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信鬼神嗎?

2020-12-13 國學雜談

因為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很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但仔細想想, 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孔子在平常很少談論怪異之事,頂多只能說明他不主張談這些怪異之事,並不能說明他不相信鬼神。那孔子到底信不信鬼神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在《論語.先進》有一段子路問孔子的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當時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非常注重鬼神的信念,尤其是墨子,所以子路才問到這個問題,孔子並沒有從正面回答,沒有說鬼神是否存在,只是婉轉拒絕了子路這個問題。表明孔子非常重視現實人生,確實不喜歡談論鬼神和生死的問題。但在他整理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六經裡,還是提到了很多鬼神之事。比如《春秋》裡的莊子儀之鬼持紅色短杖擊殺燕簡公,杜伯之鬼執紅弓紅箭射殺周宣王,齊莊君的臣子王裡國和中裡徼打官司,靠鬼神加以審判等等,都說明孔子還是相信鬼神的,如果覺得是無稽之談,他應該就直接刪掉了。

在《論語.雍也》孔子回答樊遲問題的時候,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孔子尊敬鬼神,但他不迷信鬼神,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兇,而是要遠離宗法社會中傳統的神權觀念,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人生與社會問題。但同時這句話也表明,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如果不信,也就談不上「敬」了。

在《中庸》裡,也有孔子對鬼神的一段論述: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孔子在這段話裡詳細論述了鬼神 :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呀!既看不到它的形相,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也不能像物質一樣可以觸摸到。它卻能促使天下的人們,都以真誠恭敬的心,穿了乾淨的衣服去禮拜。讓人們感覺它洋洋灑灑的如在自己頭上,一會又感覺如在自己的左右。這說明孔子對鬼神並不陌生,但他說這段話的目的並不是和墨子一樣主張「尚鬼」,而是教人要自敬其心,自誠其意,做到天人合一的道德修養境界。

《易經.繫辭傳》完全是孔子所寫,這裡面他也經常提到鬼神,比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等等,這都說明孔子對鬼神還是有相當的認識的,他也是相信鬼神存在的,只不過孔子不主張推崇鬼神。他還引用《詩經.大雅.蕩之什》的詩說:「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的境界、思想很高遠,不可以用人的意識去測定,更不能胡思亂想、猜猜點點。

孔子一生都在講為人處世之道,卻很少講鬼神和生死之道,就是因為如果專門搞那些傳統的神秘學,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那他就變成一位大教主,而不會成為至聖先師的萬世師表,永為人道人倫教化的聖人了。

所以說,孔子雖然不主張談論鬼神,但他應該還是相信鬼神的。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為什麼提倡敬鬼神而遠之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學生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夫子說:管理民眾的要義,是敬禮鬼神,但是又跟它保持距離,這可以說是智慧。首先是「敬」,《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麼一來,基於孔夫子仁,對於他對鬼神既敬又保持距離的態度就好理解了。很多時候,他是有意避而不談,「未知生,焉知死」。《論語》中有說: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你相信世界上真有鬼神嗎?公安大學教授在鳳凰衛視談神奇事件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神呢? 以前的社會,在傳統上,國人認為是有神仙和鬼的。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祭神如神在.」 有人把鬼神當作一種迷信思想。 有人進行科學的解釋,認為所謂鬼神,可能是存在某些人類看不見的磁場的看不見的生物。 有人認為超自然現象,只是現有的科學沒有達到的地方。 比如以前古書裡描寫的神仙有千裡眼,千裡耳,人會飛。
  • 不信科學信鬼神,都2020年了,為什麼還有人相信鬼神?
    在座的各位,你能想像嗎?在科技興盛的21世紀,竟然還有很多人相信鬼神。網絡時代的封建迷信網絡時代有一個好處,大家可以從網上學習到很多知識,像什麼網課、廚藝,或者各種即將失傳的小手藝,幾乎都可以在網上學到。同樣,網絡也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樊遲問智於孔子。孔子說:老老實實為百姓服務,別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為官之智。這個思想和我們當代為官的口號非常契合啊,孔老夫子到底是聖人。
  • 中國歷史人物排行榜:有孔子不稀奇,但有個姓「西門」的您了解嗎
    說到中國歷史上對中國的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果有人把孔子、秦始皇等人列入其中,相信您不會感到奇怪。因為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開創者,而秦始皇則是從文化層面把中國真正變為一個統一國家的人: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當然這其中也有廢除「封建制」而改為「郡縣制」的功勞。
  • 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又如:季路問 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調孔子曰:「吾欲言死者 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將無知也,死,徐自知 之,猶未晚也。」 這裡對於鬼神問題和死的問題,孔子都採取迴避態度。什麼是死?如何事鬼神?
  • 孔子思想中的「自足性」
    孔子的回答隱含著這樣幾層意思:尚未做好「事人」「知生」之事,不必問鬼神和死亡的問題;即便做好了,也未必要問;如果真的做好了,就超越了鬼神和死亡,也就不必問;鬼神和死亡是不可靠和不可知的,不能作為人的存在依據;人只能面向鬼神和死亡,自我作祖,選擇「事人」與「知生」,進入以徹底的悲情為底色的悅生樂世的開放境域,建立價值。「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
  • 孔子曾見過的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
    傳說孔子的父母經常到尼丘山上燒香祈禱,一日,忽見天降麒麟,並吐血於石上,孔母因曾坐於石上而受孕。孔子出生之前,又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子不語怪力亂神",他曾經教育弟子們,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君子當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為鬼神所制。
  • 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
    但作為《論語》首篇,《學而》的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幾乎覆蓋了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包括學、仁、孝、禮、信、道、為政等,其重點是孔子的學習理念和哲學。《論語》以孔子的這三句話開篇是孔門弟子的精心選擇,亦是他們對孔子思想、智慧的心領神會。全書以「學」領銜,不僅體現孔門的為學之本、孔子對弟子求學的殷殷期許,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歷練和感悟。孔子的一生好於學、樂於教,以學習成就人生,「篤信好學」「下學而上達」,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巔峰。作為中華第一教師,孔子一生重在教,其教重在學。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你信不信有鬼神?來聽聽墨子講的鬼故事
    在先秦那個中華思想大開放、大爆發的時代,孔子也剛起跑,而墨家,可是與儒家並駕齊驅,一時難分伯仲的。墨子堅信有鬼,不光信,他為此用心寫了篇文章,標題就叫《明鬼》,專門論證鬼的存在。戰國為什麼諸侯紛爭、戰火頻仍?為什麼君王淫暴、黎民寇盜?墨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人們都不相信有鬼。墨子說,鬼到底有沒有,不能憑嘴亂下結論,咱要拿事實說話。事實在哪兒?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序言:儒學作為一種學問流派,既不信鬼神又不講來世,顯然不是宗教。但從儒家經典《論語》中不難看出,儒學具有一些與西方宗教內涵相似的宗教性質。譬如,孔子毫不避諱地承認了鬼神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注重遵循一系列的祭祀禮儀,還提出了對民眾的諸多生活規範。
  • 夜讀經典|孔子的開學寄語
    《論語》以孔子的這三句話開篇是孔門弟子的精心選擇,亦是他們對孔子思想、智慧的心領神會。全書以「學」領銜,不僅體現孔門的為學之本、孔子對弟子求學的殷殷期許,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歷練和感悟。孔子的一生好於學、樂於教,以學習成就人生,「篤信好學」「下學而上達」,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巔峰。作為中華第一教師,孔子一生重在教,其教重在學。
  • 樊遲問知、問仁,看孔子如何答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前515--?),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一說齊國人)。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
  •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論語》中,孔子又談知與仁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子講究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提問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務民之義」是說,教育人們,使他們的言行符合義的標準。「敬鬼神而遠之」,則反應了孔子人本主義的觀點,把事業的興衰成敗、人生的發達困頓定位在人自身的修為上,而不是從鬼神方面去找原因。由此可知,中國人早在公元前5-6世紀,就完成了對鬼神的去魅,接受了理性化的思想。「仁者先難而後獲」的意思是,有難事了,自己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有榮譽和利益了,自己卻甘居人後,讓與別人。
  • 作為易學大師,孔子會算命嗎,算得準嗎?答案你很難猜到!
    老爺子一輩子不信鬼神,怎麼老都老了卻對易學產生如此強列的愛好?不琢磨不知道,一算帳嚇一跳。一部完整的周易全文不過五千多字,用現在A4紙用4號字體列印,每頁三四百字,一共十多張紙就能列印全文。可是,孔老夫子的時代,還是竹簡木牘為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