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2020-12-18 齊魯微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有一天,顏回跟隨孔子登上泰山。泰山高聳,俊秀巍峨,更加林木繁茂,流水潺潺。師徒二人登高望遠,心曠神怡。他們在山頂的一塊平地上,走走看看。走上南天門,再向上走,更覺山勢雄偉,足踏雲海,飄飄欲仙。孔子在天街上向東望去,見東南方千裡之外的吳國閶門之外繫著一匹白馬。便回過頭來告訴跟隨他的弟子顏回,問他「你看見南方吳國的閶門了嗎?」顏回很費力地定睛看後,馬上回答「看見了。」孔子問:「門外有什麼?」顏回又很費勁地仔細辨識了一下回答:「好象門外繫著一根白練子一樣。」孔子叫他好好看看,原來是匹白馬。他們看過以後便下了山。

這種登高望遠的舉動,不一定是真事,但是這種做法太傷神了。顏回這次活動因用腦過度,回來以後,便頭髮發白,牙齒脫落,不久便病死了。

孔子、顏回能在千裡之外遙感事物,現在叫做「特異功能」。在這方面,古代還有一些別的記載,王充在《論衡》中的記載,只是一例。作者王充認為顏回精力不如孔子,勉強做出一些自己很難做到的事,消耗精力太多,所以早死。

今天,泰山頂端天街之上的碧霞宮西側,還有一石坊,上刻「望吳勝跡」,便是記載這一故事的實物。後來,人們還把這一故事刻到孔子《聖跡圖》上。

不學習的人越來越笨,但夜以繼日地學習、不休息,效果也不好。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過頭,過了頭會向相反方向發展。孔顏「望吳門馬」的故事,有人說是一種誇大、想像,有人說是中國特異功能現象最早的記載,且不評論。單以此具體事而論,用心用腦觀察遠方的事物,特別費腦筋,因而把顏子累壞、累病。它告訴人們做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為,不要過分,過分會出現壞結果。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允執其中
    《莊子》、《荀子》、《韓詩外傳》等七、八種古籍中都記載著顏回評論東野畢善御的故事。內容是這樣。有一天,顏回陪著魯定公坐在一個高臺上,觀看東野畢在臺下作馭馬駕車的表演。魯定公看得入了神,連連誇獎東野畢馴馬的技術高強。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中記孔子的弟子子夏當莒父宰,向孔子問如何從政時,孔子回答「無欲,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成為日後人們常說的成語。是說辦起事來不要慌慌張張圖快。有些事看來快了,實際上並達不到目的。《孟子》書中「偃苗助長」的故事正說明此事。
  • 「心學專欄」孔子意料之外的接班人⊙劉莞
    儒家之所以能在韓愈、周敦頤等人手中「起死復生」,關鍵點在於他們找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義理:心性。孔子 圖丨來源於網絡孔子的弟子有的善於做生意,有的善於辯論,甚至有善於鳥語的公冶長,孔子對這些弟子也十分喜愛:「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 為何用「夫子」二字尊稱孔子?孔子那個時代「夫子」有什麼含義?
    「夫子」二字,其中的「子」,是一種尊稱的修飾,比如:君子、老子、孔子的「子」字都表示對前面那個字的尊貴稱謂的修飾。所以,「夫子」的真正內涵在「夫」字,「子」字是對「夫」字尊貴稱謂的修飾。那麼,「夫」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5月06日15:52 人民網武漢5月6日電 「當代思想的任務之一,就是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我們時代的智慧箴言。」
  • 再次體會孔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防止「內在...
    三、誠意的練習《中庸》之「誠」的真正內涵: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內在意識,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2、如何突破練習「誠意:意識往裡收」的第一階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感受外輕內重則貴的生命升華的歷程3、孔子為什麼那麼注重「禮」?「禮」在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中,究竟起什麼具體的作用?重點讀第一篇!
  • 佛故事十一,孔子說中庸,佛陀說中道,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在說這篇之前,不得不先說說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我們說過,個人人格的崛起,任何時候都是歷史進步的一股重要的推力。因此,在我們的歷史中,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說,沒有孔夫子的覺醒,人們就像在黑夜裡走路,看不到方向,沒有光明可言。是夫子的覺醒,教示人們,人人都可以覺醒,人人都可能成為優秀的君子。
  • 中庸就是老好人和稀泥,孔子:憋屈,我要爬出來。網友:那是啥?
    那麼,中庸是啥?我們先來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說法,先說說中庸不是啥?然後再說說中庸是啥?中庸不是啥?第一:中庸不是老好人。孔子最討厭老好人了。孔子哪裡是和稀泥的人?中庸哪裡是和稀泥?第三:中庸不是沒原則孔子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不然,他也不會去周遊列國了,就是因為有原則,想找一個理想的國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在孔子的《論語·雍也》篇中,他是這麼說得:「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很顯然在孔子的眼中,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它非但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還是一個褒義詞。不過中庸之道異常難行,以至於連孔子都發出了「民鮮久矣」的感嘆!中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德行,以至於得到了孔子如此的盛讚呢?對此,或許我們能由孔子與其弟子的一次談話,而一窺其原因。
  • 你知道成語「過猶不及」的來歷嗎?
    「過猶不及」這個成語大家相信都知道,但它出自什麼典故,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句話最早是出自於《論語.先進第十一》,原文是——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 孔子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如何?體悟先哲思想,不可東施效顰
    舉個例子,孔融讓梨是一個故事,我們繼承的,肯定不是「生搬硬套」下看到大梨不分場合就給比自己小的塞過去,我們繼承的是「謙讓、愛幼」的美德。「謙讓、愛幼」難道不是我們為人處世時,時時刻刻應當遵循的原則嗎?「中庸思想」還真有點這意思通過上面的議論,我們再來說說孔子思想是不是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這裡以「中庸」作比。我們知道,「中庸」實則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方法論原則,於此也能幫助孔子「不偏不倚」,在原則性和靈活性兼具中體會到「過猶不及」的處世智慧。
  • 「格物竅門」:情緒很麻煩,比情緒更麻煩的,是你覺察不到的「念力」
    三、誠意的練習《中庸》之「誠」的真正內涵: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內在意識,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2、如何突破練習「誠意:意識往裡收」的第一階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感受外輕內重則貴的生命升華的歷程3、孔子為什麼那麼注重「禮」?「禮」在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中,究竟起什麼具體的作用?重點讀第一篇!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中記孔子說「智者樂,仁者壽」,是說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因為聰明人想得開,不為小事煩惱,有仁德的人心胸坦蕩,不攀比,不嫉妒,就能長壽。《列子·天瑞》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一生到處奔波,宣傳自己的主張,不為人用,心情一度很不好。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名叫柏樹洞的地方。
  •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孔子的中庸之道旨在告誡人們「過猶不及」,這裡的「中」是適中的意思。同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並非叫人做八面玲瓏的人。八面玲瓏之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但是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是「德之賊」。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含義。
  • 四書中《中庸》最難懂,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就太淺陋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庸》,這本書的內容跟論語相比,有些內容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能夠領悟到精髓可謂受益無窮。
  • 叔本華的5句哲理金句,句句是精華,關於中庸,關於處世之道
    叔本華的5句哲理金句,句句是精華,關於中庸,關於處世之道。一、亞里斯多德在一切事情上堅持的中庸原則,是不適合於道德法則的,而它卻是這原則意圖之所在。但是它可以容易地成為世俗智慧的最好的一般規則,一種幸福生活的最佳箴言。因為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一切方面都有這樣多的痛苦、重擔、災難、危險,以至於只有小心翼翼地掌握航向,避開暗礁險灘,才能完成一個平安與快樂的人生航程。二、一般來說,對於我們所了解的惡的恐懼,迫使我們陷入了與之相反的惡。比如說,孤寂的痛苦使我們進入社交,我們的第一個社會產生了。
  • 《中庸》與中庸之道
    「《中庸》的思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在『四書』的文本,包括周易的《易傳》這些文字裡,其思想的深刻性、哲理的精粹性及不斷去挖掘的可能性在整個儒家的文獻和文本裡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人不斷從《中庸》裡去找話題。所以,我們現在探討《中庸》,講『中庸之道』,可能牽連到的問題非常多。」
  • 中華傳統文化——《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拾人牙慧?要結合《道德經》56章細讀
    有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叫「孔子問道」,說是孔子去向老子請教「周禮」的事,所以喜愛老子的朋友,大多覺得孔子先生在老子先生面前,算個沒入門的弟子,覺得老子先生很了不起,這其實屬於「愛屋及烏」,人家兩位聖人搞學術探討,我們又不在場,憑什麼去分個高下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