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什麼那麼重要?康熙皇帝說了「三個理由」

2020-12-11 安哥文史

讀書為何那麼重要?漢樂府詩給出的答案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從小不知道努力學習,長大之後就等著獨自嘆息吧!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生存技能,在社會上確實寸步難行。

讀書適合各個層次的人。普通老百姓,可以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經商之人,可以通過讀書了解更多經商智慧;達官貴人,可以通過讀書學習更多的為官處世哲學;帝王將相,可以通過讀書參悟更多的馭人之術。

康熙皇帝就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他八歲登基,每天除了處理政事之外,都要抽時間學習。他時常在五更時分就起床讀書朗誦,還經常找人研討琢磨,曾經勞累到痰中帶血的地步。康熙皇帝地位如此之高,為何還如此努力地學習?從《庭訓格言》可以了解到,康熙之所以如此努力學習,至少有三個理由。

努力讀書的「第一個理由」:多學習,明辨是非,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一個領導人,如果懵懵懂懂,對自己管理的事務一竅不通,那將是一個災難。因為領導人不懂,下屬可能就會隨意糊弄,馬馬虎虎。康熙在幼年就吃過這個虧。他小時候,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和,相互彈劾,幾乎釀成死罪。但是,因為康熙皇帝也不懂測量日影的方法,難以判定誰對誰錯。

於是,康熙有個深刻的感悟,那就是:

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庭訓格言》

經過努力學習,康熙終於精通了推算曆象之術。世人可能知道他精通此術,卻未必知道他是受了「難辨是非」的苦。

古語有云:「書到用時方恨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你需要用某些知識解決問題時,當你需要某些知識去判定是非時,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如此地無知。所以,領導者對所管理的領域一定要有所精通。

一個銷售部門的經理,如果不懂得銷售之道,根本無法判定下屬沒完成任務是否屬於正常;一個財務總監,如果不精通財務,也根本無法摸清報表內的數據是否合理;一個電腦技術部主任,如果不清楚最新的技術,遲早被下屬糊弄。所以,多學習,增見識,明辨是非,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努力讀書的「第二個理由」:多學習,提升修為,管理之路才越來越平坦。

我們經常對一些無理取鬧的人會說:「沒文化,沒素質」。其實,說的就是對方不明事理。在日常生活中,不明事理,會有很多矛盾。在職場中,不明事理,會有很多溝通障礙。

對於康熙皇帝來說,他每天要面對審閱各種各樣的奏章,要面對複雜的形勢變化,如果沒有足夠的底蘊去應對,那將是一場災難。

康熙皇帝說:

「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得失俱可無愧。」——《庭訓格言》

有文化的管理者,做事大多有理有據,讓下屬佩服;有底蘊的管理者,處理事情總是能夠恰到好處,讓下屬能夠接受;有知識的管理者,看問題總有獨到的視角,讓人眼前一亮。總之,讀書有助於管理者提升修為,助力管理。因此,細心的人也會發現,但凡成功的企業家,不管他之前學歷幾何,總是有終生學習的精神。

努力讀書的「第三個理由」:多學習,提升技能,處事能力才越來越強。

學習的最重要作用是什麼?可能很多人會說是「提升技能」。沒錯,技能提升是很多人學習的直接目的。所謂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吃哪行飯,就學哪行的技能。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說:「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把工具搞鋒利。」人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必然要在那方面下苦功,這是不變的真理。

康熙皇帝不但學習滿族文化,還學習漢文化,不但學習中國文化,還學習西方的幾何學。正因為他的博學,也讓他能夠擁有過人的本領。在他任內,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統一臺灣,親徵葛爾丹,件件都是要大智慧的。康熙皇帝也總結道:

凡遇一事,經歷多者,按則例而理之,則失者少。——《庭訓格言》

多讀書,多將書中知識運用在實踐中,自然經驗豐富,遇到事情就能夠得心應手。不管是哪個行業,都需要持續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才能處理瞬息萬變的社會。

結語:

讀書,要趁早,因為時光不可倒流。漢代劉向的《說苑》記載:「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從小就開始讀書,就像初升的太陽,淡定從容,前途無限;中年讀書,就向正午的太陽,熱辣辣,正是時候;晚年讀書,也是非常有必要,因為學到老,活到老!康熙皇帝都能如饑似渴地學習,更何況我們平民百姓呢?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
  • 愛新覺羅福全為什麼不是皇帝?康熙福全之間什麼關係?
    而且此人的身份還很高,是康熙的二哥。按照那會兒的立嫡的說法,他應該是皇帝的,但是最後卻是康熙。按照這個節奏,他應該會造反啊,但是並沒有,在歷史上他還是康熙的大忠臣。在順治還活著的時候有這麼一件事,他問這兩個孩子:你們將來想成為什麼?康熙說的是明君,而福全說的是賢臣。在之後的歲月裡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但是另外有一個說法是,福泉之所以沒有說想當皇帝,是因為他身有殘疾,心裡自卑。
  • 康熙祭祀孔廟死活不跪,孔尚任機智遮住3個字,皇帝立馬三拜九叩
    康熙三十九年,孔尚任被康熙皇帝罷免官職,別的官吏被皇帝罷免總有一個原因。可孔尚任並沒有犯什麼錯,那麼皇帝為什麼要罷免他呢?孔子後裔要想知道這個原因,還要從孔尚任做官的時候說起。原來歷代王朝雖然對孔子不斷加封,但孔子的爵位依舊是文宣王而不是皇帝。孔子的墓碑上也是寫著大成至聖文宣王,這讓康熙皇帝十分不舒服。當朝天子要拜只能拜至聖先師孔子又怎麼能拜文宣王呢?這時孔尚任似乎看出了康熙皇帝的憂慮,他命人取來一匹黃羅綢緞急忙將孔子墓碑上文宣王三字蓋住。
  • 外國人是如何評價康熙皇帝的?
    提到康熙皇帝,想來國人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三徵噶爾丹等等,但,這些都是史料上對他的記載,顯得有些無趣呆板,不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了解一下?而其中一位叫做白晉,來自法國,他曾給他的君主路易十四寫過一封關於康熙皇帝的信件,整篇通讀下來,會發現,白晉對康熙皇帝那簡直是心服首肯,推崇備至!也是因為這封信,能夠讓後人在史書以外的地方認識一下真實的康熙皇帝。從信中,我們可以對康熙皇帝的大體相貌有個大概的了解,白晉說他儀表堂堂,身材高大,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鷹鉤鼻,臉頰上有一些天花留下來的痕跡。
  • 來說說康熙皇帝
    中國歷史悠久,有皇帝名號的有數百之數,但是真正能稱得上明君聖主的不過寥寥。除了赫赫有名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永樂,清朝的康熙皇帝應該也算得上一位有道明君了。現在我們來評價,自然可以說什麼天縱英才,聖主雄姿,但是當年康熙也不過是個8歲的孩子,他就是再早熟再聰慧,恐怕也沒人就敢擔保他就能做一個好皇帝。而康熙,名玄燁,是聖祖的第三子,非嫡非長,怎麼當時在一眾皇子中就選了他繼位大寶呢?據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康熙是個大麻子。這個理由聽起來是不是很好笑?
  • 康熙那麼愛學數學,為什麼沒有迎來科學大發展
    但清朝的康熙皇帝是個例外,他在天文、地理、水利、醫學、數學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當事人白晉在其《康熙皇帝》一書中,生動詳細地描述了康熙學習數學的情形。他說:「皇上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已感到最大的樂趣……皇帝認真聽講,反覆練習,親手繪圖,對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問題,就這樣整整幾個小時和我們在一起學習,然後把文稿留在身邊在內室裡反覆閱讀。同時,皇上還經常練習運算和儀器的用法,複習歐幾裡得的主要定律,並努力記住其推理過程。
  • 老百姓不跪皇帝跪縣官,康熙南巡路上遇見了什麼尷尬事?
    相傳有一年,康熙皇帝帶著龐大的隊伍下江南。一行人走到河北的固安,見老百姓全都跪在道路兩旁。康熙皇帝以為百姓們是來迎接聖駕的,高興得合不攏嘴,故意問百姓們:「你們跪在這裡幹什麼呀?」按照康熙皇帝的設想,百姓們應該齊呼萬歲,然後回答說:「是來迎接萬歲爺您的呀!」
  • 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_英名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原標題:康熙:一個愛好學問的皇帝,連身邊的侍衛都能引經據典康熙,名玄燁,愛新覺羅氏。他八歲即位,康熙六年親政,是清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少有大志,少年時期就智除鰲拜,青壯年時期又平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統一全國,打擊沙俄、準噶爾等邊境勢力。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如果讓康熙皇帝說普通話
    有時柳宗元審個案子,正常用一個時辰,用了翻譯後,得審一天,柳宗元別提多鬱悶了。  說起來,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運城,而他本人則出生在京城長安,並長期在長安學習、工作。所以柳宗元既懂山西話,又會當時的官話(相當於普通話)。按說,柳宗元的普通話應該很標準,頂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
  • 它是康熙獨創的硯臺,曾是清朝皇帝的愛物,如今拍出529萬
    一說到中國古代的文房用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筆墨紙硯。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4件東西的確是研習書畫的必備之物,因此也被文人墨客重視。而在清朝,一代聖主康熙皇帝發明了一種新的硯臺。清康熙 松花江石瓜池硯 故宮博物院藏按理說,中國傳統的硯臺已經很多,以端硯、洮硯、歙硯、澄泥硯等為代表的四大名硯也已譽滿全國。為什麼康熙皇帝會執著於松花石硯呢?
  • 康熙駕崩前將這個人連貶三級,他卻高興地說了八個字,後來字字應驗
    而在當時如果是有所作為的漢人,那麼他所依靠的肯定是自己特別出眾的能力。 那時候他的家人都十分擔心,害怕他從此就無法重回官場,但是張廷玉本人卻一點也不擔心,還說這是好事。張廷玉出生於安徽桐城,這個城市出過很多有名的人,很有文化氛圍。張廷玉自小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其實有一部分也是受他父親的影響,讀書寫作什麼的從來都是得心應手,之後年紀輕輕便去了京城參加會試。
  • 雍正皇帝抓周儀式,拿毛筆亂畫,康熙為何驚駭不已?康熙想太多?
    據古書記載:「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詞(漢時凡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皆稱敕。南北朝以後專指皇帝詔書) 手把文書口稱敕」。「敕」字屬於古代皇帝專屬詞彙,就相當於目前的禁詞一般的存在。雍正皇帝胤禛隨筆亂畫神似的字就能如此直指康熙皇帝的內心。那麼我們在說說,為什麼康熙皇帝那麼驚駭與臉色劇變?
  • 「名人百科」盛世大帝——聖祖仁皇帝康熙(一)
    死後葬於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歷史功過】「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的貢獻。清朝開始的幾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這是毛澤東的評價。
  • 康熙精通8國語言?關於學霸皇帝的外語學習,你更應看清這些真相
    二月河把自己折騰得血肉模糊,為康熙撰寫長篇學霸文。為什麼獨獨是康熙呢?建國初,中央決定開設一個名人榜單,收錄59個歷史名人。只看中華浩浩蕩蕩五千年歷史,耀眼明星數不勝數,為了上榜他們各個爭破腦袋,各家粉絲也瘋狂參與打榜、拉票,唯有康熙雲淡風輕便入榜,成為那59人中的唯一一個皇帝。
  • 康熙皇帝創造的數學方程術語
    說來你也許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一個抱負遠大、好學上進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拉丁文。康熙大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並不輕鬆。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著,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
  • 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明朝皇帝,卻讓清朝的康熙皇帝敬佩,當年康熙六次南巡,每次路過南京的時候,都要去朱元璋的明孝陵,親自為他掃墓,還行三拜九叩之禮。歷史上那麼多位皇帝,為什麼康熙唯獨尊敬朱元璋呢?康熙為了安撫漢人,對明朝的歷代皇帝都十分尊敬,平服當年滿清入關的時候,犯下的滔天罪孽,不得不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從康熙以後,反清復明的人就少了很多。康熙雖然犧牲了自家的面子,但是卻穩定了民心,不得不說康熙的政治手段的確是高啊。
  • 康熙皇帝長什麼樣?9個外國人描述了他3個階段外貌,是否準確
    9個外國人還原康熙皇帝模樣我國古代對人的描寫或者其模樣,我們只能通過史料記載。但在歷史上,由於我國史料對一些帝王將相模樣只用寥寥幾個字記載,不可能像小說一樣細緻描寫,只有對特殊地方加以備註,比如清朝道光皇帝是瘸腿的特徵留了下來。在清朝皇帝中,有名的康熙皇帝長什麼樣呢?清朝史料有記載,但不如外國人描述的詳細,我們可以有根據外國的記載還原康熙皇帝的模樣。
  • 雍正王朝:圈禁胤祥10年,並非那麼簡單,這才是康熙的真正目的
    在康熙皇帝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最後關頭,康熙皇帝給出了囚禁胤祥長達十年的理由說明:胤祥易衝動,圈禁胤祥,避免胤祥衝動惹下禍事,連累胤禛;作為皇四子胤禛的堅定支持者,用十年圈禁磨練其心志,為胤禛打造一個擎天保駕之臣。
  • 康熙皇帝為何不修長城?原來如此!
    但是,憑藉長城屏障來防禦外族入侵,這樣的國家軍事防禦戰略已經逐漸失去了其意義,對於這一點,清朝皇帝康熙認識得最徹底。康熙三十年五月,古北口總兵蔡元上疏啟奏要修石北口一帶倒塌的長城。康熙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 康熙有97個孫子,為什麼一眼就相中12歲的乾隆?
    不少人都覺得雍正之所以能奪嫡成功,是因為康熙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就如同清朝的朱棣對朱瞻基一般,這才讓雍正在最終時刻勝出,但真的如此嗎?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康熙一生後宮的嬪妃無數,兒子共有35人,至於孫子就更多了,足足有97人。據說這97個孫子中,康熙最喜歡的便是雍正的兒子弘曆,歷史上還專門記載下這段爺孫第一次相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