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4——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2021-02-13 52金融教育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芷涵朗讀音頻

 ◆ ◆

作者:纏中說禪

(2006-11-07 12:06:07)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詳解:這是自古以來引發無數爭訟的一章,先說斷句。歷史上有兩種: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前一種,「諸」是代詞,指代「夷狄之有君」實際上就是「不如夷狄之有君,夏之亡也」,解釋為「不像夷狄有君,這是夏朝滅亡的原因。」所謂「有君」,基於「君本位」。後一種,「諸夏」是春秋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管仲在動員齊桓公出兵救援遭北狄攻擊的邢國時首次提出,是華夏民族初步形成的階段。相應該句其實就成了「夷狄有君,不如諸夏無君。」這種斷句有兩種解釋的可能,一種是把「不如」解釋成「不像」,也是基於「君本位」;另一種把「不如」解釋成「比不上」,相應的「無君」,是指「無君有道」,基於「道本位」。

這兩種斷句三種解釋的爭論焦點在於:1、「諸夏」還是「諸」+「夏」?2、究竟是「君本位」還是「道本位」?這個問題之所以爭訟不斷,主要還是為了第二點,「君」,即「君國」,不單指最高統治者,還指代著「國家」。這樣一來,這「君本位」還是「道本位」的問題就變得十分嚴重,直到今天,所謂「人權」和「主權」的爭論,其實還是該問題的變種。歷史上,漢奸們就從中找出了理由。其實,當鴨子還要立牌坊,當漢奸也一樣。所有漢奸牌坊都是站在所謂「道本位」的角度寫成的:因為「國無道」,而「道」比「國」大,「人權」比「主權」大,所以要取「道」去「國」。漢奸也有漢奸的邏輯,那所謂的邏輯,其實就是一個「道本位」包裝下的藉口。

然而,上面的兩種斷句和三種解釋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相當於「夷狄之有君,諸夏之亡也。」和「夷狄之不如,諸夏之亡也。」兩句的合併縮略形式。「亡」,輕視;「諸夏」,指代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諸夏之亡也」,即「諸夏亡之也」,「之」指代「夷狄之有君、不如」;「如」,本義「遵從、依照」,不如什麼?不如「道」也。但這裡的「道」不是指「聖人之道」,而是「諸夏」所標榜的「道」,包括「齊式」的「王霸之道」和「魯式」的「仁德」之道。「有君」,有其君、有其國也。「夷狄」,和「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中的「戎」一樣,都是指代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意思是: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雖然有他們自己的國體、政體,但由於沒有遵從、依照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的政體、國體,而被後者所輕視。

「亡」,還有過去的意思,「諸夏」所輕視的,其實就是「諸夏」的過去。為什麼輕視?因為「夷狄之有君」,夷狄的國體、政體等等都是「諸夏」過去曾經歷而今已超越的,「諸夏」因此而輕視,就有「夷狄之不如」的想法。而「諸夏」都是從「夷狄」而來,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的過去都經歷過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階段,但有些人、民族、國家,「人一富,臉就變」,就像現在很多所謂的中國富翁們,開始看不起窮人、農民、民工,卻忘了,所有中國人,都是從農民而來,三代之內都有農民,每個中國人身上都留著農民的血。國家也一樣,所謂強國對弱國的壓榨,諸如現在美國到處販賣所謂的「民主、自由」,其潛臺詞都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只要有不同的人、民族、國家同時存在,就必然有「諸夏」、「夷狄」之分,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任何不行「聖人之道」的,無論是「齊式」的「王霸之道」還是「魯式」的「仁德」之道,都必然會有「先進」對「落後」的輕視、壓榨。

而「聖人之道」的「即戎」,是否定「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如果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在狹義角度上是針對本國內部的,在廣義角度上,在國與國之間,在天下的範圍內,同樣有「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在這廣義的角度上,其中的「民」就是「民族、國家」的意思了。一個國家、民族,如果不行「善人」之道,用「殘、殺」企圖讓別國、別的民族戰慄、恐懼而治理世界,就是遺棄、背叛各國、各民族,而最終也將被各國、各民族所遺棄。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美國,以前歷史上所有大帝國的興亡歷史,都是這個廣義角度「善人」之道的最好反面教材。相應的,「善人、勝殘去殺」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同樣是世界長久和平的六字箴言。而由「善人」、「勝殘去殺」這一個硬幣的兩面所構成的「善人」之道,也就由這章而從狹義的一國狀況推廣到了廣義的天下狀況,由家而天下了。

至於通常錯解所引發的「君本位」和「道本位」爭論,是錯誤的解釋所引發的兩個偽命題之間的論爭。「道」,只有現實之道,沒有任何「道」是先驗的,具有某種類上帝力量的。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都是現實的「身、家、天下」;「善人」之道、「聖人之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一個以「道」為名的藉口,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所有「道本位」的把戲,都要先立一個抽象的「道」,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仁義、道德,都沒什麼區別。用這個抽象的「道」來「本位」,其實就是以「道」為名編造藉口。「聖人之道」、「善人之道」是大道,更是現實之道,無位可本,又何來「本位」?正因為無位可本,才可以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這,才是真正的大道、現實之道。

    ~問題合集~   

1.《論語》詳解,音頻收聽方式及更新時間?

微信公眾號:touzi52 每周日18:30更新一期

喜馬拉雅:芷涵FM 每周二18:30更新一期

 

2.如何查找和收聽往期音頻?
在公眾號首頁輸入:論語,即可收聽及閱讀《論語》詳解系列文章。

3.為什麼音頻沒有聲音或聽到一半或幾分鐘之後就沒有聲音了?
每次的音頻小編都會經過多次試聽和確認,保證沒有問題了才發送。所以結論是,可能您當時的網絡有bug或者手機翹班了或者微信有bug了……畢竟反映這個問題的只是極個別纏友。您可以試著多點幾次或者退出再重新進入點擊~

4.音頻怎麼沒有前進、後退鍵?
微信公眾號發出的音頻都是沒有這兩個功能鍵的,這是微信公眾平臺官方的技術問題,小編也表示無奈~

您可以通過喜馬拉雅收聽,可以前進及後退。

5.如何下載收聽?
下載「喜馬拉雅FM」手機客戶端,搜索「芷涵FM」,加V認證的為官方唯一指定頻道,可以下載後收聽哦!您也可以點擊本文末尾的閱讀原文,有驚喜噠!

相關焦點

  •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詳解24】
    歷史上有兩種: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前一種,「諸」是代詞,指代「夷狄之有君」實際上就是「不如夷狄之有君,夏之亡也」,解釋為「不像夷狄有君,這是夏朝滅亡的原因。」所謂「有君」,基於「君本位」。後一種,「諸夏」是春秋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管仲在動員齊桓公出兵救援遭北狄攻擊的邢國時首次提出,是華夏民族初步形成的階段。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孔子說: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國沒有君主。】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另外當時中國版圖不大,就像滿人是清朝才匯入華夏民族。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本章為《論語》:八佾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諸夏之亡也②。」【注釋】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②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亡(wú):通「無」。【翻譯】孔子說:「夷狄有君主而不講禮節,還不如中原之地的沒有君主而講禮節哩。」
  • 樂哉樂哉——一簞食一瓢飲曲肱枕之 化《論語》之疑解人生之惑
    今日我所言亦只是辯示矣,略有心得感悟,贅述一番。孔子有言:「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今者眾人於老子書院,化《論語》之疑而解人生之惑,沐浴經典暢聊人生謀道憂道卻也樂哉樂哉!「朝聞道,夕死則矣。」
  • 人皇紀:諸夏之亡
    人皇紀:諸夏之亡 推薦各位書友閱讀:人皇紀最新章節第一章諸夏之亡 貓小哥,你騙我」 小妹頓時勃然大怒。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對中國思想史最大貢獻是什麼?這篇告訴你
    後面顏回問「仁」,孔子專門告訴他要做到四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12,1》)。「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其「不為」者,僭禮而已。「禮」者,孔子的底線,可以理解為孔子心中的「法律」。這裡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孔子雖然批評反對越禮的言行,但對於「不知禮」的管仲卻以「仁」贊之,何以?
  • 孔子對樊遲的鞭策,未嘗不是對我們的鞭策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周王朝將其文明圈覆蓋下的區域稱為「華夏」,或者「夏」「諸夏」,也就是說凡遵周禮、守禮義的諸侯,就是諸夏。華者,花也,光也,代表周之文德;夏者,雅也,正也,大也,代表周之正道。上古華夏同義,因為文德之關鍵在於正道,用現在的語言解釋華夏的古意就是「正大光明」。
  • 《論語》詳解:(五十七)日知其所亡.
    詳解:這不是孔子的話,而是其弟子子夏的。孔子的思想,經一傳再傳,最後完全變味,而禍端就從其弟子開始。同稱「可謂好學也已」,子夏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之於孔子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就如秋風之蟬之於春陽之鳳,一蛭之蟻之於九天之鵬。孔子的被曲解與敗壞,就是從其弟子,從最簡單的「好學」 開始。
  •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論語·八佾篇第三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1],不如諸夏之亡也[2]。」注釋:[1]夷狄:古代對於異族的貶稱。 [2]諸夏:古代漢族自稱諸夏,或華夏。亡:同「無」。古書「無」多寫作「亡」。這一章有兩種解釋:一說,夷狄即使有國君,也不如諸夏沒有國君哩。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據《孔子家語·賢君第十三》載,在魯哀公問「當今之君,孰為最賢」時,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評價算比較高。可是歷史以來,很多人都把衛靈公當成是昏君,為什麼呢?原因如下:1, 由於孔子不見用於靈公,故一時激憤謂「衛靈公之無道」,後人不察其義,妄為註解,遂將衛靈公抹黑。2, 《論語》中記錄孔子曾和衛靈公及其夫人一起出宮,孔子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很多人包括古代的先賢們都以為這是孔子針對衛靈公而發。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據說當年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讓孔門弟子三盈三虛,就是讓孔子的弟子多次改變心意離開孔子,但是唯獨顏回始終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這句是誇顏回聰明,能夠舉一反十,甚至孔子都有點自愧不如。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4——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和「富」,都不影響行「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大道,不是某類人的專利,無論窮人還是富人,一律平等,沒有哪類人有優先權。「貧」和「富」,在任何現實社會中都會存在的,而且關係到每一個人,特別在財富分配不公的社會,這問題就更加突出。但這裡相應的理解,不能光局限在財富上,例如學識上也有「貧富」問題,權力、權利分配上同樣有類似的問題。
  • 9月28日,孔子聖誕!你最喜歡孔子的哪句名言?
    ——孔子 《論語》6、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論語》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論語》8、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孔子在《論語》中講了多少種人
    孔子在《論語》中為我們列舉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人,除了我們熟悉的君子和小人,聖人,賢人和善人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但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各種人。孔子旗幟鮮明,對一些人持肯定態度,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持批評的態度,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努力向前者看齊,以他們為榜樣,而把後者作為鏡子來對照,避免自己成為後者。
  • 葉純芳丨經學變形記:晚清學者以西學比附中國經學現象之探析
    有吳汝綸的認同,許多學者都跟著接受這樣的觀點,並與經義相比附,康有為在《論語注》中運用「進化」的觀念闡述世界的文明、進步,完全是由於人與人互相競爭的結果,在「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中,康有為大大地將進化論比附了一番: 然進化之道,全賴人心之競,乃臻文明;禦侮之道,尤賴人心之競,乃能圖自存。不然,則人道退化,反於野蠻,或不能自存而並於強者。
  • 於丹講《論語》時,到底有沒有「曲解」?看看孔子第73世孫如何說
    而於丹講《論語》的水平也受到多方質疑,不少人認為,於丹把《論語》講成了當代「心靈雞湯」,偏離國學甚遠。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摘取於丹所講的2個片段,每個人自然有判斷。《論語·子罕》中說:「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逢論語中的故人之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鸚鵡學舌】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為樂的人。【畫蛇添足】在這兒,孔子把學習的態度分成三個層次。在《論語·季氏·生而知之》中孔子又從另一角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孔子論語全集:英姿煥發的男寶寶名,讀一下都好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二、英姿煥發的男寶寶名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起名都有引經據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