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這個人才是真正的「牛人」,他是「牛人」的祖宗。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應該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好像就是長輩,老師教育孩子的一句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確實從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裡出來的話。從西漢馬王堆碎片,東漢「玄學」裡面出來的話。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不智不明。知人而能勝人,有智有力,文武兼備。知人以智,勝人以武力。自知之明,自勝則強。那麼,知人與自知是並列關係還是遞進關係?勝人與自勝是並列關係還是遞進關係?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河上公
河上公的注釋,我以為自知大於知人,自勝大於勝人。即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都是由於自己造成的,所謂「自強不息」才是真正的修持。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老子第四十六章 罪於縱慾,知足常足。老子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些章節是串聯起來的,並列關係的。好比裝修同一個電路,開關控制下,阿拉燈亮了。那個開關就是是是非非,正面反面的辯證法。以「有無」為開關,有為還是無為?知足還是不知足?損失還是增益?……就是說我已經滿足,我已經富有了,很快樂。那麼聯繫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那句「知榮守辱」「常德乃足」,足的是「常德」。只要德行足,人品沒問題,有就有,窮就窮吧,所謂「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可能自己是屌絲,很窮,只不過不想佔有不屬於自己的財富,招來禍害。「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這句明顯強調的就是「勵志」奮鬥的。一定有志者事竟成。一定努力,加油!「強行者有志」,一些人認為老子道德經教會人碌碌無為一輩子就大錯特錯了。
死而不亡者壽。這一句,說王弼只活了二十三歲,是不是短命?非也,他與道德經王弼版本一樣「壽」。「與天地同壽」可能嗎?壽比南山不老松等等。王弼怎麼死的?《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晏聞弼名,劉孝標註:其秋,遇厲疾亡,時年二十四。此前,司馬懿誅殺曹爽,王弼受到牽連,大概是心情壓抑而得病。晏即何晏,是一代美顏男子。潘安何晏蘭陵王。何晏也是因為曹魏集團與司馬家族的利益關係,被誅殺。
死而不亡者壽。人不可能長生不老。有些人雖死猶生,有些人遺臭萬年。比如張國榮,梅豔芳四十多歲就死了,卻是一個時代流行經典不可磨滅的記憶,這個意思吧。大概差不多就行。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