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有一天,顏回跟隨孔子登上泰山。泰山高聳,俊秀巍峨,更加林木繁茂,流水潺潺。師徒二人登高望遠,心曠神怡。他們在山頂的一塊平地上,走走看看。走上南天門,再向上走,更覺山勢雄偉,足踏雲海,飄飄欲仙。孔子在天街上向東望去,見東南方千裡之外的吳國閶門之外繫著一匹白馬。便回過頭來告訴跟隨他的弟子顏回,問他「你看見南方吳國的閶門了嗎?」顏回很費力地定睛看後,馬上回答「看見了。」孔子問:「門外有什麼?」顏回又很費勁地仔細辨識了一下回答:「好象門外繫著一根白練子一樣。」孔子叫他好好看看,原來是匹白馬。他們看過以後便下了山。
這種登高望遠的舉動,不一定是真事,但是這種做法太傷神了。顏回這次活動因用腦過度,回來以後,便頭髮發白,牙齒脫落,不久便病死了。
孔子、顏回能在千裡之外遙感事物,現在叫做「特異功能」。在這方面,古代還有一些別的記載,王充在《論衡》中的記載,只是一例。作者王充認為顏回精力不如孔子,勉強做出一些自己很難做到的事,消耗精力太多,所以早死。
今天,泰山頂端天街之上的碧霞宮西側,還有一石坊,上刻「望吳勝跡」,便是記載這一故事的實物。後來,人們還把這一故事刻到孔子《聖跡圖》上。
不學習的人越來越笨,但夜以繼日地學習、不休息,效果也不好。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過頭,過了頭會向相反方向發展。孔顏「望吳門馬」的故事,有人說是一種誇大、想像,有人說是中國特異功能現象最早的記載,且不評論。單以此具體事而論,用心用腦觀察遠方的事物,特別費腦筋,因而把顏子累壞、累病。它告訴人們做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為,不要過分,過分會出現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