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2021-02-19 周俊期權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

(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二)既然說孔子不迷信鬼神,或者說「孔子不深究鬼神」,那麼,論語的「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當怎樣理解?朱熹直接註解為「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但論語明說「敬鬼神」,跟「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不沾邊吧?

對此,錢穆又解為「敬鬼神,即所以敬民。遠鬼神,以民意尤近當先」。《左傳》季隨說:「民者,神之主也」,與孔子此意相近。但細讀此「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明說的是「一種方法」,「一種形式」,與錢穆此解相出入。

筆者以為:

「務民之義」,「義」就是「宜」。「敬鬼神」,就是在「民」中找出「先進人物」,「先進事例」。「遠之」,就是「大家超過它。」自身中悟出心德,又用比心得推動自身,就是在自身群體中選出先進模範來,大家又超過此模範,這就是進步,這就是知。

人們常說「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就「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向自身推廣自己的經驗,並超過自己的經驗」。對一個團體,一個國家,就是選出自己的先進人物,並超過選出的先進人物:前者是敬鬼神,後者是遠鬼神。

相關焦點

  •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樊遲問智於孔子。孔子說:老老實實為百姓服務,別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為官之智。這個思想和我們當代為官的口號非常契合啊,孔老夫子到底是聖人。
  • 孔子為什麼提倡敬鬼神而遠之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學生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夫子說:管理民眾的要義,是敬禮鬼神,但是又跟它保持距離,這可以說是智慧。首先是「敬」,《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說,祭祀祖先時,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裡,祭祀神時,就好像神真的在那裡。然後是「遠」,「子不語怪、力、亂、神」也表明了他的態度。看似矛盾,實則統一。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但當魯哀公請一些巫師預測時,都說向東不吉利,並且說魯國自古以來沒有向東擴建房舍的規矩,這種說法是鬼神的意旨。魯哀公帶著這個問題把「國老」孔子請來,問「我聽人家說,向東擴建宅第不吉利,確有此事嗎?」孔子聽罷,搖搖頭,肯定地說:「沒有此事,絕無此事!」他接著說「向東擴建住宅不吉利的說法,全是某些人假借鬼神瞎造出來的。絕對不會不祥。
  • 一起學《論語》19.5子張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故日知所無則學進,月無忘所能則德立。如是相引而長,斯能擇善而固執之,深造而自得之矣。子夏此章之言好學,亦知、德兼言。唐文治曰:君子之於學也,日進而無疆,月久而終不忘,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樊遲問知、問仁,看孔子如何答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前515--?),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一說齊國人)。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
  • 《論語》中,孔子又談知與仁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子講究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提問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務民之義」是說,教育人們,使他們的言行符合義的標準。「敬鬼神而遠之」,則反應了孔子人本主義的觀點,把事業的興衰成敗、人生的發達困頓定位在人自身的修為上,而不是從鬼神方面去找原因。由此可知,中國人早在公元前5-6世紀,就完成了對鬼神的去魅,接受了理性化的思想。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揚子曰:「襲堯之爵,行堯之道,無為矣。」《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贊帝治之盛也。蓋舜之德盛,故其化神,然其所以能然者,以其紹堯,得人也。知古帝之以君道立人極者,誠度越乎千古也。若一有為治之心,則天下益亂矣。「恭己」二字,即是修己以敬,又即為人、為學、為德之實工夫。劉宗周曰:君道以無為為至,古帝王之所同也。舜勞於求賢,而逸於任人。敬德之至,穆然如天運於上,而四時行、百物生,自莫知其所以然者,此無為之象也。
  • 出自《論語》的18條4字常用語: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語言寶庫。現在人們常用的許多成語短句都能在《論語》裡找到他們的身影,有些延續了原義,有些隨著時代發展演化成引申義,還有些演變成了反義。現將出自《論語》的四字常用語歸納整理18條,共同交流學習。
  • 於庭讀《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
  •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經文簡釋★ 曾子說:「恭慎端肅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誠敬莊嚴地追祭遠逝的祖先。 ★子衿心悟★ 民德乃立國之本,民風為安邦之基。民德仁厚,則國固邦寧;民風淳樸,則 國治民安。自古為政治國莫不重德,興德莫不重孝,興孝莫不重禮,興禮莫不 重喪隆祭。蓋重喪慎終者,以喪盡其禮,恭慎端肅,執孝事父以至終也。
  • 從「知」到「智」:《論語》中的知己與成己
    智者不惑《論語》中孔子直接言說「知」(智)的地方約有14處,大概分三種情況。其一,用以說某人聰明、有智慧,如「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其二,單獨論「知」(智),最典型的是樊遲兩次問「知」(智)。其三,以「知」論「知者」,並將其與「仁」作比較,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劉氏又云:「又《非十二子篇》:「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以上文言信、言仁例之。「知」當讀「智」。楊倞注引《論語》此文,可見楊讀「是知」之知為智矣。」竊謂,本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四個「知」作「「知道、懂得」應無疑義,古今注家主流皆如此,如果作「智」解,則文義不通,所以當為「知道」之義。主要是前後兩個「知」,我們分別將它譯成白話文來方便理解:① 「子路!
  • 孔子相信鬼神嗎?
    因為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很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但仔細想想, 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孔子在平常很少談論怪異之事,頂多只能說明他不主張談這些怪異之事,並不能說明他不相信鬼神。那孔子到底信不信鬼神呢?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為」有學習的意思,這種用法不僅見「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句,還見諸《論語》其他句子,並且與孔子明確說「學」的句子類同。譬如,(1)「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陽貨》)(2)「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從戰術角度說,有些可以解釋,使知之;從戰略角度說,有些不必解釋,使由之。1.蔣介石對人民的看法,完全是以之為牛馬的。所以他強調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話,要人民聽話守法,任憑剝削,隨他統治。所以蔣介石口中的民權主義,實是黨權高於一切,早就沒有民權。各級參議會、新縣制等,都是粉飾門面的欺人擺設。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對此主要的方面至少有兩點:一者,從道德主體的先天條件而言,如《論語學案》:「苖未嘗不能秀且實也,有以不秀且實者,賊其苖者也」,此處論述所透露的即是,人的先天本心本性為始終之學所以可能之前提;二者,從道德主體自身的行為來看,從正面說要「勿忘勿助長」、「仁在乎熟之而已矣」,從反面說,則要禁止「舍而不耘,或又揠之」、「一暴十寒」和「自畫」。對此可參看《論孟精義》、《癸巳論語解》等相關內容。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種愛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廣泛地愛他人,即「泛愛眾,而親仁」。對他人的愛,主要表現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楊伯峻先生講: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通。錢穆先生講: 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後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
  •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
    11.10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11.11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