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選:日知其所亡

2021-03-05 傳奇人物史

點擊上方 傳奇人物史 免費訂閱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第十九》)

【注釋】

(1)亡:無也,謂己之所未有。

【語譯】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每月溫習一下我所學會的,不把它忘記,這樣就可以稱得上好學了。」

【研析】

孔子在論語首篇《學而》的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孔子相當重視作學問的累積功夫。透過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這樣累積起來的學問是厚實的,這對我們今天的知識分子或學生也有相當的借鑑作用。

【延伸思考】

1、面對學習,你有做到溫故知新嗎?

2、面臨較難的科目,有沒有想過在學習態度上要如何突破?

【閱讀資料】

牧豕聽經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八歲給人放牧豬羊。鄉裡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

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

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牧豕聽經」 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出自《後漢書·承宮傳》)

【課後作業】

對照故事中孤兒的勤學態度,請找出自己在學習上還可以努力的空間。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論語: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孔孟老莊,新鮮的老話題19.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 一起學《論語》19.5子張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舊無聞者當學之,使日知其所未聞;舊已能者當溫尋之,使月無忘也。能如此者,可以謂之好學。蔡節曰:所亡,其所未有也;所能,其所已得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非志之篤者不能然,此所以為好學。鄭汝諧曰:知其所亡,進而不息也;不忘其所能,得而不失也。
  • 《論語》詳解:(五十七)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譯文】「亡」通「無」,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複習所學過的,可以說是好學了。「日知」每天知道一點;「其所亡」,自己所沒有的,指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技能;「月無忘」,每個月都不要忘記;「其所能」,自己能夠做到的,也就是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子夏的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是每天學到一點新的知識、技能,每個月都要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複習,免得忘記。從學習知識的角度講,子夏說的方法非常重要的,非常實用的。
  • 【曾仕強:論語的生活智慧】日知其所亡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矣.】
  • 【日籤】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以前所已學會的,可以說是好學了出自《論語·子張篇》知識的獲得靠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沒有捷徑可循,只能依靠勤奮和努力雖然沒有捷徑,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還是可以借鑑的,子夏就提出了一種學習方法,即「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這個觀點,其實就是對孔子提出的「溫故知新」的闡發。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只有以其為前提,才能順利展開學習的過程,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知其所亡」,也就是求新,這是第一步。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論語》精選
    之前說過,要把《論語》選一個不太長的精選。然後每日皆可讀誦。今日終於選出。基本為原文,或有一兩句自己為了避免自己忘記而做的小補充。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
  • 於庭讀《論語·雍也第六》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在上章學習了「論語解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到了孔子對顏回和子路的教導。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從「知」到「智」:《論語》中的知己與成己
    在「知識」與「德性」「智慧」,「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之間所作的這種區分為我們研究《論語》中的「知」與「智」關係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視角。「在儒家看來,智慧是在人格成就不同層次上實現出來的對人性和周遭世界的自覺。所以,人格的成就對於『知』來說是先在的。」為知求知是知之次,為德求知才是知之本。從「知」到「智」的過程就是由「聞見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轉化過程。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朱子《論語集注》云:「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況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此解大讚,因其特拈出「不自欺」之義,此章人多言其平淡無甚深之理,蓋使其看朱子此注,能復持己見乎?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楊伯峻先生講: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通。錢穆先生講: 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後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
  • 學術交流 | 王凱立:《論語》「知」的「功夫論」解讀
    在《論語》中,只有「知」字而無「智」字,而「知」這一範疇卻蘊含著一個境界維度,故本文所用的「智」字只是在現代漢語語境下對「知」境界涵義的表達,而不是在《論語》中可以獨立於「知」來理解的概念。依據文字學的證據和先哲們的相關言論的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蘊含「知(to know)而獲智(wisdom)」的智慧觀,孔子以「知人」答「樊遲問知」便集中體現了《論語》中的這一觀念。樊遲所問的「知」更多帶有「智」的內容,孔子以「知人」這一「盡人事」的本體工夫涵義答之,便蘊含了「知」(to know)向「智」(wisdom)轉化的思想。
  • 論語必背精選之公冶長篇
    一起來背誦論語精選吧 後浪◎論語必背(十五)公冶長篇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本章共二十八章。該篇主要記載了孔子對古今人物賢愚得失的評論。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解讀:這裡是孔子和子貢在談論恕道。子貢這裡所講的,與後面《衛靈公》篇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照應 ,表明了他的志向。但是,這種志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證明。
  •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1. 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裡仁》。早晨知曉了道,即使當晚便死去,這樣也可以啊!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語出《論語·憲問》。怍:慚愧。說大話而不慚愧的人,他做起來也難。7.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語出《論語·子罕》。三軍的主帥是能夠俘虜過來的,但是對於一個有志氣的人來說,你不可能使他屈服改變其志向。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3.報紙創刊半個月來,主要缺點是內容空虛、消息零碎、缺乏中心。原因是市區級各部門負責幹部沒有負起責任。必須領導人負責,全黨辦報。他們負起責任,可以使報導方針正確,內容充實、明確、生動活潑。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4——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但這裡的「道」不是指「聖人之道」,而是「諸夏」所標榜的「道」,包括「齊式」的「王霸之道」和「魯式」的「仁德」之道。「有君」,有其君、有其國也。「夷狄」,和「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中的「戎」一樣,都是指代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