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2021-02-07 復性讀書會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亡」通「無」,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複習所學過的,可以說是好學了。

【解讀】

 子夏這裡談到的「學」,是指學習知識的技能。「日知」每天知道一點;「其所亡」,自己所沒有的,指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技能;「月無忘」,每個月都不要忘記;「其所能」,自己能夠做到的,也就是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子夏的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是每天學到一點新的知識、技能,每個月都要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複習,免得忘記。從學習知識的角度講,子夏說的方法非常重要的,非常實用的。學習,一曝十寒效果肯定不好,也不會有收穫、有成就,不怕學得少,貴在堅持,時間長了效果自然體現出來。


‍‍‍

然而大家都知道堅持很重要,但是堅持二字想要做到真的是太難了,八年前我帶著大兒子開始讀經,書上還標明了日期是2011年12月31日,堅持到2012年的10月30日不到1年時間就已經堅持不住了。如果那個時候我自己能夠認識到堅持的重要性,一路咬牙堅持下來,那麼大兒子的學習現在就不會是這樣子的了。

2019年初我又帶著小兒子開始讀經,雖然沒有每天堅持,但是基本做到每天放CD聽經,聽著聽著小兒子現在已經能背下《三字經》、《弟子規》、熟讀《孝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這個月開始背《千字文》,每天16個字,我自己都很難背下來,他卻能輕鬆背下來。而且自己每天樂于堅持,只要我提醒一下即可。

從兩個兒子身上證實: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在於多,而在于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日積月累,方能學有所成。


相關焦點

  • 論語: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孔孟老莊,新鮮的老話題19.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 一起學《論語》19.5子張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舊無聞者當學之,使日知其所未聞;舊已能者當溫尋之,使月無忘也。能如此者,可以謂之好學。蔡節曰:所亡,其所未有也;所能,其所已得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非志之篤者不能然,此所以為好學。鄭汝諧曰:知其所亡,進而不息也;不忘其所能,得而不失也。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矣.】
  • 《論語》精選:日知其所亡
    點擊上方 傳奇人物史 免費訂閱【原文】子夏曰
  • 《論語》詳解:(五十七)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日籤】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以前所已學會的,可以說是好學了出自《論語·子張篇》知識的獲得靠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沒有捷徑可循,只能依靠勤奮和努力雖然沒有捷徑,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還是可以借鑑的,子夏就提出了一種學習方法,即「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這個觀點,其實就是對孔子提出的「溫故知新」的闡發。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只有以其為前提,才能順利展開學習的過程,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知其所亡」,也就是求新,這是第一步。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曾仕強:論語的生活智慧】日知其所亡
  •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論語》《子張》原文和譯文
    》《子張》原文和譯文1 原文: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原文:子張: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子張:子張說:「擁有優點不發揚,信仰道義不忠誠,這樣的人,有他沒他一個樣。」  3 原文:子張: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
  • 《論語》中的子夏
    《論語》記子夏問學有三章,分別是問孝、問政、問詩。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
  • 〖善美聲音〗第48期 浸潤論語 收穫成長 子張第十九 尚官子墨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wéi)有?焉能為(wéi)亡(通「無」,wú)?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jiā)善而矜(jīn)不能。
  • 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在上章學習了「論語解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到了孔子對顏回和子路的教導。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論語》12則,君子尊賢而容眾,不求全責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君子尊重賢德之人,對那些不賢德的人要能包容他們;對於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勵他們,對那些不好的、不能行善的人要同情他們。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說:「每天學點新知識,每月不忘記已經學會的內容,這可算是好學了。」5、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君子必須建立信任關係後才去使喚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
  • 以其所有,易其所無
    以其所有,易其所無 評狄伯傑譯《論語》印地文版 2016年11月22日 09: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鬱龍餘 字號 內容摘要:如今,狄伯傑已成為印度著名的中國學家,不但著述豐多,而且經常出現在一些重要的學術會議上
  • 論語|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
  • 《論語》子張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孔子的三步觀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讀到了孔子求學五十五年的心路歷程,分別是:十五立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們先來看「視其所以」。一個人做的好事,還是壞事,這一眼便明了。但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朱子《論語集注》云:「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況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此解大讚,因其特拈出「不自欺」之義,此章人多言其平淡無甚深之理,蓋使其看朱子此注,能復持己見乎?
  • ——慢廬經典讀書會《論語·子張》通講
    2021年12月18日下午,第十九期「洙泗書院·慢廬經典讀書會」——《論語·子張》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會由曲阜師範大學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擔任與談人。數十位專家學者、書院同道及儒學愛好者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活動。活動由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房偉博士主持。通講伊始,宋老師先對本篇進行了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