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人行,因有夷狄

2021-02-08 度陰山

【1】

 

年輕時讀《論語》,讀到「三人行,必有我師」時,總有種感覺,這不是一句告誡我們謙虛的話,而是一個預言。其精準度要比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和劉伯溫的《燒餅歌》還要高。

但至於孔夫子預言的是什麼,幾千年來,沒人搞明白。直到最近山東大學的「學伴」制度曝光,我終於如雷轟頂:原來孔夫子預言的是這件事!

山大「學伴」制度,簡單而言,就是學校要求一個國外留學生要三位中國女生陪伴學習,用「山大」後來的聲明書所說,其用意是結交異性外國友人。

孔夫子這預言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對於外國有人而言,中國女生的三人中,肯定有他的老師,而且不止一個。

因為你從山大曝光出來的外國留學生的國籍就能一目了然,這些人大多來自非洲,經濟落後,文化落後,用孔夫子的話說就是,夷狄。

夷狄肯定需要中國的教化,只要教化到位(所以需要三個中國學生,而且要教化的春風化雨,所以必須是女生),那麼,孔子的另外一個預言將成真:「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入」這個字,充分體現了中國漢字的智慧,它既可以指進入,又可以指適應。夷狄如果進入中國,適應中國文化了,那他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如果進入夷狄,適應夷狄文化了,那就成了夷狄人。

所以你能明顯感覺到,中國人對中國(華夏)和夷狄的區分不在膚色,而在文化,你只要贊同並知行我們的文化,你就是比鬼還黑,你也是中國人。

作為儒家大本營的山東大學,肯定知道這回事(但也未必),所以就想辦法去教化夷狄,希望夷狄能快速轉變為中國人。

教化可以,但用三個中國女性去教化一個夷狄,如果孔夫子知道,非在棺材裡吐血不可,因為孔夫子雖然認為一切東西都可以教化,可從來沒說過用這麼噁心的方法去教化啊。

 

【2】

 

當然,這不怪山大,因為「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是中國千年以來的傳統,這種傳統簡單而言,就是要無微不至的伺候洋大人。

先秦,華夏和夷狄本來雜居,知書達理的就是華夏,粗俗魯莽的就是夷狄,所以那時候,真沒有諸如今天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無論是國家、民族這樣的詞彙,都是近代從西方挪移過來的。但中國人有「禮」和「非禮」的文化觀念,這就成了華夷之分。

秦統一中華後,以華人(黃帝的本族稱為華)為主體,到了強大的漢朝,中華人信心倍增,自稱或被稱為漢人,這個族群就被稱為漢族,漢族之外的族,則被稱為夷狄。

中國人自黃帝穩定天下共主的制度後,就認為自己所在是中央,連同著文化也被中央,中央之外的任何地方,都要服從中央,中央之國的觀念就此深入人心。而也正因此,所以中國總感覺除了中國外的其他任何人,都落後自己,和西方對弱者的燒殺搶奪不同,中國人喜歡照顧弱者,無微不至的照顧。

登峰造極是在唐王朝,唐王朝李世民、李隆基時代,外國的使者和商人來到中國後就不肯走,當時的中國政府對這些人是既給錢又給平臺,養了幾十萬洋大人,這些洋大人在長安城和廣州城自成體系,有自己的法律,不給政府交稅,簡直就是國中之國。政府每年還要給他們大量金錢做生活費。

——關於國中之國,晚清末年的租界和唐王朝當時的情形差不多,但晚清王朝是被逼才做出的這樣行為,而李唐王朝是主動送給人家的,相比而言,李唐王朝要無恥的多。最近福州發生的一件洋垃圾推搡交警,觸犯法律的事,有人認為中國人不了了之不對,其實很對,因為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外國人犯法,與中國人犯法,可不是一回事。

安史之亂前夕,杜甫到長安城,發現郊區百姓食不飽腹,而城裡的外國佬卻腦滿腸肥,杜甫一度懷疑李唐政府是不是傻逼,吃錯藥了。

直到安史之亂,長安城的外國佬大批被殺,但實在多如蝗蟲,安史之亂被平定後,仍有十萬餘外國佬在長安城,每天圍攻政府,要錢要糧,李唐中央政府大發慈悲心,把用暴力搜刮來的民脂民膏,無怨無悔的送給外國佬,甚至減免宮女的三餐,養活這群外國佬。

唯一有見識的人是唐德宗的宰相李泌,他發現供養這些人已經成了政府的最大負擔,所以下令說,你們這群王八蛋被我們養了這麼多年,現在已經可以了。給你們兩條路,一條是滾出中國,一條是留在中國,但我們不再像爹一樣的養活你們。

外國佬聞聽後,像被踢翻的螞蟻窩一樣,到政府門前鬧事,李泌用武力對付,結果,這些人大部分都留下來,做了中國人。即使當時的中國被安史之亂鬧的殘破不堪,可還是要比他們的祖國好上一百倍,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想回國。

唐王朝廣州城裡的那群外國佬,三天兩頭給中國政府找事,中國政府發揚「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的傳統,始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但他們很快就遭到報應,晚唐,黃巢大起義,進入廣州城,將十餘萬外國佬全部殺光。後來寫史的人把黃巢罵的狗血噴頭——不是因為黃巢殺了很多中國人,而是因為他殺了很多外國佬。

黃巢是個半吊子知識分子,科考一直不過,所以才造反。這說明,黃巢不過科考是正確的,因為他沒有把中國的「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的傳統文化學明白。

到了兩宋,對契丹人、滿洲人,一味的討好,兩宋是中華思想的高峰,對「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的傳統文化領悟極深,所以很讓夷狄滿意。只有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朱元璋是個流氓,根本不懂傳統文化,他的子孫更是不學無術,也不懂,所以,明王朝可能是中國第一個對夷狄不太厚道的王朝。到了滿清王朝,不需要主動去結夷狄之歡心,因為人家打上門來,不結也得結。

你永遠都想不明白的是,這種傳統文化中的遺毒直到現在,為何還存在?

據山大以一幅委屈萬狀的表情說,我們絕不是「學伴」制度的始作俑者,還有XX大學……他只是隨手一列,就列出了一堆。

噴子始祖魯迅說,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3】

 

愛一切人,無可厚非,但有必要的條件。當初墨子如西方的上帝那樣說,要愛一切人,愛別人父母如同愛你父母一樣,孟子發飆說,我去你媽的。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你自己的妻兒都不愛,你怎麼可能去愛那些陌生人?愛,必須是由近及遠的,是推恩的。恩,首先要在自己身上,然後是父母妻兒身上,然後是親人身上,然後是鄰居、同事,然後才能愛國人,如果有餘力,再去愛夷狄。

孟子說,連自己的親人、國人都不愛,卻去愛天下人,這種人要麼是智障,要麼是別有用心。其實,別有用心倒還好,至少有為自己,為自己國家的念頭,就怕的是智障,用一種愚蠢透頂的愛,去愛不該愛的人,這就是犯賤。

 

【4】

 

當我們讀歷史時,很容易注意到這樣的場景:當中國強盛時,永遠都在犯賤似的愛夷狄,不惜財力物力,夷狄也很乖巧,吃著送來的食物,還有美女伴讀,美不勝收;但當中國脆弱時,夷狄從未想過報恩,而是迅速反水,比如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

實際上,從黃帝開中華序幕直到……,中華帝國從來沒有達到「愛天下所有人」的地步,有時候連自己的國人都愛不好,卻硬撐著去愛夷狄。

屈辱的晚清一甲子,中國人終於從夢中驚醒,發現夷狄是不能愛的,但由於被打的頭暈腦脹,所以將從前的勒緊褲腰帶的高高在上的施捨變成了卑微的伺候。

伺候了近百年,終於中國共產黨旋轉乾坤,將伺候洋大人的歷史抹去。本以為,這種妖術已經滅絕,想不到被孔孟的老家山大復活,當然,其他地方也是這個德行,只不過孔孟老家復活的最好,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很可能,他們認為這是文化自信!

 

【5】

 

上海最近在搞垃圾分類,其中有幹垃圾和溼垃圾的選項。這種分法名稱,根本沒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溼乃陰,幹乃陽,因為分項為陰垃圾和陽垃圾。

陽垃圾、陽垃圾、陽垃圾。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陽垃圾和陰垃圾,陰垃圾是那些霸道權術,陽垃圾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陽垃圾的唯一作用就是製造洋垃圾,其他,毫無用處。

我們總是在講恢復傳統文化,其實我們要恢復的不是陰垃圾和陽垃圾,我們要恢復的是,大禹治水、張居正變法、王陽明剿匪的擔當和能力,陳湯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張載「為中華天地立心,為中華生民請命,為中華往聖繼絕學,為中華保太平」的決心和判斷力。

我們當然要講萬物一體之仁,就是將天地萬物都當成自己身體和心靈的一部分去仁愛,但首先,還是先把中國的天地萬物愛起來,先把中國促成一體吧。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話值得商榷,有朋友來,別著急給人家找異性學生伴讀,穩妥的辦法是,先將他們分下類:是陰垃圾還是洋垃圾。

分好後,再說其他的。

 


相關焦點

  •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蜀軍歸還後,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後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先有諸葛亮仁及南蠻,最終為蜀國的大後方的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後有唐太宗仁及夷狄,開創了大唐盛世,這無不說明,這個世界從不是靠外力徵服的,而是德高自然萬民服。
  • 三人行必有我師,用英語如何表達?
    >戳上方藍字「 英 語 美 文 朗 讀 」關注孟叔吧 ❤圖片、文字歸原版權方或原作者所有錄音、剪輯、主播:孟飛Phoenix孟叔的抖音:184302945孟叔的微博:孟飛Phoenix主播:孟飛Phoenix孔子曰
  •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養。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養」,這句話現在很流行,生活中也確實有些人明明是受到了很好的高等教育,最後卻還是披著文明外衣的「野蠻人」。但是,如果所受的教育沒有被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那就只是披了一件文化的外衣,就是「沐猴而冠」,還是個野蠻人,所以就顯得沒有素養了。而且,他會覺得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覺得別人都不如他,覺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目中無人的傲慢正是毫無素養的淺薄品性,他需要學習如何把自身所學過渡轉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有素養的文化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後面兩句才是重點
    【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文】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保佳講論語7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找到他們的優點向其學習,找到他們的缺點提醒自己改正。 這句話是論語中知名度最高的名句之一。
  • 關於歷史上夷狄政權漢化的批判
    (《石湖居士文集》卷13《真定舞》) 最讓使者感到傷痛、恐懼的,還並不是夷狄強效華風而終不近似,而是中原人民已習染胡俗,逐漸同化於夷狄。華、夷之間如此雙向的浸染混合,最終將使整個中原盡成「異域」,我族皆變「北人」。真正可怕的,其實是形成了一種「變質」的中原文化。樓鑰見到在開封接待使者的承應人「或跪或喏,跪者北禮,喏者猶是中原禮數,語音亦有微帶燕音者,尤使人傷嘆」(《北行日錄》)。
  • 「三人行」,交友需謹慎,否則必有「坑」
    古語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 「三人行必有我師」應該如何全面正確理解
    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重點在於一個「師」字,「師」這個稱謂在人們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兩個人中,一定有一個或兩個人比「我」高明。
  •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樊遲問智於孔子。孔子說:老老實實為百姓服務,別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為官之智。這個思想和我們當代為官的口號非常契合啊,孔老夫子到底是聖人。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孔子說: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國沒有君主。】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四十三(待續)
    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恆,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
  • 以前一直都理解錯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應該這麼理解
    我是花禪酒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師」並不單是指狹義上的師傅,而是指廣義上可以學習的對象。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子,因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深受老子影響才得出來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指生活中處處有老師。一起同行的小夥伴,他們努力勇敢;一起共事的同事,他們果斷有責任;為我們守護環境的環衛工人,他們堅強有愛;大街上匆匆而過的行人,他們談笑風生,期待著明天;甚至是網絡上的陌生人,他們訴說著生活的不易,也分享著生活中的趣事。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其表達的意思是和一群人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夠做自己的老師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去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東西。這句話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論語》求知|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原文】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4)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此三句可能是《尚書》的佚文,偽古文《尚書 君陳》有「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數語,語義大致相同。也有人認為「施於有政」一句是孔子的話。有,語助詞,無義。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每天學點國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 與幾個人在一起行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三人:兒人,數人,不確指三人,但也不排除三人。行:行路,北處也有從事案事的意思。【見解】所謂老師,乃是先知事理而能傳授於他人者 。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再好學,再善學,都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習他人的優點,還要看到別人缺點,反思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進行改正「。聖人孔子是儒教學派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就是到了現在的21世紀,孔子的思想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影響越來越大,被後人進行了深入的文學研究。孔子思想對中國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孔子一生帶了很多學生,開辦學校,教授課程,著名的顏回、子貢、曾子等,據傳有三千弟子。
  • 君子素其位而行
    子思以「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總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從「自得」一詞就可看出《中庸》十四章不是在說「位」與政事。孟子說:「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君子無論身處富貴、貧賤,還是患難、夷狄,都能「左右逢其原」,這個「原」就是性德,在內而不在外,故曰「不願乎其外」。
  • 淺釋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傳說有一次,孔子率弟子們東遊,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今山東省日照市虎山鎮)的時候,被一個蹲在地上的小孩擋住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