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2020-12-22 祁華勝

大家好,我是祁華勝,看世間人生百態,悟天道了妄唯真。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很多人不明白,豆豆什麼都沒講,為何敢起名《天道》。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為什麼,老子的立場和角色並不是一個「人」老子是一個智者,但老子和光同塵,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不染,而是老子是並不排斥語言和文字的,但是他講述的道理,並不在於天,而在於天外天,道外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文字和語言的功能不能承載智慧和規律,所以老子說,人法天,天法道錢、道法自然,意思不是人要效法天道,而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動物,人並不是生態鏈頂端的人,天地是生養人的,也是生養萬物的,對於天地而言,人和畜生,甚至死人時時札的草人沒什麼兩樣。

順為凡,逆為仙,不是讓你違背原則和規律,而是很多東西需要你順轉,有些事情需要倒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能做到的人很了不起,逆是指,萬事萬物是矛盾的,對立的、陰陽的、變化的、運動的。

就丁元英口中的文化屬性而言,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是天道。大概率是這樣,因為窮人的圈子和人脈,思想和境界超不過這個群體的最大智慧,況且很少人能夠通過合作,放大這種智慧。

有一點非常清楚,想要和過去告別,一定要承認自己無知和愚昧,容易受到本能、思維模式、以及環境觀念的影響,從而做出違背規律,或者並不是太實事求是的決策。

所以道德經裡講,一陰一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說明了一個道理,事物有對立面,就有聯繫和發展,除了事物之間的關係,還有事物內部的關係,以及一個外界因素,人,以及人和人,甚至人本身的關係。

我們重新理順關係,王廟村窮的原因,沒有錢,也無法適應社會。那麼相對於村子來說,一定有比王廟村窮或者富的村子,對於村民來說,馮世傑的日子比一般人要好一點,但是馮世傑顯然解決不了窮的這個現象。

鄉村發展規律,就是有歷史遺留問題,文化屬性問題,生產力問題,思維意識問題,丁元英作為一個外來者,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丁元英本身不是騙子。在豆豆另外一個小說《背叛》中,有人用調料球事件,讓貧困村代理加工,繳納代理費用,卷錢跑路。明顯的龐氏騙局,然後割窮人「韭菜」。

丁元英需要遵循的鄉村發展規律就是要承認王廟村村的客觀實際,勞動力水平,以及生產力和生產結構,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東西,小農意識,等靠要思想,以及吃大戶,和傍大腿的思想,不是不讓靠,而是靠無用,也靠不住(講道理層面是講不通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已經固化)。

扶貧,如果通過發錢能解決,那麼芮小丹有500萬一定能給200戶村民一家兩萬,至少也過個肥年,可現實就是發現去,不僅不會富,而且立馬有人說不均,甚至是不公,還有就是自己家窮,根本遠水救不了近火。

如果扶貧可以這樣搞,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是扶文化、扶生產力、扶傳統文化觀念,這個層面比發錢靠譜一點,也僅僅是靠譜一點,但解決方案還是不成熟,丁元英古城呆兩年,而不是一直待下去,況且,時間周期長,扶貧的意義就不大了。

完美解決方案就是,最普通話的辦法,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只要人人如龍,登堂入室,那麼窮根本不存在,因為他們都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拼命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被落後的觀念束縛,以及周圍環境態度的影響。

到這個時候,我們忽略了一個最大的變量,那就是人心和人性,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窮富成為比較和鬥爭的手段,地位和影響力成為爾虞我詐的商品,局面更加複雜。

時間軸拉回去,丁元英的扶貧分為三步走。

第一、格律詩和王廟村聯手,前店後廠,把剩餘的勞動力利用起來,然後賺取貼牌加工費用(比一般的貼牌加工而言)格律詩可以不賺錢,都給到王廟村。

第二、殺羊要找肥的宰,他們把刀子捅到樂聖哪裡;希望和樂聖的市場份額競爭來一部分(如果給王廟村人說殺富濟貧,他們的道德和人性接受不了這樣的生存方式和競爭方式)。

第三、通過做局和操盤,讓林雨峰相信三點,1、格律詩一群烏合之眾(群龍無首)

2、格律詩品牌和技術過硬,在國外都有分銷渠道。

3、格律詩一號音響的做工,一定是行業龍頭的水準,比流水線品質和產品都好硬。

那麼重新在從微觀和宏觀來說「扶貧」

第一、丁元英對於弱勢文化和弱勢群體,信仰得救之道和高人、貴人、命運、天道的這些人,說世界沒有神、救世主,自己精神上的貧窮,只有自己有辦法,別人都是呵呵。

第二、丁元英對於強勢文化和強者而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別老想著割別人韭菜,當有這個想法和念頭的時候,韭菜身份落地,而且很容易被割。

第三、對於天道本身來說,存在不存在,每個人都有桿秤,存在和不存在重要嗎?甚至信豐什麼重要嗎?都是夾縫中生存,求生存,而不是神刀在手,天下我有,神功蓋世,一統江湖。

丁元英說言語道斷一說即錯,內心強大能講出來嗎?不昧因果,心無掛礙,那是境界,頭腦清醒、睿智、理性,思維嚴謹,布局得當,能講出來嗎?別人以為你是傻子,甚至連規律如來,不可思議都有人反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見路不走,都有人覺得是唬人的。

很多東西,你信不信無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經》《易經》流傳千年,還有人說無用,甚至是玄學、神學之類的,可以說社會科學實踐,中國有絕對的優勢,再給西方500年,它還是不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先天地生,負陰抱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甚至是規律如來不可思議。

固定思維很害人,西方人用邏輯證明生命,東方人用自己思維觀念框人家,天朝上國,自欺欺人。不過東西方文化和文明,碰撞和交流,我不懂,但不介意我研究、傳播、分享。

所以,生活不講道理,沒有道理可講,懂得自然懂,不懂說破大天,人家以為你騙人,佛渡有緣人和一切唯心造讓我感覺驚為天人,原來佛法道法不如自己有辦法,修仙修道修佛都是修自己。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首先,這句話的本意是說,真正的智者,往往言辭不多;而言辭多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智者。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麼說還是不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深入解讀】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面。知道得,不說也知道,不知道的,說得天花亂墜,也還是不知道。那麼肯定就會有人要問,那到底是該說不該說?這個問題先放下,我們先說說玄同。玄,其色黑,深淵幽暗。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菜根譚》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誰都懂得好好照看。
  • 康熙王朝:小玄燁在廷試上說學習詩詞曲賦聖人之言是天道,被罰站
    小玄燁在廷試上說學習詩詞曲賦聖人之言是天道,被罰站。原因是他冒犯了龍威。考試前,順治講了一段頗有意思的齊家治國之言,大致意思就是,我呢,很羨慕你們,只要專心讀聖賢書就可以了,朕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已經坐上龍椅,處理各種俗事了;為什麼要好好讀書呢,老百姓都不好書,壞的只是他一個人,阿哥們不好好讀書,就會壞一方天下;我們滿人經過幾代奮鬥不息,才有了今天的大好河山,我們的金戈鐵馬可以破了前明的水陸三軍,但滅不了漢人的千年文字,滅不了詩詞曲賦,滅不掉聖人之言,士子之心啦。
  • 老祖宗10條慎言名句: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水深不語,人穩慎言。 1.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篇第十》。 吃飯時不交談,就寢時不說話。 2. 言必有防,行必有檢。——《中論》。 說話不可信口開河,做事應當有所檢點。
  • 《天道》:這首詞,道盡了文人的酸楚,體現的則是商人的格局
    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無疑是一位智者,他對於「天道」的透解,是整部劇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所在,在他那裡,「天道」既是天地運行的法則,也是人道的深層挖掘與追問,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這部劇在某種程度上也讓我們這些普通百姓,可以通過他所詮釋的「天道」來窺視商人的格局,儘管只是窺視,但卻足以顛覆我們對於商人的認知
  • 老祖宗溝通術:性格內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熟記這點,好運自來
    我們現在講究「情商比智商重要」,古人沒有這麼說,但是古人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還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生活有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他們雖然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在外人看來,內向之人和成功有著很遠的距離,內向的人同樣也是情商低的代表。
  • 靜水流深,智者無言
    智者無言,聰明的人,比較沉默,凡事少說多做,實在要說話,也要三思而言,不會口無遮攔。明白,凡事點到為止,不明白的事情,絕對不說;一知半解的事情,不會亂說。生命就像一條大河,時而寧靜,時而瘋狂,但是真正的深水,從來都是靜靜的流淌;為人也當如此,處世謙和,態度柔和,但胸中自有萬千丘壑。
  • 文章可得聞,天道不可得
    下面講的天道,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天道講天理的本體,說明天理是外面的一個相,一種表現、一種作用,而它的本體是天道。那實際上當然這個本體和這個相用是沒辦法分的,所以實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子貢在這裡評價他老師,說他的文章,老師的文章是可得而聞也。老師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這是講夫子的德行流露出來,可以看得見,日見乎外。
  • 南懷瑾老師講述:謠言止於智者,注意莫造口業
    這一節,如在文字表面上來解釋,就不必再講了,如「視思明」,當然看東西要看得清楚,但這並不是指兩個眼睛去看東西,現在眼睛看不清楚也沒有關係,街上眼鏡店多得很。這是抽象的,講精神上對任何事情的觀察,要特別注意看得清楚。同樣聽了別人的話以後,也要加以考慮,所以謠言止於智者。我經驗中常遇到趙甲來說錢乙,錢乙來說孫丙,我也常常告訴他們說,這些話不必相信,只是謠言,聽來的話要用智慧去判斷。
  • 《天道》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批判性繼承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豆豆的紅塵三部曲,通過文化、歷史、哲學這三個角度分析社會現象背後的規律,以及造成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背叛》介紹生存階段的殘酷和現實,人在面對生存競爭中,道德、法律、甚至是人性,都是無間煉獄中的惡鬼,十八層地獄不在地府,而在人間,人心鬼蜮,只要不死,總會生一些魑魅魍魎,發一些歪風邪念。也告訴一個真相,很多東西在生存面前,根本沒有一點實踐意義,成王敗寇,優勝劣汰。
  • 智者:遇事不亂,處變不驚
    智者的應對,就是儘快冷靜下來,想想接下來的事怎麼去做才是最重要的。遇事不亂,處變不驚,是智者所為,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處世之道。遇事不埋怨,發牢騷早已於事無補,不如冷靜下來考慮下一步怎麼做。很多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都怨你,如果當初你怎麼做,那就不會這樣了。也有人對自己發牢騷,如果當初我不這樣做,就怎麼怎麼樣。
  • 不入愛河真的是智者嗎?
    前段時間看到朋友圈動態,智者不入愛河。智者,簡單從字面意思是智慧的人。不如愛河,表示的則是不碰愛情。不入愛河的人,不一定是智者,或許被情所傷,感覺看透愛情。大教育家孔子,也是有結過婚的,難道這樣的智慧的人,是因為不入愛河結的婚,有妻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