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庭訓格言》選讀,修身養性不可或缺

2020-12-15 品詩賞詞

《 庭訓格言》是清朝康熙皇帝教育子女的讀本,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後的兩個傑出帝王:雍正皇帝,功業顯赫,見識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儻,自號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礎,奠定了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業績。所有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的影響。

康熙一生兢兢業業,修身、齊家、平天下都十分認真,可謂耗盡心血和一精一力。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業,渴望能傳之千秋萬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體會對後人都有益處。

01 「心欲小而膽欲大」

解釋: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事情反而不發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定心思考,認真對待,則其事亦自然消失

02 「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解釋:對待事務,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03 「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

解釋: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04 「至誠無息,日積月累」

解釋: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恆而至於善人,由善人而至於君子,由君子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

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積德累功者亦當求其熟也。是故有志為善者,始則充長之,繼則保全之,終身不敢退,然後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05 「慎獨為訓,暗室不欺」

解釋:《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則為聖賢第一要節。後人廣其說曰:暗室不欺。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是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慄慄,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於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06 「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解釋:人生於世,無論老少,雖一時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日俱極敬慎,即於飲食,亦不敢過度。平日居處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07 「悖逆人性,禍必上身」

解釋:有一些拗性人,人以為好者,彼以為不好;人以為是者,彼反以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誤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謂也。

08 「命由心造,福由己求」

解釋:人之一生雖雲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蓋因人事未盡,天道難知。人若日行善事,命運雖兇而必其轉吉;日行惡事,命運縱吉,而可必其反兇。

09 「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

解釋:世之讀書者生乎百世之後,而欲知百世之前;處乎一室之間,而欲悉天下之理,非書何以致之!雖然書不貴多而貴精,學必由博而致約,果能精而約之,以貫其多與博,合其大而極於無餘,會其全而備於有用。

10 「纖細之偽,日久自敗」

解釋: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奇異事者,古人則曰:且待日久再看。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後醜態畢露者甚多。此等纖細之偽,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11 「不忍舍處,方得書味」

解釋:朱熹說過:「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得書真味。若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者,則是於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朱子斯言,凡讀書者皆宜知之。

12 「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解釋: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即如鄉黨一鄰裡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鬥。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聖人之言,至理存焉。

相關焦點

  • 《歷代家訓》之——孔丘《庭訓》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第一篇:孔丘——《庭訓》:有一天,孔子的一個粉絲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庭訓」的故事。庭訓一詞後來也被引申為「父親對兒子的教育」的意思。這篇故事當中,沒有涉及到為人處世及性格塑造等家訓通常交待的內容,它主要為我們指出了一點:應該讓孩子學習哪些知識。很明顯,文中已經明確了,學《詩經》,學《禮記》。孔子為什麼要讓唯一的兒子學習《詩經》和《禮記》呢?
  • 康熙盛世的歷史思考(組圖)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君主,《清史稿》中稱他:「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他開創了中國封建時代著名的「康乾盛世」。近世以來,對康熙褒貶不一。康熙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盛世」?這究竟是不是「一次落日的輝煌」?
  • 律己修身,《治家格言》精選20句
    朱柏廬一生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在日常生活中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讀書,他仔細揣摩前人建家立業的根本思想,總結前人的生活經驗和教訓,並聯繫自己的感受體會,提煉編寫出一部《治家格言》,流傳後世。《治家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 每天學點家訓《康熙庭訓格言譯讀》2.019過而能改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康熙庭訓格言譯讀》2.019過而能改訓曰:《虞書》云:
  • 不丹王國國慶日丨天天學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37冠帽最尊
    本年第51周剩1周·第352天剩14天·過年還有56天夏曆冬月初三日·庚子戊子甲午沙中金·鼠年鼠月馬日衝鼠煞北彭祖百忌:甲不開倉財物耗散·午不苫蓋屋主更張·破宜治病主必安康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
  • 中國古代8大家訓,持家、旺家、傳家
    如果說,人們所熟知的「孟母三遷」意在強調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表現孟母在防微杜漸教育上的警覺和責任心,那麼這篇庭訓則是體現出孟母在子女教育上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當她聽到孟子對學習不以為然時,果斷用剪刀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以此證明學習和織布一樣,不能半途而廢。從而啟發孟子日夜苦讀,學有所成,並成為一代大儒。
  • 1分鐘康熙簡史
    康熙中國歷史最長年號在位時間 1661年2月8日—1722年12月20日擒鰲拜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九子奪嫡中央集權注重修養生息作品 《御製道德經講義序》《四書講疏義序》《庭訓格言》等.....................................................................
  • 康熙皇帝說了「三個理由」
    康熙皇帝就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他八歲登基,每天除了處理政事之外,都要抽時間學習。他時常在五更時分就起床讀書朗誦,還經常找人研討琢磨,曾經勞累到痰中帶血的地步。康熙皇帝地位如此之高,為何還如此努力地學習?從《庭訓格言》可以了解到,康熙之所以如此努力學習,至少有三個理由。
  • 康熙皇帝晚年在承德,為何每年都要去這個小山溝裡住幾天?
    在康熙皇帝的行程記錄裡,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七月二十八日,當時還沒有修建避暑山莊,康熙皇帝帶著眾皇子巡視塞外,九月初四,康熙一行經過現在的承德縣高寺臺、頭溝,來到湯山腳下的溫泉。康熙真的很忙,1690年開始,他全心致力於蒙古事務,在第一次來湯泉後,又在1696和1697兩次親徵噶爾丹。等他第二次來湯泉時,已經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了。這一年的七月十六,康熙皇帝來到湯泉坐湯,並親自對這裡的泉水做了一次酸鹼度的實驗。
  • 朱柏廬的《治家格言》
    家庭教育系列之六十三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康熙曾多次徵召,均被他拒絕。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愧訥集》、《毋欺錄》、《治家格言》等。《朱子治家格言》集傳統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
  • 小學生各階段+主題推薦+書籍目錄+讀書計劃分析(選讀、精讀)
    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修身養性,讀書能提高人的綜合素養,讀書能夠陶冶情操、豐富視野、豐富內涵。多讀書,讀好書。合理的讀書計劃必不可少分析,如下:一、時間。每天早睡早起,利用早晨和晚睡前的時間,每天閱讀時間30到60分鐘,低年級相對時間短,一些高年級時間拉長。時間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長。
  • 抄萬卷經書修身養性,讀萬千文章知何為聖賢
    從古代帝王雍正、康熙,到如今的文化人士、名人,許多人都依舊讀寫經典,抄經靜心:30部儒釋道經典凝聚中華先賢智慧儒家經典(13種)論語;大學、中庸;孝經、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了凡四訓;增廣賢文
  • 康熙下棋敗給護衛,10天後發現侍衛不在人世,康熙則道出千古名言
    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很喜歡下棋,而關於下棋的事也還出現過許多故事,比如康熙曾和侍衛們下過棋,就產生了一個小故事。據報導,康熙下棋曾敗給過侍衛,結果10天後這名侍衛被發現時已曝屍荒野,隨後康熙還吟誦了千年名言。
  • 康熙朝的琺瑯器禮物與皇權
    中國畫琺瑯產生於康熙時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賞賜大臣的內製琺瑯日用器物,當是銅胎掐絲琺瑯器。康熙朝工匠借鑑西洋方法燒造琺瑯彩,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降硃批奏摺中有關琺瑯的記載較多,廣州已燒造帶有琺瑯的時辰表、鼻煙壺等仿西洋物件,內廷也研製出琺瑯器。
  •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四:《格言聯璧·持躬(節選)》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四:《格言聯璧·持躬(節選)》 2020-09-17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國藩:修身養性,進德修業
    曾國藩祖父的八字治家格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曾氏治家格言中的八件事中,都是極為具體的,是能夠於當下生活中體現出來的修身要求。特別是其中有明確的對物質生產勞動的要求,這種極為接地氣的對子弟日常行為的規範,使曾國藩的修身學具有強烈的實踐理性特徵,這是以往偏重心性修煉的理學修身學中所沒有的。
  • 【史海鉤沉】儒學教諭陳廷藩序:康熙四十七年《灌陽縣誌》系列解讀之二
    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其職責是「訓迪學校生徒,課藝業勤惰,評品行優劣,以聽於學政」。明清時,儒學教諭正八品,訓導從八品。儒學教諭作為一縣之教育主官,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其職級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局長。
  • 優師成長|教研訓一體 有效性為先——濱江區幼兒園「教研訓計劃有效性」論證活動
    奧體中心幼兒園柴小燕老師《濱江區奧體中心幼兒園2020學年第一學期園本研訓計劃》來自奧體中心幼兒園的柴小燕老師對集團鷹架研訓做了全面的情況分析,基於存在問題與歸因分析,制定相應的教研目標,並從集團、園區、年級組、班級四個層面,提出具有操作性和互動性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