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語言寶庫。現在人們常用的許多成語短句都能在《論語》裡找到他們的身影,有些延續了原義,有些隨著時代發展演化成引申義,還有些演變成了反義。現將出自《論語》的四字常用語歸納整理18條,共同交流學習。
01 、見義勇為
出自《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意思: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這是諂媚。看見正義的事不去做,那是沒有勇氣。
理解:孔子看到春秋後期禮崩樂壞,出現祭祀不是周禮所定的鬼神的亂象,說出了「見義不為」的話,意指人們失去了維護正義的勇氣。而現在我們反其義而用,提出「見義勇為」。
02、盡善盡美
出自《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意思:孔子評論《韶》:「(樂曲)太美了,(內容)又太好了。」評論《武》:「(樂曲)太美了,(內容)不是太好啊。」註:《韶》,歌頌堯舜的樂曲。《武》,頌揚周武王的樂曲。
理解:孔子讚賞堯舜崇尚仁德,不贊成武王使用武力,所以才有「未盡善也」一說,反映孔子推行仁德主張。現在的意思是做事完美無缺,盡如人意。
03、文質彬彬
出自《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意思:質樸(原始本性)勝過文採(表面修飾)就顯得粗野,文採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採和質樸搭配恰當,這樣才能成為君子。
理解:孔子強調文和質中和,不能傾向任何一方面,才是「文質彬彬」。現在我們通常理解都是誇人的話,表面上看起來有文有質,其實是說文和質的平衡。
04、敬而遠之
出自《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意思:從事人們認為正義的工作,尊敬鬼神又要疏遠他們,這樣可以算是聰明了。
理解:孔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說明他在那個年代雖然解釋不了但不迷信鬼神,而更重視實事求是的生活態度。現在大多時候是指遠離不喜歡的人,而不是鬼神了。
05、華而不實
出自《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意思:有隻長苗而不開花的吧!有開花而不結果實的吧!
理解:孔子原意是說一個人奮鬥不能堅持到底,沒有成就,勸人堅持始終。現在這一詞是貶義,說人不幹實事,只擺花架子。這句話有「華而不實」的意思,而真正從字面出處看還是出自《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06、循循善誘
出自《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意思:老師一步一步地善於引導我們,用學問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數約束我們的行為,想要我們停止學習都不行。
理解:這是顏淵讚揚老師孔子的話,也是孔子值得後人推崇的教學方法。現在使用「循循善誘」保留了原義。
07、登堂入室
出自《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意思:仲由的修養已經升堂(進步)了,只不過沒有到入室(精深)程度。
理解:原意是孔子評價仲由(子路)彈瑟的技藝,說出「升堂」、「入室」之詞。現在演變成成語「登堂入室」,也有「升堂入室」一說。但意義已轉化為貶義,不分輕重,不拿自己當外人。
08、察言觀色
出自《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意思:通達的人,本質正直而喜好道義,體會別人的話語而觀察別人的臉色,用謙虛的態度考慮別人的意見。註:下,謙虛。
理解:孔子的「察言觀色」是指謙虛的態度,現在的「察言觀色」是了解別人的狀況和反映,指行為動作。兩者有所不同。
09、以文會友
出自《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意思:君子用學問結交朋友,再用朋友幫助自己養成仁德。
理解:君子交友之道,是相互薰陶,相互提高。
10、一言興邦
出自《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意思:一句話可以振興國家,有這樣的事嗎?
理解:孔子向魯定公說明言論的重要性,一言可以興邦,也有一言可以喪邦之說。
11、手足無措
出自《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意思:刑罰不中正(適當),百姓就不知道怎麼辦。註:措,放。
理解:這是孔子治理天下的政治觀點,倡導秩序、規範、法則。現在的「手足無措」泛指一切事不知道怎麼辦,拘束的樣子。
12、怨天尤人
出自《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意思:不埋怨天,不責備人,向下學習而向上通達。
理解:孔子周遊列國不為所用,懷才不遇,依然樂觀,「不怨天,不尤人」,表現積極向上精神。現在用法相反,「怨天尤人」就是抱怨,發牢騷。
13、當仁不讓
出自《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意思:面對仁德,對於老師不必謙讓。
理解:孔子一向提倡長幼尊卑,但在仁德面前拋開束縛,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精神。「當仁不讓」成為名言。
14、有教無類
出自《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意思:享有教育不分群類(高低貴賤)。
理解:孔子把貴族才能享有的教育普及到貧民,是偉大的教育創舉。人人享有受教育權利,不分等級差別。
15、殺身成仁
出自《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意思:志士仁人,沒有為了求生損害仁德,只有犧牲生命去成全仁德。
理解:孔子重視仁,仁勝過生命,殺身以成仁。「殺身成仁」曾是蔣介石訓導屬下的常用語。
16、色厲內荏
出自《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意思:外表嚴厲而內心膽怯,比方那些小人,就像挖洞爬牆的盜賊吧。註:荏,膽怯。窬,通逾,爬牆。
理解:孔子歷來欣賞光明正大的人,鄙視表裡不一的人,把裝模作樣、虛張聲勢的人比喻成小偷小摸的人。
17、道聽途說
出自《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意思:把道路上聽說的消息四處傳播,是背棄道德的行為。
理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論做學問還是做事情,堅持以實踐考證為依據,不能聽風就是雨。
18、患得患失
出自《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意思:他們沒有得到官位時,害怕得不到官位;已經得到官位了,又害怕失去官位。
理解:孔子批評在朝為官的人,只看官位,不盡職責,是不配為官的人。現在指一切既想得到又害怕失去,貪圖私利的人。也就是孔子常說的「小人」。
出自《論語》的四字常用語還有很多,有些已在我的前面文章講過,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如:見仁見智、巧言令色、待價而沽、見賢思齊、溫故知新、犯上作亂、後生可畏、舉一反三、欲速不達、成人之美、禍起蕭牆、一以貫之、不恥下問、血氣方剛、既往不咎、誨人不倦等等,有興趣的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了解。
歡迎一起討論,關注「百家號-都市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