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在大家「誠意」練習有了一些心得的基礎上,重點分享了如何「淨心」。
在「內在意識」強了以後,一面要「淨心」,另外一面要「格物」。這篇,我們重點分享「格物」。
「淨心」要刪除的,是「前意識」中各種各樣的情緒。「格物」要刪除的,是「外在意識」中的各種觀念。
先來區分一下「觀念」與「觀點」的差別。
「」是有「意識能量」的,會變成人的「認知—行為」的驅動力。而「觀點」則不同,僅僅是一種認識,並不會轉換成人的「認知—行為」的驅動力。所以,「」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講「淨心」,把情緒刪除以後,情緒就消失了。但是「格物」,嚴格的說起來不是刪除,而是一種轉換:把「外在意識」中的「」轉換為「
從組成的結構上來看:「」是「」的記憶部分,我們不可能把「外在意識」中的記憶給刪除。能刪除的,是附著在這些「觀點」上的「念力」,把「觀念」上的「」刪除了,「觀念」就變成了沒有驅動力的「觀點」。
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在外在意識中,具有「住」的能量,而「觀點」則不具備這種「」的能量。
所以,即使在外在意識的記憶中,依然存在一些「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不具備「」的能量,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格物」的竅門,就是刪除我們外在意識中所有「觀念」的「」,讓它們沒法「」。讓「觀念」變成「觀點」,不再對我們產生驅動力。
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做到「不動念」。
我們大多數心智新玩家都才開始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所以對「不動念」不太理解,總覺得「不動念」,人不就木了嗎?什麼也幹不了嗎?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只要我們做好「誠意」的練習,把意識收回來,並守住。「內在意識」強了以後,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把肉體大腦放空,讓外在意識「不動念」。
這時候,我們能體驗到,「內在意識」處在一種對外在事物整體「感應」的狀態。
這種「感應」的狀態,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道德經》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陰符經》說的「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呂洞賓《百字碑》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種「感應」的狀態,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的狀態。
之前有個網友,在他的分享中,已經提到過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只要繼續「誠意、正心、格物」的練習,基本上,都能感受到這種狀態。
給新玩家的導讀連結
在開始了解具體的情況,之前,先把下面這張圖記住。
練習心智系統轉換非常簡單,記住這張圖,就可以了。
一、先了解大致的情況:
下面第二條連結,主要針對 「心智玩家學習群」的新玩家,大家要仔細看。
1、「心智玩家」群裡玩什麼?給新入群的朋友們!
2、9月27日「心智玩家」學習群,開群分享
就好比登山,「 往上走、不要 停 」是關鍵,所以,在「心智玩家學習群」裡,我們不做任何理論性的探討,只進行《大學》:「誠意、正心、格物」的踐行與交流,除此之外,一概不討論!
山腳下的討論,往往是熱鬧的,而這樣的熱鬧,對於登山者的目標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所有的疑問,在登山的過程中,都會得到答案!
所以,要做個堅定的踐行者。
二、正式開始練習之前,需要做的轉變
1、學習儒、釋、道之前,先讓自己擁有常人的智慧!因為儒、釋、道本身都是超越常人智慧的大智慧
這篇強烈推薦心智新玩家們,仔細閱讀、認真體會。很多人人生遇到了問題就跑儒、釋、道這裡,這樣的學習是不會有效果的。
儒、釋、道所以追求的是「無我」,可是,很多學習者連個常人社會中的 「無私」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學會 「無我」,結果,把自己弄的儒裡儒氣、佛 裡佛氣、道裡道氣,來掩蓋自己人生的失意。
所以,常人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先用常人智慧進行解決,先學會 「公心」心智模式與 「職場」思維模式。
為了新玩家們學習,心智玩家特意做了短視頻《便籤君說》第一季(共7集),發在了新浪微博@便籤君說。
三、誠意的練習
《中庸》之「誠」的真正內涵: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內在意識,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
2、如何突破練習「誠意:意識往裡收」的第一階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感受外輕內重則貴的生命升華的歷程
3、孔子為什麼那麼注重「禮」?「禮」在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中,究竟起什麼具體的作用?
重點讀第一篇!
四、正心的練習
1、 修心很累,《大學》的「正心」卻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每天看著自己的進步、提升、成長 | 具有實效的心理清理技術
2、 心智玩家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嗎?|如何消除深埋在內心深處的不良情緒?
五、格物的練習
「格物」是一種心智調整的技巧,所致的「知」,是一種高級思維狀態
六、如何靜坐、如何分享
心智玩家的「靜坐」與傳統靜坐的區別
2、 真正的「布施」,是不帶一絲私心雜念的、徹底的無私分享!|在心智玩家群裡,我們應該如何分享?
3、心智玩家的「靜坐」是這樣坐的……
七、關於內思、意識影像、以及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的區別
讓自己的思維「鶴立雞群」!|學會用「內思」思考
強化「意識影像」的感受|學會用「內思」思維之:「內思」基本功
原創時代,如何才能擁有原創思維?|欲神、識神、元神思維的特點與作用|我們為什麼要學會「內思」?
4、把聽到的,還原成:意識影像|學會用「內思」思維之:聽
解讀 《大學》 相關連結:
1、 我們以往對《大學》的認識,都是錯的!| 徹底還原《大學》、徹底認識孔子
2、 講了兩千多年的「禮」,卻不知道孔子的「禮」是做什麼用的
3、 你可知道,格物致知的「知",是誰在「知」?
4、 把【孔子學問】變成【心智功夫】的秘訣:慎獨
5、 「格物」再解 ,何為「物」?如何「格」?
6、 視而不見,才能洞悉本質 | 慎獨的方向與目標
7、 《大學》的秘中之秘:在慎獨中,作什麼?
8、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甚意思?|不要再黑孔子了!中華源頭文化的偉大遠超想像
9、千萬別把大乘的《心經》讀小了|還原孔子、讀懂《心經》
10、《大學》:完全意義上的大乘與普度眾生,比佛經更具佛學意義
解讀 《中庸》 相關連結:
1、《中庸》究竟是什麼意思?
2、還原《中庸》的本來面目,必須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的語 言
3、君子固窮?孔子如果真是教人守窮的,後世還會有儒學、儒家嗎? | 君子與小人,追求人生成功的兩類人
4、孔子的難題,也許海派文化能解決!| 現代人學習《中庸之道》應該從哪裡入手?
5、無人機時代,讓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無奈不再無奈
6、為何是隱惡,而不是除惡?《中庸》裡的領導力、洞察力的秘訣!
7、用想像力獲得人生成功,跟著愛因斯坦學會《中庸》
8、熬過這一段「在黑夜中的攀巖」,人生從此不再黑暗!
傾聽生命的旋律、感應命運的節奏——《中庸之道》的本質
打開智慧之門:儒、釋、道、耶、藝『真正入門』的鑰匙
11、真正讓父母感到安心,讓親戚安靜的,是你成熟、穩重的態度與言行舉止| 孔子說的「君子、小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12、身體,是我們的學生;打坐,是給身體上課|體悟孔子「南方、北方之強」
13、學會真正儒、釋、道的捷徑——『打坐』
14、上帝負責創造世界,中國人負責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
15、孔子怕什麼?孔子為什麼總是那麼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清明話生死
16、「做事的狀態」比「怎麼做事」更重要!|孔子的驕傲被誤讀成了謙虛
17、「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人不可以為道」才能讓人重新獲得競爭優勢!
18、孔子告訴我們,如何走入人生的高分通道
19、還原「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的真正內涵!|在這個急吼吼的世界裡,定力,才是真正的智力!
20、人為啥會怕鬼?又為啥要拜神?
21、人生不想栽跟頭、就得學會「栽」:人生成功的攻略
22、未來中國人立足世界,就在一個「孝」字|用「思維結構圖」、「便籤思考法」解讀孔子的「孝」
23、現代人都能學會「內思」的路徑:淡化欲神反應,強化識神思維,最終用元神「看」
解讀 《論語》 相關連結:
你可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正含義?
孔子三十而立的「立」,真正站進了「命運高分通道」的門內
當個「不惑」的明君|學會感知、守護、信賴自己的元神意識
「人往高處走」的最佳策略:君子固窮。別怕!這話真不是讓人守窮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被誤讀兩千多年|從「關係」思考方式入手,學會「內思」
人為什麼會極端?|人與完美世界,只隔著一個「內思」|「學而不思」真會搞死人的!
找回「中國人失落數千年」的生命狀態
「學而時習之……」蘊含著,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的鑰匙
《文明的足跡》相關連結
1、 告別哲學——當人類文明步入重疊結構世界,哲學將完成歷史使命
近階段系列文章連結:
孔子收學費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禮」,是為人類文明保存的火種!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禮、定、智」:孔子的學生為什麼多是「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