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竅門」:情緒很麻煩,比情緒更麻煩的,是你覺察不到的「念力」

2020-12-22 心智玩家

上一篇,我們在大家「誠意」練習有了一些心得的基礎上,重點分享了如何「淨心」。

在「內在意識」強了以後,一面要「淨心」,另外一面要「格物」。這篇,我們重點分享「格物」。

「淨心」要刪除的,是「前意識」中各種各樣的情緒。「格物」要刪除的,是「外在意識」中的各種觀念。

先來區分一下「觀念」與「觀點」的差別。

「」是有「意識能量」的,會變成人的「認知—行為」的驅動力。而「觀點」則不同,僅僅是一種認識,並不會轉換成人的「認知—行為」的驅動力。所以,「」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講「淨心」,把情緒刪除以後,情緒就消失了。但是「格物」,嚴格的說起來不是刪除,而是一種轉換:把「外在意識」中的「」轉換為「

從組成的結構上來看:「」是「」的記憶部分,我們不可能把「外在意識」中的記憶給刪除。能刪除的,是附著在這些「觀點」上的「念力」,把「觀念」上的「」刪除了,「觀念」就變成了沒有驅動力的「觀點」。

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在外在意識中,具有「住」的能量,而「觀點」則不具備這種「」的能量。

所以,即使在外在意識的記憶中,依然存在一些「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不具備「」的能量,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格物」的竅門,就是刪除我們外在意識中所有「觀念」的「」,讓它們沒法「」。讓「觀念」變成「觀點」,不再對我們產生驅動力。

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做到「不動念」。

我們大多數心智新玩家都才開始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所以對「不動念」不太理解,總覺得「不動念」,人不就木了嗎?什麼也幹不了嗎?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只要我們做好「誠意」的練習,把意識收回來,並守住。「內在意識」強了以後,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把肉體大腦放空,讓外在意識「不動念」。

這時候,我們能體驗到,「內在意識」處在一種對外在事物整體「感應」的狀態。

這種「感應」的狀態,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道德經》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陰符經》說的「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呂洞賓《百字碑》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種「感應」的狀態,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的狀態。

之前有個網友,在他的分享中,已經提到過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只要繼續「誠意、正心、格物」的練習,基本上,都能感受到這種狀態。

給新玩家的導讀連結

在開始了解具體的情況,之前,先把下面這張圖記住。

練習心智系統轉換非常簡單,記住這張圖,就可以了。

一、先了解大致的情況:

下面第二條連結,主要針對 「心智玩家學習群」的新玩家,大家要仔細看。

1、「心智玩家」群裡玩什麼?給新入群的朋友們!

2、9月27日「心智玩家」學習群,開群分享

就好比登山,「 往上走、不要 停 」是關鍵,所以,在「心智玩家學習群」裡,我們不做任何理論性的探討,只進行《大學》:「誠意、正心、格物」的踐行與交流,除此之外,一概不討論!

山腳下的討論,往往是熱鬧的,而這樣的熱鬧,對於登山者的目標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所有的疑問,在登山的過程中,都會得到答案!

所以,要做個堅定的踐行者。

二、正式開始練習之前,需要做的轉變

1、學習儒、釋、道之前,先讓自己擁有常人的智慧!因為儒、釋、道本身都是超越常人智慧的大智慧

這篇強烈推薦心智新玩家們,仔細閱讀、認真體會。很多人人生遇到了問題就跑儒、釋、道這裡,這樣的學習是不會有效果的。

儒、釋、道所以追求的是「無我」,可是,很多學習者連個常人社會中的 「無私」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學會 「無我」,結果,把自己弄的儒裡儒氣、佛 裡佛氣、道裡道氣,來掩蓋自己人生的失意。

所以,常人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先用常人智慧進行解決,先學會 「公心」心智模式與 「職場」思維模式。

為了新玩家們學習,心智玩家特意做了短視頻《便籤君說》第一季(共7集),發在了新浪微博@便籤君說。

三、誠意的練習

《中庸》之「誠」的真正內涵: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內在意識,人才能真正的靜下來

2、如何突破練習「誠意:意識往裡收」的第一階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感受外輕內重則貴的生命升華的歷程

3、孔子為什麼那麼注重「禮」?「禮」在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中,究竟起什麼具體的作用?

重點讀第一篇!

四、正心的練習

1、 修心很累,《大學》的「正心」卻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每天看著自己的進步、提升、成長 | 具有實效的心理清理技術

2、 心智玩家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嗎?|如何消除深埋在內心深處的不良情緒?

五、格物的練習

「格物」是一種心智調整的技巧,所致的「知」,是一種高級思維狀態

六、如何靜坐、如何分享

心智玩家的「靜坐」與傳統靜坐的區別

2、 真正的「布施」,是不帶一絲私心雜念的、徹底的無私分享!|在心智玩家群裡,我們應該如何分享?

3、心智玩家的「靜坐」是這樣坐的……

七、關於內思、意識影像、以及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的區別

讓自己的思維「鶴立雞群」!|學會用「內思」思考

強化「意識影像」的感受|學會用「內思」思維之:「內思」基本功

原創時代,如何才能擁有原創思維?|欲神、識神、元神思維的特點與作用|我們為什麼要學會「內思」?

4、把聽到的,還原成:意識影像|學會用「內思」思維之:聽

解讀 《大學》 相關連結:

1、 我們以往對《大學》的認識,都是錯的!| 徹底還原《大學》、徹底認識孔子

2、 講了兩千多年的「禮」,卻不知道孔子的「禮」是做什麼用的

3、 你可知道,格物致知的「知",是誰在「知」?

4、 把【孔子學問】變成【心智功夫】的秘訣:慎獨

5、 「格物」再解 ,何為「物」?如何「格」?

6、 視而不見,才能洞悉本質 | 慎獨的方向與目標

7、 《大學》的秘中之秘:在慎獨中,作什麼?

8、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甚意思?|不要再黑孔子了!中華源頭文化的偉大遠超想像

9、千萬別把大乘的《心經》讀小了|還原孔子、讀懂《心經》

10、《大學》:完全意義上的大乘與普度眾生,比佛經更具佛學意義

解讀 《中庸》 相關連結:

1、《中庸》究竟是什麼意思?

2、還原《中庸》的本來面目,必須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的語 言

3、君子固窮?孔子如果真是教人守窮的,後世還會有儒學、儒家嗎? | 君子與小人,追求人生成功的兩類人

4、孔子的難題,也許海派文化能解決!| 現代人學習《中庸之道》應該從哪裡入手?

5、無人機時代,讓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無奈不再無奈

6、為何是隱惡,而不是除惡?《中庸》裡的領導力、洞察力的秘訣!

7、用想像力獲得人生成功,跟著愛因斯坦學會《中庸》

8、熬過這一段「在黑夜中的攀巖」,人生從此不再黑暗!

傾聽生命的旋律、感應命運的節奏——《中庸之道》的本質

打開智慧之門:儒、釋、道、耶、藝『真正入門』的鑰匙

11、真正讓父母感到安心,讓親戚安靜的,是你成熟、穩重的態度與言行舉止| 孔子說的「君子、小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12、身體,是我們的學生;打坐,是給身體上課|體悟孔子「南方、北方之強」

13、學會真正儒、釋、道的捷徑——『打坐』

14、上帝負責創造世界,中國人負責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

15、孔子怕什麼?孔子為什麼總是那麼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清明話生死

16、「做事的狀態」比「怎麼做事」更重要!|孔子的驕傲被誤讀成了謙虛

17、「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人不可以為道」才能讓人重新獲得競爭優勢!

18、孔子告訴我們,如何走入人生的高分通道

19、還原「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的真正內涵!|在這個急吼吼的世界裡,定力,才是真正的智力!

20、人為啥會怕鬼?又為啥要拜神?

21、人生不想栽跟頭、就得學會「栽」:人生成功的攻略

22、未來中國人立足世界,就在一個「孝」字|用「思維結構圖」、「便籤思考法」解讀孔子的「孝」

23、現代人都能學會「內思」的路徑:淡化欲神反應,強化識神思維,最終用元神「看」

解讀 《論語》 相關連結:

你可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正含義?

孔子三十而立的「立」,真正站進了「命運高分通道」的門內

當個「不惑」的明君|學會感知、守護、信賴自己的元神意識

「人往高處走」的最佳策略:君子固窮。別怕!這話真不是讓人守窮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被誤讀兩千多年|從「關係」思考方式入手,學會「內思」

人為什麼會極端?|人與完美世界,只隔著一個「內思」|「學而不思」真會搞死人的!

找回「中國人失落數千年」的生命狀態

「學而時習之……」蘊含著,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的鑰匙

《文明的足跡》相關連結

1、 告別哲學——當人類文明步入重疊結構世界,哲學將完成歷史使命

近階段系列文章連結:

孔子收學費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禮」,是為人類文明保存的火種!

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禮、定、智」:孔子的學生為什麼多是「通才」?

相關焦點

  • 覺察你內心的情緒,創造美好人生
    第一階段:自我覺察。覺察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狀態在每一次情緒升起時,覺察自己正在害怕什麼,內心有著什麼擔憂。舉例來說,當你要求某人要多陪你、多關心你的感受時,這就是個「為避免恐懼而做出的行為」。此時可以覺察看看: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行為,內心深處在害怕什麼?是害怕被遺棄?害怕不被愛?或是害怕沒有安全感?無法覺察自己的人,就會不斷的重複體驗以上的痛苦情緒。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你沒有覺察到的事,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 「思考」多一些「自我覺察」|少一些無意識的情緒綁架
    」孩子與父母親之間的情感矛盾,我們聊一聊提升自己「自我覺察」的方法,讓愛不再是單向抒發。「情緒勒索」,也是經常出現的戲碼。「我辛辛苦苦一個人養你這麼大,你爸有照顧過你嗎?你不聽我的話,不然你就去找你爸好了!」
  • 《大學》的「格物」本意,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那個時代之後,中國人基本上只能朦朦朧朧大概知道《大學》的輪廓,真正的內涵已經不知道,後世對《大學》的解讀與本意差的很遠,其中,就包括了對「格物」的認識。這篇我們重點與大家分享一下對「格物」的解讀。要明白「格物」是什麼意思?
  • 如何看待「自我覺察」? | 全部生命系列
    因為過去很多年我自己接觸到的修行體系或方法,無一不在強調自我覺察。什麼是自我覺察呢?簡單來說就是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清楚地知道自己當下的情緒、念頭、意識。是因為:無論你見到什麼,都在客體的範疇,都是主體投射出來的客體。聚焦在自我以及覺察到的內容,不知不覺就是在強調有個真實存在的「我」,也有「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在強調這些都是真的。而「全部生命系列」是提醒你,放過你看到的任何事物,回到「在」、「覺」。再通過「參」——是誰在看,是誰有這樣的認為?
  • 如何正確對待「嫉妒」這個情緒
    今天來聊聊嫉妒 這個情緒你曾嫉妒過身邊的人嗎?或你曾被他人嫉妒的情緒而刺傷呢?「我有比較差嗎?為什麼他成果更好?!」「他做得到不過是家裡有錢啦。」「你還以為自己多厲害嗎?只是運氣好而已啦。」她又沒我漂亮!」「這個我很懂,是為了你好才和你說的」「你都不知道我老公在公司有多厲害,他超級忙的」《有刺的情緒 斬.斷.離》一書中提到,產生嫉妒心的情況有以下四種:1️⃣與對方的距離感較近。2️⃣層次比自己低的人變得比自己高。3️⃣自己很關心、有興趣的領域,對方卻比自己厲害。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教你解讀面部表情的含義!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情緒是一系列主觀體驗的統稱,它是多種複雜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綜合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直接用「情緒」這個詞,而是用一些更加口語化的詞彙來表達類似的含義,例如:「感覺」「心情」「情感」等等。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今天心情很糟糕」,而不太會說「我的情緒不太好」,或是說「我感覺很難過」,而不是「我有難過的情緒」。
  • 瑞安辦公:從服務於「工作」,到服務於「工作中的人」
    在12月8日開幕的36氪「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上,36氪與場景實驗室聯合首發「年度場景新物種」榜單——以融合觀念力、連接力、內容力、氛圍力、數字力的研究評選模型,盤點與致敬地產行業的模式突破與場景創新。城市正在發生的「高像素進化」,如何更深刻塑造我們的日常?更多體驗、效率之外,是否有面向人的「溫度」創造?
  • 「麻煩」除了「trouble」, 原來這個詞用起來也這麼爽!「英語脫口SHOW」
    麻煩的事❷ nearsighted [ˌnɪrˈsaɪtɪd] adj. 近視的❸ have to 不得不❹ look around for sth. 四處尋找❺ glasses ['glɑsɪz] n. 眼鏡
  • 控制情緒的門道是「治心」!人生中所有的挫折,都與情緒失控有關
    不管你爹是誰,每個人進入社會以後,都有阻礙人往上走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人的情緒。得意時不能膨脹、失意時不會沮喪、忍得了辱、受得住氣,不管對誰都保持尊敬禮貌,不管再累做事也能專注投入,一個人只有這樣不受自己情緒的影響,才依靠自身的修為往上走。
  • 時常情緒低落?學會「示弱」的藝術,讓身心靈更健康!
    你咬著牙走了太久的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疲憊而導致你情緒低落。你應該學會放鬆、示弱的藝術,把生活活得像一部藝術電影,而不是狗血的八點檔連續劇。本篇文章就告訴你,時常情緒低落,該如何去學會示弱的藝術,讓你的身心靈更放鬆更健康~人可以很堅強,但為什麼不能脆弱?當所有電視劇和電影都狂拍英雄與女強人的故事,我們為什麼就一定要信奉那些?
  • 棉花糖走進秋月楓幼兒園: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並立志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為孩子樹立榜樣的同時,跟著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而後,閆老師帶領大家進一步認知「情緒的起源」。的確,外部環境會影響到我的情緒,但這其實也是自己對環境中人事物的不同看法的反應而已。因而,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我們依然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 「極端性格的背後」那些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果我們跟孩子相處的細節可以回放,那或許你也會被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可怕模樣驚嚇到。似乎很多父母都在默認: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完全是私事。只要沒有明顯的打罵,那麼便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為此,我們身邊存在著很多父母,不斷濫用自己的權力,每日裡以「愛孩子」的名義,卻生生把自己的孩子嚇得要命。
  • 總是「無所事事混吃等死」怎麼破?明明想要改變就是做不到?
    你可能因為許多理由想要改變自己,但卻因為做不到而感到苦惱,因為「理想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而感到痛苦,實際上所有人都存在這個問題。當你無法實現願望,可能會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沒有自控力」,「無法堅持」,「性格有問題」。
  • 比「可怕的兩歲」更可怕的是……
    我們總聽說「糟糕的兩歲」(terrible two),實際上,英文裡還有個詞組叫做:「可怕的三歲」(horrible three)!例如當他偷吃了巧克力時,避免使用小偷、撒謊等消極標籤,而是去描述事情本身:「你沒有經過爸媽的允許/你違背了我們之前的約定,自己吃掉了額外的巧克力」。這樣的描述有助於減輕家長自己的憤怒,也能避免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籤——而後者可能會導致事情越來越糟糕。
  • 看夠了「吸菸」的壞處?那麼我們來看看「戒菸」都有哪些壞處
    3、戒菸意願的降低之所以把「戒菸意願的降低」歸類到痛苦的類別下,是因為當你由於某種原因,實際上已經不想戒菸了,或者說戒菸的理由對於你來說已經不充分了,你如果還在「堅持」不抽菸的話,那麼你會很痛苦,你覺得在做一件自己不想做,因此毫無意義的事情。
  •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 肆 |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實操步驟(一)
    >建立親密感,強化親子連結感觀察孩子的天生氣質做孩子的情緒教練每當一個事件發生時,成人需要學習開啟「自我覺察」系統,嘗試接納並穿越內在的負面情緒,發展理性的探尋式思考,尋找「問題」例如:你想要什麼?你想做什麼?為什麼哭?餓了嗎?還是困了?想不想吃一個點心,心情可能會好一點?你是想要出去跑跑,還是想要有人陪你玩?想要找媽媽/爸爸嗎?…成人可以使用不同的角度和不一樣的問句,探索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是什麼。尊重孩子,正確地聆聽「口語引導」對於嬰幼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情緒梳理的出口。
  • 總是「無所事事混吃等死」怎麼破?為什麼明明想要改變就是做不到?
    你可能因為許多理由想要改變自己,但卻因為做不到而感到苦惱,因為「理想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而感到痛苦,實際上所有人都存在這個問題。當你無法實現願望,可能會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沒有自控力」,「無法堅持」,「性格有問題」。給自己貼上這些負面標籤並沒有意義,這種自我貶低的內疚帶來的痛苦不會帶來改變,只會造成行動癱瘓,逃避到更深處的洞穴裡去。
  • 避免病毒帶來的「情緒勒索」我們需要知道5件事!
    (圖/shutterstock)這場疫情似乎已快磨光人性,世界媒體成天疲勞轟炸、醫護人員體力不堪負荷、各地工廠紛紛關門…,我們需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對抗病毒,也要抵禦「它」帶來的情緒勒索。面對病毒侵襲,我們需要更有智慧地打這場長期抗戰。她分享5個解決因病毒帶來的負面情緒的方式。我們需要知道5件事,就可以避免陷入病毒帶來的情緒勒索中:1. 立刻定睛仰望耶穌阿曼達分享,對抗「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禁食禱告。
  • 什麼是「自動化思維」?
    他就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假設「辜負了大家的信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03 用控制思維替代自動化思維當你明確辨識出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之後,對於其中一些無效的思維 —— 亦即於事無補。反而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思維,可以進行主動幹預,嘗試用正向的「控制思維」去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