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芷涵朗讀音頻
◆ ◆ ◆
作者:纏中說禪
(2006-11-07 12:06:07)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詳解:這是自古以來引發無數爭訟的一章,先說斷句。歷史上有兩種: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前一種,「諸」是代詞,指代「夷狄之有君」實際上就是「不如夷狄之有君,夏之亡也」,解釋為「不像夷狄有君,這是夏朝滅亡的原因。」所謂「有君」,基於「君本位」。後一種,「諸夏」是春秋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管仲在動員齊桓公出兵救援遭北狄攻擊的邢國時首次提出,是華夏民族初步形成的階段。相應該句其實就成了「夷狄有君,不如諸夏無君。」這種斷句有兩種解釋的可能,一種是把「不如」解釋成「不像」,也是基於「君本位」;另一種把「不如」解釋成「比不上」,相應的「無君」,是指「無君有道」,基於「道本位」。
這兩種斷句三種解釋的爭論焦點在於:1、「諸夏」還是「諸」+「夏」?2、究竟是「君本位」還是「道本位」?這個問題之所以爭訟不斷,主要還是為了第二點,「君」,即「君國」,不單指最高統治者,還指代著「國家」。這樣一來,這「君本位」還是「道本位」的問題就變得十分嚴重,直到今天,所謂「人權」和「主權」的爭論,其實還是該問題的變種。歷史上,漢奸們就從中找出了理由。其實,當鴨子還要立牌坊,當漢奸也一樣。所有漢奸牌坊都是站在所謂「道本位」的角度寫成的:因為「國無道」,而「道」比「國」大,「人權」比「主權」大,所以要取「道」去「國」。漢奸也有漢奸的邏輯,那所謂的邏輯,其實就是一個「道本位」包裝下的藉口。
然而,上面的兩種斷句和三種解釋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相當於「夷狄之有君,諸夏之亡也。」和「夷狄之不如,諸夏之亡也。」兩句的合併縮略形式。「亡」,輕視;「諸夏」,指代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諸夏之亡也」,即「諸夏亡之也」,「之」指代「夷狄之有君、不如」;「如」,本義「遵從、依照」,不如什麼?不如「道」也。但這裡的「道」不是指「聖人之道」,而是「諸夏」所標榜的「道」,包括「齊式」的「王霸之道」和「魯式」的「仁德」之道。「有君」,有其君、有其國也。「夷狄」,和「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中的「戎」一樣,都是指代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意思是: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雖然有他們自己的國體、政體,但由於沒有遵從、依照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的政體、國體,而被後者所輕視。
「亡」,還有過去的意思,「諸夏」所輕視的,其實就是「諸夏」的過去。為什麼輕視?因為「夷狄之有君」,夷狄的國體、政體等等都是「諸夏」過去曾經歷而今已超越的,「諸夏」因此而輕視,就有「夷狄之不如」的想法。而「諸夏」都是從「夷狄」而來,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的過去都經歷過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階段,但有些人、民族、國家,「人一富,臉就變」,就像現在很多所謂的中國富翁們,開始看不起窮人、農民、民工,卻忘了,所有中國人,都是從農民而來,三代之內都有農民,每個中國人身上都留著農民的血。國家也一樣,所謂強國對弱國的壓榨,諸如現在美國到處販賣所謂的「民主、自由」,其潛臺詞都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只要有不同的人、民族、國家同時存在,就必然有「諸夏」、「夷狄」之分,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任何不行「聖人之道」的,無論是「齊式」的「王霸之道」還是「魯式」的「仁德」之道,都必然會有「先進」對「落後」的輕視、壓榨。
而「聖人之道」的「即戎」,是否定「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如果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在狹義角度上是針對本國內部的,在廣義角度上,在國與國之間,在天下的範圍內,同樣有「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在這廣義的角度上,其中的「民」就是「民族、國家」的意思了。一個國家、民族,如果不行「善人」之道,用「殘、殺」企圖讓別國、別的民族戰慄、恐懼而治理世界,就是遺棄、背叛各國、各民族,而最終也將被各國、各民族所遺棄。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美國,以前歷史上所有大帝國的興亡歷史,都是這個廣義角度「善人」之道的最好反面教材。相應的,「善人、勝殘去殺」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同樣是世界長久和平的六字箴言。而由「善人」、「勝殘去殺」這一個硬幣的兩面所構成的「善人」之道,也就由這章而從狹義的一國狀況推廣到了廣義的天下狀況,由家而天下了。
至於通常錯解所引發的「君本位」和「道本位」爭論,是錯誤的解釋所引發的兩個偽命題之間的論爭。「道」,只有現實之道,沒有任何「道」是先驗的,具有某種類上帝力量的。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都是現實的「身、家、天下」;「善人」之道、「聖人之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一個以「道」為名的藉口,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所有「道本位」的把戲,都要先立一個抽象的「道」,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仁義、道德,都沒什麼區別。用這個抽象的「道」來「本位」,其實就是以「道」為名編造藉口。「聖人之道」、「善人之道」是大道,更是現實之道,無位可本,又何來「本位」?正因為無位可本,才可以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這,才是真正的大道、現實之道。
~問題合集~
1.《論語》詳解,音頻收聽方式及更新時間?
微信公眾號:touzi52 每周日18:30更新一期
喜馬拉雅:芷涵FM 每周二18:30更新一期
2.如何查找和收聽往期音頻?
在公眾號首頁輸入:論語,即可收聽及閱讀《論語》詳解系列文章。
3.為什麼音頻沒有聲音或聽到一半或幾分鐘之後就沒有聲音了?
每次的音頻小編都會經過多次試聽和確認,保證沒有問題了才發送。所以結論是,可能您當時的網絡有bug或者手機翹班了或者微信有bug了……畢竟反映這個問題的只是極個別纏友。您可以試著多點幾次或者退出再重新進入點擊~
4.音頻怎麼沒有前進、後退鍵?
微信公眾號發出的音頻都是沒有這兩個功能鍵的,這是微信公眾平臺官方的技術問題,小編也表示無奈~
您可以通過喜馬拉雅收聽,可以前進及後退。
5.如何下載收聽?
下載「喜馬拉雅FM」手機客戶端,搜索「芷涵FM」,加V認證的為官方唯一指定頻道,可以下載後收聽哦!您也可以點擊本文末尾的閱讀原文,有驚喜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