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小玄燁在廷試上說學習詩詞曲賦聖人之言是天道,被罰站

2020-12-11 小飛魚說影視

小玄燁在廷試上說學習詩詞曲賦聖人之言是天道,被罰站。原因是他冒犯了龍威。

小玄燁談論天道

有一次,順治要在文華殿裡測試皇子們的學業,那時,康熙才八歲。考試前,順治講了一段頗有意思的齊家治國之言,大致意思就是,我呢,很羨慕你們,只要專心讀聖賢書就可以了,朕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已經坐上龍椅,處理各種俗事了;為什麼要好好讀書呢,老百姓都不好書,壞的只是他一個人,阿哥們不好好讀書,就會壞一方天下;我們滿人經過幾代奮鬥不息,才有了今天的大好河山,我們的金戈鐵馬可以破了前明的水陸三軍,但滅不了漢人的千年文字,滅不了詩詞曲賦,滅不掉聖人之言,士子之心啦。

順治談治國

這一番話道出了作為皇子讀書的重要性,安天下靠的是文教科舉,同時,也道出了滿漢之間的矛盾,甚至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矛盾。最後,順治還特意問在場的各位皇子的漢人老師們:你們說,我講得對不對啊。自然,各位老師拱手作揖,皇上聖明。只有小玄燁的老師魏誠謨,一動不動。

馬上安天下,筆下治天下

魏誠謨是個嚴厲,較真的儒士,也是康熙帝小時候的老師。他從小嚴格要求康熙的學業,不準遲到,不準貪玩,每天的學習時間還特別長,小玄燁覺都不夠睡。他也是嚴格地按照儒家思想來教導康熙,聖人之言,治國之道樣樣都教。小玄燁聰慧過人,自然學費很好。

此時,他就有點不解順治講得話。他說:按照皇阿瑪的意思,咱們滿人是因為滅不掉漢人的文字,才向他們學習的,那如果能夠滅掉呢?那還學不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為我獨尊,有帝王氣概。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康熙心中也未必就知道答案,他之所以這樣問,只是想反駁順治之前說得那句「向漢人學習」,他認為不對。

小玄燁說,我們之所以要學習詩詞曲賦,聖人之言,是因為它們也是天道。順治頓時發怒:誰教你的!魏誠謨站出來承認,話不多說,就被罰俸祿。死倔的魏誠謨還硬抗,說不知何罪之有。

那為什麼順治會發怒呢?其一,玄燁縱然說得沒錯,但他不該談論天道。天道是天子專有之道,旁人不得擅自議論,即使是皇子也不行。其二,天道如何運行,天子說了算,而不是聖人之言,即使聖人,那也得聽從天子的安排。但很明顯,魏誠謨不是這樣想的,像他這樣有政治理想的儒士,他覺得天子的言行應該按照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仁政,德治,而不是帝王們的為所欲為,肆意妄為。作為帝王,自然不喜歡這一套說教的約束,但聰明的帝王又不會拒絕這種理念,因為它有利於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穩定。所以,當魏誠謨拒不認罪的時候,順治責說,好,要是玄燁學無長進,我拿你試問,到時再治你罪。

八歲的玄燁童言無忌,談論天道,雖是逾越之舉,但也體現了小小少年的才識和膽略。現在順治旁邊的和尚也說他氣宇不凡,將來是繼承大統的最佳人選。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李紱結黨亂政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什麼意思?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很多聖人之言。康熙也非常推崇聖人之言。在李紱、田文鏡互參案中,李紱朋黨一派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出自《孔子》,究竟是電視劇中所表達的那個意思麼?李紱一黨:不應該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是聖人的話。雍正:那麼民為重呢,又是誰的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出自《陽貨》第三章,與「性相近,習相遠」相關聯。
  • 試論:電視劇《甄嬛傳》對詩詞曲賦的運用
    一、電視劇《甄嬛傳》運用詩詞曲賦的方法   (一)引用法   引用法實質上就是在電視情節上直接應用詩詞曲賦,或者是稍微變動調整語序,但是詩詞曲賦的意思基本沒有變動。首先有部分是直接點出詩詞曲賦的題目。
  • 飽受蚊子追逐之苦 古代文人墨客詩詞曲賦中的記錄
    飽受蚊子追逐之苦 古代文人墨客詩詞曲賦中的記錄 杭州詩人葉城的這首《譙蚊詩》,讓古往今來的人讀之都身同感受。夏夜納涼正爽快,惡蚊如同響箭襲來,忍無可忍卻還得忍。  古代許多文人墨客,也飽受蚊子「追逐」之苦,他們留下的詩詞曲賦中,記載了他們被「追逐」的情況。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深受蚊子襲擊之害,運用他採風得來的社會經驗,濃縮成一首《驅蚊歌》:「爐中蒼朮雜煙荊,拉雜烘之煙飛騰。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 康熙《 庭訓格言》選讀,修身養性不可或缺
    《 庭訓格言》是清朝康熙皇帝教育子女的讀本,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後的兩個傑出帝王:雍正皇帝,功業顯赫,見識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儻,自號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礎,奠定了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業績。所有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的影響。
  • 歷史上的四大聖人,孔夫子只能排第二,第一被稱為天道聖人
    歷史上的四大聖人,孔夫子只能排第二,第一被稱為天道聖人要說起古代的聖人老師,咱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孔聖人了,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咱們還有一句俗話叫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老師在中國的地位還是很高的,特別是孔子之鄉的齊魯大地,山東人都喜歡稱別人一句老師,這不僅是一種尊重,還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歷史上的四大聖人,而前面提到的孔夫子只能在他後面排第二,第一被稱為百家宗師。
  • 古代聖人所說的「三畏」與「三戒」我們常人應該如何去學習?
    古代聖人所說的「三畏」與「三戒」我們常人應該如何去學習?首先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孔子說的三畏與三戒是什麼,根據《論語·季氏》中的記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天命,實際上某程度上說的是人的命運屬於天道的一部分。畏天命,就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敬畏之心,也就是要象《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那樣。
  • 大明王朝的正反面:宸濠之亂,「叛臣」「昏君」與「聖人」的對決
    在明朝,不乏藩王起兵的事件,如朱棣「靖難之役」,仁宗年間朱高煦的反叛。但有一場藩王叛亂,成就了一位聖人,間接害死一位皇帝,雖然處心積慮卻以草草失敗告終。正德年間的「宸濠之亂」,表現了大明王朝的正反兩面,也為大明王朝的國運走勢埋下伏筆。
  • 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和孝莊太后親如姐妹,歷經五朝,結局令人意外
    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觀眾產生強烈反響。這位深宮侍女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讓我們沿著時間的足跡,去撩開歷史的層層面紗吧。當人們穿上典雅大方的旗袍,或欣賞舞臺上展現滿族服飾的服裝表演時、不應忘記三百年前,一位年輕的侍女為之傾注的心血,做出的貢獻。蘇麻喇姑能夠勝任清朝開國時期衣冠飾樣的制定,不僅說明她心靈手巧,擅長女紅,還反映出她具備一定文化素養和創造力,對滿、蒙、漢服飾都有所鑽研,她在孝莊身邊經過數年耳濡日染,學習提高,已經成長,成熟起來。
  • 《周易》:警世之言,寓意雋永!
    《乾》卦中,以龍來比喻君子,從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龍」從潛伏到現于田、躍於淵、飛於天以至到「亢」的極高的過程,以此來比喻人的事業由小到大,地位從低到高的境況。值得注意的是,「龍」從潛伏到飛於天,其爻辭或為「無咎」,或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時,卻出現了「上九,亢龍有悔」的推斷。悔即有過失、不幸的意思。為什麼「亢龍有悔」呢?
  • 《康熙王朝》:向天再借五百年
    《康熙王朝》是2001年中國大陸拍攝的一部大型歷史電視連續劇,距今已經播出快二十年了,想想就覺得可怕,當時在中國內地播出之後,收視率達到了13%,全面超過了《雍正王朝》和《大宅門》的收視率,《康熙王朝》裡的陳道明和斯琴高娃在劇中有著出色的表演,老戲骨呀!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天命」,狹義上來說宗教信仰。中國人有敬畏鬼神的傳統,從無神論的角度上來看,就是一種精神依靠。在人生暮年的時候,找到一種信仰依賴,讓精神有附著之地其實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比如很多人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如果沒有信仰依賴,那麼後期人生處處都是畏懼。    孔子教我們畏懼,沒有畏懼不行。實際上中國歷史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只有宗教哲學。
  • 《康熙王朝》為何省略雍正?只因《雍正王朝》珠玉在前要揚長避短
    而緊隨著《雍正王朝》的,便是於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也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愛情大劇,雖然在深度上不及《雍正王朝》,但正因為《雍正王朝》太有深度,所以很多人看不透徹,而《康熙王朝》相比之下加入一些愛情元素,還有些許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說傳奇色彩,顯得滿朝文武都是庸人,不論什麼困難,面對康熙的英明神武,只需熱血操作一番就可以迎刃而解
  • 《康熙王朝》容妃慘死,康熙用一句話道出對她的萬般不舍與深情!
    《康熙王朝》這部經典的歷史大劇塑造了眾多的經典角色,其中容妃這個人物可以說是得到了康熙的深情摯愛,但結局卻也是最為悲慘的。康熙的眾多子女及妃嬪之中,唯有容妃與她們的女兒藍琪兒,是唯一能給予康熙溫暖的家人,又是讓康熙感受到來自平凡家庭的快樂溫馨,當然在心底的最深處他也是非常的迷戀這種情感給心靈上所帶來的慰籍。但是身為帝王,他也有萬般的無奈與責任,導致在容妃身陷漩渦之時,只能為大局著想,犧牲容妃。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將一直備受寵愛的容妃貶入冷宮,主要的原因是關於廢太子之事。
  • 讀詩——詩詞的規矩有限,可詩詞的境界無限
    文/王行健關於詩詞曲賦的各種規矩是不可破的,必須遵守,否則就不是相應的文體了。如果一個人覺得這些規矩束縛了你而寫不出好作品來,那只能說明一點:修為不夠。有言: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比如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好多人提及寫孤獨的詩都會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看這份孤獨只是外在的,或者說「形式上」的孤獨,是由外因自然形成的孤獨。
  • 《康熙王朝》伍次友說:天地無數有情事,表達了怎樣的無奈?
    導讀:《康熙王朝》中的伍次友對於偽裝成龍兒的少年康熙來說,是個亦師亦友先生。伍次友雖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然灑脫的心胸,但是英雄依然難過美人關。從相識到相知伍次友和蘇麻喇姑暗生情愫,雖然沒有現代年輕人一樣的彼此告白和山盟海誓但是彼此的心意還是明白的。
  • 《康熙王朝》:康熙剿滅葛爾丹後,寶日龍梅為何還要獻身皇上
    按照《康熙王朝》中的皇上說的話:「這全天下的女人都是朕的」。是的,皇權大於一切,但凡生活在天子腳下的每一土地,每一個人,都屬於當朝天子的。但在《康熙王朝》中,有一個漂亮女子主動將自己獻給康熙時,他卻拒絕了。這就女子就是喀爾喀蒙古公主寶日龍梅的,但在歷史上並沒有寶日龍梅這個人物。
  • 雍正王朝:敢當眾辱罵康熙「不教而誅」,王掞真是「年老昏聵」?
    返回京城後,康熙皇帝召集諸皇子大臣,正式宣布了廢黜太子的決定:朕十月十六日自熱河發來的諭旨,你們都看到了,朕停用了太子的一切印信。太子不盡職、不修德、深失朕望,為了上不負列祖列宗的在天之託,下不負天下臣民之望,朕決議廢黜胤礽的太子名位。
  • 沒有正確的漢語韻律啟蒙,你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詩詞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漢語言文化具有光輝的歷史,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所創造的詩詞曲賦有著音樂一般悅動的韻律……近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的熱播,以及武亦姝、李宜幸等選手的精彩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曲賦更是淋漓盡致的讓大家再次領略到中國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以及漢語言文化的精美神妙,同時也掀起了一股大家對詩詞曲賦的學習熱潮。「用一句網上流行的話來說,熟悉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佳句,就能讓人在感嘆夕陽之美時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道德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聖人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聖人之才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康熙王朝》魏東亭的禮物,是一筆被大清「糟蹋」的強國財富
    魏東亭連夜進京,稟報康熙自己已經親自將全部銀兩押運抵京,而對方掠走的銀車是空的。隨後,魏東亭又向康熙呈上一件特殊禮物——明鄭小朝廷的戰船模型。大開眼界的康熙立即明白,大清應當借平臺之機,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其實,劇中的魏東亭是虛構的(其原型是歷史上的曹寅曹棟亭),但是禮物卻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