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晚年的時候,突然間對易學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這個突發狀況,一下子把他的學生們都嚇了一大跳。
老爺子一輩子不信鬼神,怎麼老都老了卻對易學產生如此強列的愛好?
不琢磨不知道,一算帳嚇一跳。一部完整的周易全文不過五千多字,用現在A4紙用4號字體列印,每頁三四百字,一共十多張紙就能列印全文。
可是,孔老夫子的時代,還是竹簡木牘為書的時代。從現代考古出土的竹簡實物來計量,一支竹簡長約25公分左右,寬約1公分左右。採用毛筆書寫,從上到下大概可以寫二十五個字左右。也就是說,五千字的周易至少得用兩百多支竹簡才能寫完,再加上穿連竹簡的皮繩,一部完整的周易得有十多斤。
可是孔老夫子卻不在意這些,就算年老體弱、兩眼昏花,幾乎放棄了其它一切愛好,每一天無論吃喝拉撒,無論衣食住行,甚至無心教導七十二入室弟子和三千門生,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抱著這兩百多支竹簡找尋生命最本源的意義。
這跟早年時期的孔子相比,完全像是變了個人一樣。
年青時的孔子對周易是排斥的,甚至從來沒說過神神怪怪的話。(《倫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在《倫語先進》中還記錄了一件相近的事情,有一次他的學生季路向他請教應該怎樣去侍奉鬼神?
孔子反問他:「連人都還沒有侍奉好,怎麼一天天的淨想著去侍奉鬼神呢?」
季路不死心的繼續問道:「那麼請問死是怎麼回事?」
孔子沒好氣地罵了季路一頓,這一罵居然罵出了一句千古名句:"未知生,焉知死?"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一下孔子的這句話:
簡單理解:你連該怎麼活下去都不知道,有必要知道你會怎麼死嗎?
升級理解:你連活著都感受不到真實,你還有必要知道死後是怎麼樣嗎?
核心理解:我們連生的意義都不能理解,又何必去思考死的意義?
宗教理解:只信今生,不信來世。
終上所述,年青時的孔子不信鬼,不信神,不信命。甚至對巫祝之流充滿了敵意和鄙視。
為了搞清孔老夫子為什麼在晚年愛上了《周易》,作者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各類典籍軼聞中去查找他跟《周易》產生關聯的事件。查來查去,資料不多,卻還是被作者查出了那麼幾件。
1.《古小說勾沈》輯《小說》:孔子嘗使子貢出,久而不返,佔得鼎卦無足,弟子皆言無足不來;顏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笑,是謂賜必來也。」因問回:「何以知賜來?」對曰:「無足者,蓋乘舟而來,賜且至矣。」明旦,子貢乘潮至。
釋義:孔子經常安排他的學生子貢出差,可是這一次超出了歸期,卻遲遲不見子貢回來。孔子擔心學生的安全就算了一卦,算出的是六十四中的"鼎"卦。圍觀的學生們一看卦象,都說:"鼎"無足,這次子貢怕是回不來了。只有顏回在一邊捂著大嘴樂開了花。孔子這次不但沒有批評顏,反而對他提出了表揚,學生們不理解,孔子就說:他之所以笑,是因為他知道子貢一定能回來。其它學生摸不清頭臉只能問顏回為什麼?顏回說:這一卦的卦象是回家不腳,那麼他可以坐船回來呀?等著吧,子貢很快就回來了!果然,子貢第二天就到了,還真的是坐船回來的!
(呵呵,這個故事嘛作者認為純屬小說家言,看個熱鬧就行了,別當真!學易者要是把鼎的卦象解釋為無足之物那是要挨罵的!)
2.《孔子家語》: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賁」,愀然荀不平之色。
釋義:孔老夫子其實經常自己給自己算卦,某一天為了預測一下自己的官運,於是就算上了一卦,結果算出的是六十四卦中的"賁"卦,孔老夫子一看卦象,愁得眉毛鬍子一把抓,雙目失神,憤然於心,臉上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限惆悵。
(歷代前人多認為《孔子家語》是一部偽書,近代結合考古出土的簡帛文獻加以對照應證,確信該書為先秦古籍。所以這個故事還是比較可信的。)
3.《禮記·禮運》:「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釋義:孔子說:他想了解和學習殷商時期的治國安民之道,於是就專門到當時的宋國去了一趟。為什麼要去宋國呢?因為宋國是殷商後裔在周朝之下建立的一個諸侯邦國。可是在宋國完全沒有尋訪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卻意外收穫了一部叫作"坤乾"的典籍。這部"坤乾"看著跟《周易》很相似,都有六十四卦,可是卦名,卦序,卦辭全都不一樣。第一卦為坤卦,最後一卦為乾卦,這部典籍太神奇了,我得結合在"杞人憂天"的杞國找到的夏朝的天文和曆法一起好好研究研究!
(通過這一段文字,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孔老夫子為什麼老而好易的一些端倪了。因為孔老夫子找到的這部"坤乾",讓他從中真正的看到了易學的真諦!很多《周易》中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對"坤乾"的學習,讓他一時間觸類旁通,豁然開朗。這也許才是孔老夫子老而好易的真正原因。很多學者認為這部"坤乾"極有可能是失傳的《歸藏易》,作者卻認為是《連山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對這一點,作者會在後文中詳論!)
通過對以上幾個資料的分析,我們為孔老夫子為什麼老而好易找到了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的時間點和誘因,這就能解釋相關典籍中對這一事件的記錄了:
1.《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2.《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作者認為,結合《論語》和《史記》成書的先後來看,司馬遷的這段論述,僅僅是在《倫語》的基礎上加入了一點自己的臆想和猜測。)
現在重點來了,老而好易的孔老夫子到底會不會算卦呢?如果他會算卦的話,那麼他算得準不準呢?
如果回到五十年前,這個問題幾乎不可能找到答案。但是在1972年發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居然給這個問題交出了答案!
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長沙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特別恐怖的是,那些塌陷後露出洞口不斷飄出一種奇怪的氣體,有好事者對著氣體劃燃了一根火柴,一團像幽靈一樣的藍色焰火騰空燃起,久燒不絕。
這起靈異事件引立即引發了百姓的圍觀與猜測,事情越傳越邪乎,越鬧越大,最終通過民間的農民學者的幫助,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專家才弄明白了這是一座古代墓葬。(不得不再一次吐槽我國的專家團隊,這個團隊從不曾讓我們失忘!)
大名鼎鼎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沉睡千年之後就此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馬王堆出土的眾多國寶文物在此就不一一細數了,單說其中一套與本文相關的寶貝--"馬王堆帛書易",在這套寫在帛書上的易學典籍中,同樣有六十四卦,就如孔老夫子找到的那部"坤亁"一樣,其卦名與《周易》大多不一樣,其卦序完全不一樣,只有卦辭和爻辭基本與《周易》相同。
除此之外,還出土了幾篇在《周易易傳》中沒有的內容,其中一篇叫作《帛書易傳--要》,其中提到: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
(這一段與《論語》和《史記》可以互為應證。)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釋義:這句話其實是子贛不滿於「夫子老而好《易》」提出的反對性意見。以前,孔子一直把《周易》視為卜筮之書,對巫祝之流持藐視的態度,這種態度對子贛等弟子影響甚深,所以當孔子一反常態「老而好《易》」時,子贛就用孔子以前輕視《周易》的態度來反詰他。孔子當然會給子贛講一通大道理,解釋他學易其實是在從中學習天地之大道。
但是這一次他也正面回答了他會不會算卦,算不算得準的問題。
子曰:「吾百佔才當,唯周梁山之佔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
釋義:孔子說,我算一百次卦大概能算準一次,只有"周梁山"那次算的卦是真正算準了的,之所以那次算得準,也許是因為經常算卦,算得多了,就算瞎貓也能遇上死耗子,撞大運也能算準一回了吧!
這個結果,你們猜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