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是一個成語典故,有著積極的思想意義。對於這一思想,我們應如何理解呢?
《論語·子路》說,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就是「欲速則不達」一詞的由來。春秋時期,子夏在莒父這個地方做地方的首長,有一天,他向孔子來請教如何治理地方。孔子告訴他:「不要急功近利,貪圖眼前的小利,要著眼長遠。如果急功好利,只貪圖眼前的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在古人的眼裡,大事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小利則是眼前的業績。為官為政應著眼長遠,為未來多做打算,而不是只圖眼前的業績。
所以,「欲速則不達」這一思想是有積極的意義的。另一方面,「欲速則不達」還告訴我們做事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可以只依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如果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往往勞民傷財,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