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19.5子張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2021-02-20 文化傳統

一起學《論語》19.5
子張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說:「每天要清楚自己所不會的,每月不要忘了自己所會的,可以說是好學了。」亡:同「無」。朱子:「謂己之所未有。」《義疏》:「無,謂從來未經所識者也。令人日新其德,日日知所未識者。」《論語註疏》曰:此章勸學也。舊無聞者當學之,使日知其所未聞;舊已能者當溫尋之,使月無忘也。能如此者,可以謂之好學。蔡節曰:所亡,其所未有也;所能,其所已得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非志之篤者不能然,此所以為好學。鄭汝諧曰:知其所亡,進而不息也;不忘其所能,得而不失也。雖進矣,而或忘之,非著乎心也;雖不忘,而或弗進,非日日新也。錢穆曰:君子於學,當日進而無疆。日知所無,此孔子博文之教;月無忘其所能,此孔子約禮之教。亦顏子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故日知所無則學進,月無忘所能則德立。如是相引而長,斯能擇善而固執之,深造而自得之矣。子夏此章之言好學,亦知、德兼言。唐文治曰:君子之於學也,日進而無疆,月久而終不忘,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蓋古之好學者,心常兢兢乎此,所謂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惟在隨時檢察省記,而後能有諸心。知者,心知之;無忘者,心識之;好學者,心好之也。《詩》曰:「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言心之繼續而不息也。《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子夏示人以心學之功也。知所亡則功愈進而日益,無忘所能則德愈積而日新,此非篤於向進者能之乎?蓋人有生之時皆學時也,誠知日有所進,月有所守,以期無負此時,則心常存而不放,業日廣而有功,古人所以務時敏、惜寸陰,不敢有一毫之間怠也。《論語義疏》曰:此即是溫故而知新也——「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也,「可謂好學」是謂為師也。戴溪曰:學問無止法,善學者當有日益之功。日計之不足,歲計之有餘,則善矣。陳祥道曰:古之人,其勤有至於愛日,其極有至於競辰,故學者有三餘之勤,而女工有一月四十五日之說。則夫日不知其所亡、月而忘其所能者安在?其為好學者哉!《詩》曰:「我日斯邁,而月斯徵。」則其愛日也至矣。《四書反身錄》曰:道理無窮,德業亦無窮。日日返觀內省,知某道主盡,某理未明,某德未立,某業未成,誠一一知其所亡,斯不安於亡,所以盡之、明之、立之、成之;即已盡、已明、已立、已成,亦必日新又新,緝熙弗懈,勉強不已,久則自然,如此方是好學。若不在道理上潛心、德業上操存,捨本逐末,區區致察於名物訓詁以為學,縱博覽強記,日知所未知,月能所未能,謂之好古則可,謂之好學則未也。友人有以日知為學者,每日凡有見聞,必隨手札記,考據頗稱精詳。餘嘗謂之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若舍卻自己身心切務,不求先知,而惟致察乎名物訓詁之末,豈所謂急切務乎?假令考盡古今名物,辨盡古今疑誤,究於自己身心有何幹涉?誠欲日知,須日知乎內外本末之分,先內而後外,由本以及末,則得矣。《東塾讀書記》曰:讀之似甚淺近,然二者實學問之定法也。《論語學案》曰:問:「所知何事?」曰:「須知所學者何事。」楊名時《論語札記》曰:每日所知是零星者,至匝月則遍加溫理,不令遺忘。常常如此,則每月所得會聚於心,交相參伍印證,漸至融洽貫通,有心得之趣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大義》《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意原》《論語學案》《論語全解》《論語札記》《東塾讀書記》《四書反身錄》《四書解義》。

本篇完,免費獲得全套電子課程,請關注課程發布公號「文化傳統」(wenhuact)的微信推送,過往課程可在底部菜單「經典學習——論語」欄目獲得。

相關焦點

  • 論語: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孔孟老莊,新鮮的老話題19.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矣.】
  • 《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譯文】「亡」通「無」,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複習所學過的,可以說是好學了。【解讀】 子夏這裡談到的「學」,是指學習知識的技能。「日知」每天知道一點;「其所亡」,自己所沒有的,指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技能;「月無忘」,每個月都不要忘記;「其所能」,自己能夠做到的,也就是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 【日籤】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以前所已學會的,可以說是好學了出自《論語·子張篇》知識的獲得靠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沒有捷徑可循,只能依靠勤奮和努力雖然沒有捷徑,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還是可以借鑑的,子夏就提出了一種學習方法,即「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這個觀點,其實就是對孔子提出的「溫故知新」的闡發。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只有以其為前提,才能順利展開學習的過程,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知其所亡」,也就是求新,這是第一步。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論語》精選:日知其所亡
    > 點擊上方 傳奇人物史 免費訂閱【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
  • 《論語》詳解:(五十七)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曾仕強:論語的生活智慧】日知其所亡
  • 《論語》為什麼以「學而時習之」開篇
    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學」看得比「忠信」更為難能的一種品質,雖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譜中「好學」不見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來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德行)。  另一個例子是,魯哀公與孔子談論,問及孔門弟子,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一起學《論語》19.4子張篇——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一起學《論語》19.4子張篇——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楊伯峻先生講: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通。錢穆先生講: 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後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一起學《論語》15.5
  • 論語學習心得——先進第十一(271)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先進第十一的第六章,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季康子問:「您學生中誰最愛學習?」
  • 好學只要多讀書就行了嗎?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晨讀筆記】柳慧:【論語晨讀】第869天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六月二十四2017年7月17日星期一吳亞楠:各位師友,早上好。今早與大家繼續一起學習《論語·子罕》第22章。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論語》《子張》原文和譯文
    「關注」心靈人生伴侶,幸福人生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論語
  • 於庭讀《論語·雍也第六》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論語》12則,君子尊賢而容眾,不求全責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君子尊重賢德之人,對那些不賢德的人要能包容他們;對於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勵他們,對那些不好的、不能行善的人要同情他們。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說:「每天學點新知識,每月不忘記已經學會的內容,這可算是好學了。」5、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君子必須建立信任關係後才去使喚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
  • 學而篇14
    學而篇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章是孔子告訴弟子如何做一個「好學的君子」。孔子弟子可能身屬貴族的人少,身為平民百姓者居多,這些人的物質生活狀況可能都不太好,想借著和孔子學習,可以「脫貧致富」,邁向「人生勝利組」。
  • 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在上章學習了「論語解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到了孔子對顏回和子路的教導。子路的案例告訴我們,對不是很確定的事物就說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這樣不僅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反而陷入在自我的傲慢之中。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尊重他人,嚴律自身,保持好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