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2020-12-23 齊魯微訊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只有東面是一片庭院,這裡地勢比較寬闊,如果在這裡建房,不會影響別人。但當魯哀公請一些巫師預測時,都說向東不吉利,並且說魯國自古以來沒有向東擴建房舍的規矩,這種說法是鬼神的意旨。魯哀公帶著這個問題把「國老」孔子請來,問「我聽人家說,向東擴建宅第不吉利,確有此事嗎?」

孔子聽罷,搖搖頭,肯定地說:「沒有此事,絕無此事!」他接著說「向東擴建住宅不吉利的說法,全是某些人假借鬼神瞎造出來的。絕對不會不祥。如果說有不祥的話,天下的事,有五種不吉祥。」

魯哀公問「有那五種不吉祥。」

孔子慢條斯理但卻用肯定的語氣說:「第一,損害別人,自己得到好處,那種抗誆拐騙,獲取個人私利的事是一不吉祥。第二,當政的人罷棄賢才不用,卻任用一些善於拍馬逢迎的小人,致使國家受損,百姓遭殃,是二不吉祥。第三,不孝敬老人,不疼愛子孫,在家裡飛揚跋扈,獨斷獨行,致使家庭敗落,是三不吉祥。第四,年紀輕輕的不事生產,遊手好閒,四處遊蕩,不好好學習,是民間風俗的四不吉祥。第五,聖明的人隱退,愚蠢的人掌權,社會上是非顛倒,黑白混淆,把好好一個國家治理的亂七八糟,是五不吉祥。

最後,孔子肯定地說,天下的事共有這五種不祥,向東擴建住宅不是不吉祥,對於那些假借鬼神來達到自己特殊目的,欺哄別人,騙取錢財的人的話不要聽。

孔子最後的一句話體現出做什麼事情都要「敬鬼神而遠之。」

凡利用鬼神、迷信騙人者,均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戳穿某些人利用鬼神的把戲,就要說理,用實實在在的事實來回擊迷信。當然,由迷信鬼神到否定鬼神是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當人們認識上還沒發展到無神論時,對鬼神表示懷疑,也是很大的進步。春秋末年,奴隸制日落西山,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人的力量,自然就減輕了對鬼神的信賴。孔子「敬鬼神而遠之」,既是時代產物,又體現其高明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提倡敬鬼神而遠之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學生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夫子說:管理民眾的要義,是敬禮鬼神,但是又跟它保持距離,這可以說是智慧。首先是「敬」,《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然後是「遠」,「子不語怪、力、亂、神」也表明了他的態度。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孔夫子的這個處世哲學大有來頭,一個是他自身看待事物的陰陽之變,這在《論語》中多處可見,畢竟他老人家是修訂易經的。
  •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樊遲問智於孔子。孔子說:老老實實為百姓服務,別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為官之智。這個思想和我們當代為官的口號非常契合啊,孔老夫子到底是聖人。
  •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
  • 孔子相信鬼神嗎?
    因為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很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但仔細想想, 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孔子在平常很少談論怪異之事,頂多只能說明他不主張談這些怪異之事,並不能說明他不相信鬼神。那孔子到底信不信鬼神呢?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允執其中
    《莊子》、《荀子》、《韓詩外傳》等七、八種古籍中都記載著顏回評論東野畢善御的故事。內容是這樣。有一天,顏回陪著魯定公坐在一個高臺上,觀看東野畢在臺下作馭馬駕車的表演。魯定公看得入了神,連連誇獎東野畢馴馬的技術高強。
  • 中華傳統文化——《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中記孔子的弟子子夏當莒父宰,向孔子問如何從政時,孔子回答「無欲,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成為日後人們常說的成語。是說辦起事來不要慌慌張張圖快。有些事看來快了,實際上並達不到目的。《孟子》書中「偃苗助長」的故事正說明此事。
  • 何為--中庸之道
    《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質證於鬼神沒有疑問,就算是懂得認識了天;等到百代以後聖人出來也不會有疑問,就算是認識了人。說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則包括聖人。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含有聖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總稱。
  • 鳶飛魚躍與鬼神的如在(讀《中庸》)
    鬼神之義乃是文之義、禮之義、德之義,是文德對於實質存在意義上的鬼神的解構和虛化,是禮義對於鬼神之不存在實質的純粹增補和附加;(上兩句中的「文德」和「禮儀」互文見義。)這一虛化既不是啟蒙主義的,這一附加也絕非蒙昧主義。「吾無隱乎爾!」「吾道一以貫之!」「誠之不可揜如此夫!」縱天地一氣之屈伸,人事之鬼神——鬼神也就是屈伸:鬼為歸為屈;神為生為伸(申)——無不是「如在」之情實的現-象。
  • 再次體會孔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防止「內在...
    三、誠意的練習《中庸》之「誠」的真正內涵: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內在意識,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2、如何突破練習「誠意:意識往裡收」的第一階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感受外輕內重則貴的生命升華的歷程3、孔子為什麼那麼注重「禮」?「禮」在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中,究竟起什麼具體的作用?重點讀第一篇!
  • 「心學專欄」孔子意料之外的接班人⊙劉莞
    人們常說,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然而,能傳夫子之道者,在這七十二人中也不過一人,這個人就是曾子。儒家思想能傳承千年不絕,並不是因為它有很強的世俗性,而是要歸功於它的內在性。兩漢以來,儒家被經學化,在思想領域的主導性有被佛道兩家蠶食的危險。
  •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5月06日15:52 人民網武漢5月6日電 「當代思想的任務之一,就是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我們時代的智慧箴言。」
  • 佛故事十一,孔子說中庸,佛陀說中道,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在說這篇之前,不得不先說說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我們說過,個人人格的崛起,任何時候都是歷史進步的一股重要的推力。因此,在我們的歷史中,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說,沒有孔夫子的覺醒,人們就像在黑夜裡走路,看不到方向,沒有光明可言。是夫子的覺醒,教示人們,人人都可以覺醒,人人都可能成為優秀的君子。
  • 《中庸》與中庸之道
    「《中庸》的思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在『四書』的文本,包括周易的《易傳》這些文字裡,其思想的深刻性、哲理的精粹性及不斷去挖掘的可能性在整個儒家的文獻和文本裡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人不斷從《中庸》裡去找話題。所以,我們現在探討《中庸》,講『中庸之道』,可能牽連到的問題非常多。」
  • 榊一郎新作×Tony輕小說「機關鬼神AKATSUKI」即將發售
    榊一郎新作×Tony輕小說「機關鬼神AKATSUKI」即將發售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國學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譯文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格物竅門」:情緒很麻煩,比情緒更麻煩的,是你覺察不到的「念力」
    三、誠意的練習《中庸》之「誠」的真正內涵: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內在意識,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2、如何突破練習「誠意:意識往裡收」的第一階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感受外輕內重則貴的生命升華的歷程3、孔子為什麼那麼注重「禮」?「禮」在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中,究竟起什麼具體的作用?重點讀第一篇!
  • 南懷瑾老師:誰能說出《大學》《中庸》的源頭出自哪裡?
    所謂大人即從《易經》中的乾卦卦辭來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然如何才做到大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見到如此即為大人,即為聖人,出家即為佛。中庸則從《易經》中的坤卦卦辭來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黃中通理」即謂中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