還沒體驗到「道」。
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體現了『老子』得道後的高明與智慧,也側面反應了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治國策略,更是一種『得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