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這4句話,讓你識善惡,知美醜!

2020-12-12 道德經智慧傳承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評析與感悟】

這段話極為重要。孔子第一個提出,仁德自具圓滿,不假外求,否認德由天授,挺立起人的道德主體性。這在人類的思想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同時,孔子認為,為仁全靠自身努力,靠道德的自覺,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要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評析與感悟】

了解他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方位、立體地去了解觀察,才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

子張學幹祿氣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

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評析與感悟】

孔子並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著重表明了在知與行二者關係問題上,我們講話辦事應本著「知之為知之」的原則,這樣會減少失誤。

子謂《齠》,「盡美矣,又盡蕃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曲時說:「美極了,也好極了。」談到《武》這一樂曲說:「美極了,但還不夠好。」

【評析與感悟】

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美與善在倫理價值上有高下之分,孔子對這兩種樂曲的不同評價,體現了他對舜以禪讓得天下和周武王以武力得天下兩種方式的不同態度。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3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受用
    文章作者:琢磨君聖人孔子曾經感嘆說:「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難。大自然還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心莫測,有些人表面看上去好像很老實,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真能知道他在想什麼呢?但是孔子在《論語》中,他老人家還是留下了3句非常經典的識人術口訣,可以幫我們看人八九不離十。
  • 學禮,才會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
    但是你看一看《禮記·內則》,好媳婦兒應該怎樣侍奉公婆,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媳婦兒了。 所以,沒有學禮的話,我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這就是《墨子》上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
  • 職場識人術:讀懂鬼谷子的這六句話,讓你知人知面也知心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鬼谷子的六句經典,讀懂它們,你可以知人知面還可知心。【1】觀其聰明,以知所達觀察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就可以大致猜測到這個人將來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一個人的未來不只有一個方面決定,但之中最重要的還是一個人的智慧。這裡的智慧並不一定只是說頭腦的精明活絡,還包括真正做人的智慧,比如捨得的智慧、投資自己的智慧等等。
  • 識人術:懂得了這三條天規,可以規避小人,人生處處有貴人
    古人對於人際交往非常重視,在識人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意見。領悟到了這三條天規,就可以規避生活中的奸詐小人,人生到處都是貴人。有句話叫做相由心生,一個內心邪惡的人,會把內心的扭曲長期固定在臉上,長此以往便影響到自己的外貌。這並不是以貌取人,和美醜也沒有任何關係。事實上,很多人長的不漂亮,但看著就讓人覺得和善,還有些人五官端正,但總透著一股陰騭的氣息。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知言」,此處指了解話中的真意,包括識別其真偽、是非、善惡等。「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在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中,能夠使人與人和諧相處,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些行為規範,就是「禮」。因此,只有知何以為「禮」,人才能與其外部世界和諧相處,也才能真正安定地立身處世。故曰:「不知禮,無以立也」。孔子說:「禮以行義」,這是聖人制禮的宗旨,也是「禮」的精神所在。只有識得「禮」的精神,才能既守禮又達變,才能真正做到行義,從而成為君子。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劉毓慶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一章談的是識人術。 在人生交往中,最難的是認識人,大奸若忠,巧言似仁,擇友不慎,就有可能上當。有的人交往多年,竟不知其心,關鍵時刻,為友所賣,致使世人感嘆人心叵測。這類事情孔子自然也遇到過,他想把自己的識人經驗傳遞給學生,因此總結了三條識人要訣:第一,看他的交友,即「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欲知其人,先觀其友也」,即是此。第二,看他的行為,即「所由」。行為表現是最直觀的,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第三,看他的愛好,即「所安」。友有君子小人之別,事有義利之分,心有善惡之辨。
  • 這五句話,出自《論語》,但經常被誤解!
    ——《論語.公冶長》這句話現在經常被當做貶義詞,形容人愚蠢到極點。其實願意是褒義,原文是: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裡仁》這句話也經常被斷章取義,其實孔子並不是說父母在就不能出門了。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說,父母年老了,需要人照顧,沒什麼要緊的事,儘量不要出遠門。真要有事出門,也不是說就不能出,但一定要把父母安頓好,這才是孝子之道。
  • 《論語》六句話,教你認清身邊小人
    有人說,跟著《易經》學八卦,跟著《鬼谷子》學兵法,跟著《論語》學做人。《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我們選取了《論語》中最為經典的六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君子和小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問題,君子從自己找原因,小人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論語》陽貨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鄉愿,德之賊也。」什麼樣的人是「鄉愿」?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論語的10大識人鐵律,十拿九穩,為人處世不可不讀
    孔子的《論語》,對後世治國安邦、經學致用、與人相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依然生機勃勃,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論語》對於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也影響深刻;它的許多話語,依然閃耀著智慧和人性的光輝。《論語》在我們識人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言論。
  • 《論語》中經常被誤解的幾句話
    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論語》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去讀,就會有新的感覺,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話,以前都理解錯了。當然,現在我們的理解,也未必就對,但總是比之前深入了一點。今天末學為大家總結了一下,《論語》中的這幾句話,我們平常最容易誤解: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發現《論語》裡的成語
    4.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讀論語 學成語》的第十九篇——子張篇。板塊一:熟讀成誦師:首先來看前兩則古文(見上方),請大家先讀一下。
  • 《論語》的這三句話,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頭一震:「說好的每天三反省呢?」雖然經常跟自己說要反省,但往往的結果都是「臣妾忘了」。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繼續繼續發生,我立馬啟用了在做每日時間記錄的成功模式:「我將學過的『Y23'理論和『25分鐘番茄鍾』靈活運用,做成了Y時間記錄,到今天為止已經是連續第302天」。
  • 鬼谷子智慧:百智之首,識人為上,記住這句話讓你輕鬆看透人心
    從古至今,我們都把識人看得非常的重要,關於識人這一點有人總結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之知人」,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就會出現任人不當,用人失誤的情況。的確如此,尤其是在職場生活中,不了解人你就不能很好地做成事;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想獲得成功,有時候人的成功就是從識人開始的,識人的本質是一個搭建人脈的過程,而搭建人脈就是為成功搭建階梯。
  • 《論語》中的這十句話,道出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論語》是一部包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書,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每次讀《論語》,都能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身心發展的東西。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小知,指用小事來考察。大受,擔大任。君子不能用小事來考察他,但可以擔大任、做大事;小人則不然,不能讓他做大事、擔大任,卻可以用小事來考驗他。這是孔子談如何用人的問題。他認為用人要看對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盡其才。這一用人觀,我們今天還在強調,說明是正確的。
  • 《論語》中的三句話,受益終身!
    《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表明《論語》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今天我們就分享《論語》中的三個名句,也是三條基本的做人原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所以才能令我們終身受益。
  • 《論語》中的這四句話,很多人都誤解了!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經典,其中有很多的經典名句,千古流傳,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並沒有讀過《論語》,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望文生義的現象,誤解了原來的意思。下面就分享四個常見的,最容易被誤解的名句。
  • 揭示驚世大謎的繼承者——《叩夢》從阿賴耶識求證生命之謎
    它在大德們的開示中,有各種名字:一曰心。《唯識論三》說:「或名心,由種種法,薰習種子所積集故。」二曰阿陀那;三曰所知依;四曰種子識;五曰異熟識;六曰無垢識;七曰第八識;八曰現識,九曰無沒識;十曰本識;十一曰宅識;十二曰執持識;十三曰根本識;十四曰第一識。從這些別名中,我們悟到了什麼?不還居士以唯識論的阿賴耶識,追索斯芬克斯之謎,這是《叩夢》的極大創見。
  • 從「知」到「智」:《論語》中的知己與成己
    知與智「知」是儒家學說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依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統計,《論語》中「知」字共118見。在《論語》中「知」字多以「了解」「知道」為義,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在此基礎上又引申出「賞識、任用」的意思,如「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