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詳解24】

2021-02-13 52金融教育

詳解:這是自古以來引發無數爭訟的一章,先說斷句。歷史上有兩種: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前一種,「諸」是代詞,指代「夷狄之有君」實際上就是「不如夷狄之有君,夏之亡也」,解釋為「不像夷狄有君,這是夏朝滅亡的原因。」所謂「有君」,基於「君本位」。

後一種,「諸夏」是春秋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管仲在動員齊桓公出兵救援遭北狄攻擊的邢國時首次提出,是華夏民族初步形成的階段。相應該句其實就成了「夷狄有君,不如諸夏無君。」這種斷句有兩種解釋的可能,一種是把「不如」解釋成「不像」,也是基於「君本位」;另一種把「不如」解釋成「比不上」,相應的「無君」,是指「無君有道」,基於「道本位」。

 

這兩種斷句三種解釋的爭論焦點在於:1、「諸夏」還是「諸」+「夏」?2、究竟是「君本位」還是「道本位」?這個問題之所以爭訟不斷,主要還是為了第二點,「君」,即「君國」,不單指最高統治者,還指代著「國家」。這樣一來,這「君本位」還是「道本位」的問題就變得十分嚴重,直到今天,所謂「人權」和「主權」的爭論,其實還是該問題的變種。

歷史上,漢奸們就從中找出了理由。其實,當鴨子還要立牌坊,當漢奸也一樣。所有漢奸牌坊都是站在所謂「道本位」的角度寫成的:因為「國無道」,而「道」比「國」大,「人權」比「主權」大,所以取「道」去「國」。漢奸也有漢奸的邏輯,那所謂的邏輯,其實就是一個「道本位」包裝下的藉口。

 

然而,上面的兩種斷句和三種解釋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斷句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相當於「夷狄之有君,諸夏之亡也。」和「夷狄之不如,諸夏之亡也。」兩句的合併縮略形式。「亡」,輕視;「諸夏」,指代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諸夏之亡也」,即「諸夏亡之也」,「之」指代「夷狄之有君、不如」;「如」,本義「遵從、依照」,不如什麼?不如「道」也。

但這裡的「道」不是指「聖人之道」,而是「諸夏」所標榜的「道」,包括「齊式」的「王霸之道」和「魯式」的「仁德」之道。「有君」,有其君、有其國也。「夷狄」,和「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中的「戎」一樣,都是指代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意思是: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雖然有他們自己的國體、政體,但由於沒有遵從、依照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的政體、國體,而被後者所輕視。

 

「亡」,還有過去的意思,「諸夏」所輕視的,其實就是「諸夏」的過去。為什麼輕視?因為「夷狄之有君」,夷狄的國體、政體等等都是「諸夏」過去曾經歷而今已超越的,「諸夏」因此而輕視,就有「夷狄之不如」的想法。

而「諸夏」都是從「夷狄」而來,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人、民族和國家的過去都經歷過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階段,但有些人、民族、國家,「人一富,臉就變」,就像現在很多所謂的中國富翁們,開始看不起窮人、農民、民工,卻忘了,所有中國人,都是從農民而來,三代之內都有農民,每個中國人身上都留著農民的血。

國家也一樣,所謂強國對弱國的壓榨,諸如現在美國到處販賣所謂的「民主、自由」,其潛臺詞都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只要有不同的人、民族、國家同時存在,就必然有「諸夏」、「夷狄」之分,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任何不行「聖人之道」的,無論是「齊式」的「王霸之道」還是「魯式」的「仁德」之道,都必然會有「先進」對「落後」的輕視、壓榨。

 

而「聖人之道」的「即戎」,是否定「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如果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在狹義角度上是針對本國內部的,在廣義角度上,在國與國之間,在天下的範圍內,同樣有「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在這廣義的角度上,其中的「民」就是「民族、國家」的意思了。

一個國家、民族,如果不行「善人」之道,用「殘、殺」企圖讓別國、別的民族戰慄、恐懼而治理世界,就是遺棄、背叛各國、各民族,而最終也將被各國、各民族所遺棄。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美國,以前歷史上所有大帝國的興亡歷史,都是這個廣義角度「善人」之道的最好反面教材。相應的,「善人、勝殘去殺」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同樣是世界長久和平的六字箴言。而由「善人」、「勝殘去殺」這一個硬幣的兩面所構成的「善人」之道,也就由這章而從狹義的一國狀況推廣到了廣義的天下狀況,由家而天下了。

 

至於通常錯解所引發的「君本位」和「道本位」爭論,是錯誤的解釋所引發的兩個偽命題之間的論爭。「道」,只有現實之道,沒有任何「道」是先驗的,具有某種類上帝力量的。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都是現實的「身、家、天下」;「善人」之道、「聖人之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一個以「道」為名的藉口,而是具體的、現實的。

所有「道本位」的把戲,都要先立一個抽象的「道」,無論是自由、民主,還是仁義、道德,都沒什麼區別。用這個抽象的「道」來「本位」,其實就是以「道」為名編造藉口。「聖人之道」、「善人之道」是大道,更是現實之道,無位可本,又何來「本位」?正因為無位可本,才可以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這,才是真正的大道、現實之道。

 

(待續)

轉載自纏中說禪博客,版權歸纏師所有,旨在分享。感謝纏師的辛苦創作和分享!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纏論完全解析

相關焦點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4——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詳解:這是自古以來引發無數爭訟的一章,先說斷句。歷史上有兩種: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前一種,「諸」是代詞,指代「夷狄之有君」實際上就是「不如夷狄之有君,夏之亡也」,解釋為「不像夷狄有君,這是夏朝滅亡的原因。」所謂「有君」,基於「君本位」。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孔子說: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國沒有君主。】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另外當時中國版圖不大,就像滿人是清朝才匯入華夏民族。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本章為《論語》:八佾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諸夏之亡也②。」【注釋】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②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亡(wú):通「無」。【翻譯】孔子說:「夷狄有君主而不講禮節,還不如中原之地的沒有君主而講禮節哩。」
  • 人皇紀:諸夏之亡
    人皇紀:諸夏之亡 推薦各位書友閱讀:人皇紀最新章節第一章諸夏之亡 貓小哥,你騙我」 小妹頓時勃然大怒。
  • 樂哉樂哉——一簞食一瓢飲曲肱枕之 化《論語》之疑解人生之惑
    今日我所言亦只是辯示矣,略有心得感悟,贅述一番。孔子有言:「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今者眾人於老子書院,化《論語》之疑而解人生之惑,沐浴經典暢聊人生謀道憂道卻也樂哉樂哉!「朝聞道,夕死則矣。」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論語·八佾篇第三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1],不如諸夏之亡也[2]。」注釋:[1]夷狄:古代對於異族的貶稱。 [2]諸夏:古代漢族自稱諸夏,或華夏。亡:同「無」。古書「無」多寫作「亡」。這一章有兩種解釋:一說,夷狄即使有國君,也不如諸夏沒有國君哩。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 《論語》詳解:(五十七)日知其所亡.
    詳解:這不是孔子的話,而是其弟子子夏的。孔子的思想,經一傳再傳,最後完全變味,而禍端就從其弟子開始。同稱「可謂好學也已」,子夏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之於孔子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就如秋風之蟬之於春陽之鳳,一蛭之蟻之於九天之鵬。孔子的被曲解與敗壞,就是從其弟子,從最簡單的「好學」 開始。
  • 關於歷史上夷狄政權漢化的批判
    官員無論尊卑都要挨鞭打之刑,讓南宋士人感到金國的官員如奴隸一般,官雖高,也只是高等的奴隸,與宋之禮待士人相差太大了。儒家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以義合。」臣乃君之輔弼經遼、金、元、清四個夷狄政權以主奴觀念帶進中國,從根本上遭到消解,臣如奴才一樣,附屬於君主,奴性愈來愈深。
  • 哪裡才是華夏、諸夏之人?
    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冬,宋人伐曹。楚人敗徐於婁林。【傳】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於牡丘,尋蔡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於匡以待之。 哀公二十年(前480)【傳】二十年春,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聞越將伐吳,冬,請歸平越,遂歸。
  • 葉純芳丨經學變形記:晚清學者以西學比附中國經學現象之探析
    有吳汝綸的認同,許多學者都跟著接受這樣的觀點,並與經義相比附,康有為在《論語注》中運用「進化」的觀念闡述世界的文明、進步,完全是由於人與人互相競爭的結果,在「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中,康有為大大地將進化論比附了一番: 然進化之道,全賴人心之競,乃臻文明;禦侮之道,尤賴人心之競,乃能圖自存。不然,則人道退化,反於野蠻,或不能自存而並於強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逢論語中的故人之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鸚鵡學舌】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為樂的人。在《論語·季氏·生而知之》中孔子又從另一角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孔子曰:三人行,因有夷狄
    【1】 年輕時讀《論語》,讀到「三人行,必有我師」時,總有種感覺,這不是一句告誡我們謙虛的話,而是一個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