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評析與感悟】
這段話極為重要。孔子第一個提出,仁德自具圓滿,不假外求,否認德由天授,挺立起人的道德主體性。這在人類的思想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同時,孔子認為,為仁全靠自身努力,靠道德的自覺,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要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評析與感悟】
了解他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方位、立體地去了解觀察,才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
子張學幹祿氣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
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評析與感悟】
孔子並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著重表明了在知與行二者關係問題上,我們講話辦事應本著「知之為知之」的原則,這樣會減少失誤。
子謂《齠》,「盡美矣,又盡蕃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曲時說:「美極了,也好極了。」談到《武》這一樂曲說:「美極了,但還不夠好。」
【評析與感悟】
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美與善在倫理價值上有高下之分,孔子對這兩種樂曲的不同評價,體現了他對舜以禪讓得天下和周武王以武力得天下兩種方式的不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