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中記孔子的弟子子夏當莒父宰,向孔子問如何從政時,孔子回答「無欲,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成為日後人們常說的成語。是說辦起事來不要慌慌張張圖快。有些事看來快了,實際上並達不到目的。《孟子》書中「偃苗助長」的故事正說明此事。
有一個農夫,不會種莊稼。從選種、下種到田間管理,都很馬虎自家地裡的莊稼長成後,自然又細又弱。看看鄰家地裡的莊稼,種植時仔細、講究,長的又粗又強。心裡總不服氣,只恨自家莊稼長的不快。但又沒有辦法,過了幾天,人家的莊稼長的比他家更高了。他越看越生氣,心想:我的莊稼為什麼長這麼慢呢?它自己不長,我只好幫幫它。於是夜裡把自己地裡的莊稼一棵棵拔高,天明以後,和鄰地相比,自家的莊稼確實高了許多,心裡也舒服了許多。但到了中午,太陽一曬,他家的禾苗全蔫了。第二天一看,全死了。
此人心想,我好心好意地叫它長高,為什麼枯死了呢?他不知道這正是不按莊稼的生長規律,亂動瞎忙的結果。正應了孔子那句話:「欲速則不達」。
人人都願把事情做好、做快。好與快經常又發生矛盾,要想既好又快,必須摸清事物的發展規律,找到合適的途徑。從新角度新技能等創新的辦法尋求出路,而不是為了快不保證好。正常地做應該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臺階,才能走的穩,後勁足。而不是不講規律,一味求快,拔苗助長。有時為了圖快,出了廢品,做了夾生飯,再從頭另來,再重新補課,更費時費力費工費料。這正是人們應該吸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