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很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孔子是不信鬼神的。但仔細想想, 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孔子在平常很少談論怪異之事,頂多只能說明他不主張談這些怪異之事,並不能說明他不相信鬼神。那孔子到底信不信鬼神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在《論語.先進》有一段子路問孔子的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當時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非常注重鬼神的信念,尤其是墨子,所以子路才問到這個問題,孔子並沒有從正面回答,沒有說鬼神是否存在,只是婉轉拒絕了子路這個問題。表明孔子非常重視現實人生,確實不喜歡談論鬼神和生死的問題。但在他整理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六經裡,還是提到了很多鬼神之事。比如《春秋》裡的莊子儀之鬼持紅色短杖擊殺燕簡公,杜伯之鬼執紅弓紅箭射殺周宣王,齊莊君的臣子王裡國和中裡徼打官司,靠鬼神加以審判等等,都說明孔子還是相信鬼神的,如果覺得是無稽之談,他應該就直接刪掉了。
在《論語.雍也》孔子回答樊遲問題的時候,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孔子尊敬鬼神,但他不迷信鬼神,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兇,而是要遠離宗法社會中傳統的神權觀念,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人生與社會問題。但同時這句話也表明,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如果不信,也就談不上「敬」了。
在《中庸》裡,也有孔子對鬼神的一段論述: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孔子在這段話裡詳細論述了鬼神 :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呀!既看不到它的形相,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也不能像物質一樣可以觸摸到。它卻能促使天下的人們,都以真誠恭敬的心,穿了乾淨的衣服去禮拜。讓人們感覺它洋洋灑灑的如在自己頭上,一會又感覺如在自己的左右。這說明孔子對鬼神並不陌生,但他說這段話的目的並不是和墨子一樣主張「尚鬼」,而是教人要自敬其心,自誠其意,做到天人合一的道德修養境界。
《易經.繫辭傳》完全是孔子所寫,這裡面他也經常提到鬼神,比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等等,這都說明孔子對鬼神還是有相當的認識的,他也是相信鬼神存在的,只不過孔子不主張推崇鬼神。他還引用《詩經.大雅.蕩之什》的詩說:「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的境界、思想很高遠,不可以用人的意識去測定,更不能胡思亂想、猜猜點點。
孔子一生都在講為人處世之道,卻很少講鬼神和生死之道,就是因為如果專門搞那些傳統的神秘學,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那他就變成一位大教主,而不會成為至聖先師的萬世師表,永為人道人倫教化的聖人了。
所以說,孔子雖然不主張談論鬼神,但他應該還是相信鬼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