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2020-12-20 梧桐樹邊羽

如果是想探尋一句話的本意,特別是古人的名言,最好是連著上下文一起來理解。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樊遲問智於孔子。孔子說:老老實實為百姓服務,別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為官之智。

這個思想和我們當代為官的口號非常契合啊,孔老夫子到底是聖人。

這裡的「敬鬼神而遠之」,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應該是指各種神鬼祭祀。儒家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周室禮教下行成為一個學派,也就是說這就是儒家的飯碗。為什麼孔子卻提出「遠之」呢?因為發展到孔子的時候,儒家學派已經成型並脫離了各種禮儀祭祀這種行業,已經形成了尊天地,盡人事的指導思想。

孔聖

原始崇拜發源於蒙昧。其實商朝時期,中原大地和印度差不多,遍地都是神鬼,原始崇拜極其發達。但是周朝統治者對神鬼不怎麼感興趣,他們更在意的就是人事——也就是儒家思想的起源。而且王權崛起,慢慢地把神權降低,直到漢儒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形成,中華幾千年就再也沒有過神權與皇權並駕齊驅的機會。都是當權者王,佛教也好,道教也好,當個「國師」就已經是最高目標。

輕神鬼的思想,在於儒家作為一個經世致用的出仕學派,不可能也不會讓神鬼之類的東西擋住自己服務天下和皇權的腳步。東漢時期的「讖緯學」算是走偏了一步,馬上就扯回來了。

神鬼

所以我們又稱春秋時期是樸素唯物主義盛行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和科學的落後,還是有太多的不能解釋的現象,所以由蒙昧而生的各種信仰一直都根深蒂固。

孔子的學說重在人事,作為不在乎鬼神的學科,又沒有理論證據來證明鬼神的不存在,也並不想得罪。

若有鬼神,死後有知,才是儒家敬天敬祖宗的基礎,若無鬼神,死後無知,還有什麼可以讓世間的人害怕而行孝道?所以這個東西本身也有矛盾,孔子的解決方法就是不予考慮,拒絕討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其名言。不僅不「事鬼」,甚至還迴避談鬼,他說:「不知生,焉知死?」

所以,「敬鬼神而遠之」是孔子對神鬼論的一種妥協處理方法。

西王母

相關焦點

  • 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為什麼提倡敬鬼神而遠之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學生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夫子說:管理民眾的要義,是敬禮鬼神,但是又跟它保持距離,這可以說是智慧。首先是「敬」,《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然後是「遠」,「子不語怪、力、亂、神」也表明了他的態度。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孔夫子的這個處世哲學大有來頭,一個是他自身看待事物的陰陽之變,這在《論語》中多處可見,畢竟他老人家是修訂易經的。
  •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相信鬼神嗎?
    因為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很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但仔細想想, 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孔子在平常很少談論怪異之事,頂多只能說明他不主張談這些怪異之事,並不能說明他不相信鬼神。那孔子到底信不信鬼神呢?
  •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朱子曰:「言人之為學,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猶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學者當如是也。程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得放過。才說姑待明日,便不可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此「學」乃為己之學,成德之學,非學習知識技藝以求謀生。孔門大弟子子路忠實地踐行著孔子這句話。「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中華爭鳴】之國學進階篇(二)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皓,反求諸身。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宜爾妻孥。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 你相信世界上真有鬼神嗎?公安大學教授在鳳凰衛視談神奇事件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神呢? 以前的社會,在傳統上,國人認為是有神仙和鬼的。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祭神如神在.」 《倫語·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今譯: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 有人把鬼神當作一種迷信思想。
  • 《論語》求知|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原文】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1)或:有人。(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
  • 鳶飛魚躍與鬼神的如在
    如此,這裡探討的就不再是所謂「修辭學」意義上的事情,而是直追「文」之發生的本原:這個本原在我們這次結合鬼神之義所作的思考嘗試中也許可以被稱為「如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 一命二運三風水,八敬鬼神!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如此,又有共同之處,都做文化行業,只是層次有高低罷了。如果八字是一條主線,其他就是輔助了,其實古人早已總結了影響人生的十大因素:「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貴人十修身」命運就是八字和大運了,就是人生的一條主線,是不變因素。
  • 墨家武人的宗教鬼神觀念,對鉅子惟命是從
    《墨子》一書暢言天志明鬼,認為這是人世間之最高法則。郭沫若認為,其思想淵源,是是浸潤於民間,延續殷周二代的傳統宗教思想。在崇尚鬼神、固守殷商傳統的宋地,最有可能傳承兩代之鬼神學說,經墨家推介而發揚。因其持義較低,幾於愚蠢夫愚婦所奉。
  • 鳶飛魚躍與鬼神的如在(讀《中庸》)
    況且,即使「如本」的引用也只能是對本文的一種「如」「似」或文/面的相似,即已經不可避免地與引文的原來語境有所偏離。如果這個偏離不可能發生的話,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即使被引用的本文本身如何可能發生?如此,這裡探討的就不再是所謂「修辭學」意義上的事情,而是直追「文」之發生的本原:這個本原在我們這次結合鬼神之義所作的思考嘗試中也許可以被稱為「如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是魯國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魯國,為理解本章,我們有必要簡單地捋一捋(lǚ yī lǚ)魯國的發展史,尤其是本章涉及的一個人——孟懿子的來歷。
  •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知道下一句麼,意思完全不同?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知道下一句麼,意思完全不同?女孩子們一般都不喜歡聽一句話,叫:「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許多女孩子都覺得這句話是諷刺女性,也有一些男性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女人確實麻煩事多,但其實大家都誤會了,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生病是難以防患的,故不是過失【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那麼,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和背後的情感是什麼樣的呢?【解釋與感悟】 孟武伯問孝。
  •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不知也」。孔安國註:「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皇疏引範寧云:仁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無仁,非獎誘之教,故託雲不知也。朱子集註:子路之於仁,蓋日月至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