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輕時讀《論語》,讀到「三人行,必有我師」時,總有種感覺,這不是一句告誡我們謙虛的話,而是一個預言。其精準度要比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和劉伯溫的《燒餅歌》還要高。
但至於孔夫子預言的是什麼,幾千年來,沒人搞明白。直到最近山東大學的「學伴」制度曝光,我終於如雷轟頂:原來孔夫子預言的是這件事!
山大「學伴」制度,簡單而言,就是學校要求一個國外留學生要三位中國女生陪伴學習,用「山大」後來的聲明書所說,其用意是結交異性外國友人。
孔夫子這預言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對於外國有人而言,中國女生的三人中,肯定有他的老師,而且不止一個。
因為你從山大曝光出來的外國留學生的國籍就能一目了然,這些人大多來自非洲,經濟落後,文化落後,用孔夫子的話說就是,夷狄。
夷狄肯定需要中國的教化,只要教化到位(所以需要三個中國學生,而且要教化的春風化雨,所以必須是女生),那麼,孔子的另外一個預言將成真:「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入」這個字,充分體現了中國漢字的智慧,它既可以指進入,又可以指適應。夷狄如果進入中國,適應中國文化了,那他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如果進入夷狄,適應夷狄文化了,那就成了夷狄人。
所以你能明顯感覺到,中國人對中國(華夏)和夷狄的區分不在膚色,而在文化,你只要贊同並知行我們的文化,你就是比鬼還黑,你也是中國人。
作為儒家大本營的山東大學,肯定知道這回事(但也未必),所以就想辦法去教化夷狄,希望夷狄能快速轉變為中國人。
教化可以,但用三個中國女性去教化一個夷狄,如果孔夫子知道,非在棺材裡吐血不可,因為孔夫子雖然認為一切東西都可以教化,可從來沒說過用這麼噁心的方法去教化啊。
【2】
當然,這不怪山大,因為「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是中國千年以來的傳統,這種傳統簡單而言,就是要無微不至的伺候洋大人。
先秦,華夏和夷狄本來雜居,知書達理的就是華夏,粗俗魯莽的就是夷狄,所以那時候,真沒有諸如今天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無論是國家、民族這樣的詞彙,都是近代從西方挪移過來的。但中國人有「禮」和「非禮」的文化觀念,這就成了華夷之分。
秦統一中華後,以華人(黃帝的本族稱為華)為主體,到了強大的漢朝,中華人信心倍增,自稱或被稱為漢人,這個族群就被稱為漢族,漢族之外的族,則被稱為夷狄。
中國人自黃帝穩定天下共主的制度後,就認為自己所在是中央,連同著文化也被中央,中央之外的任何地方,都要服從中央,中央之國的觀念就此深入人心。而也正因此,所以中國總感覺除了中國外的其他任何人,都落後自己,和西方對弱者的燒殺搶奪不同,中國人喜歡照顧弱者,無微不至的照顧。
登峰造極是在唐王朝,唐王朝李世民、李隆基時代,外國的使者和商人來到中國後就不肯走,當時的中國政府對這些人是既給錢又給平臺,養了幾十萬洋大人,這些洋大人在長安城和廣州城自成體系,有自己的法律,不給政府交稅,簡直就是國中之國。政府每年還要給他們大量金錢做生活費。
——關於國中之國,晚清末年的租界和唐王朝當時的情形差不多,但晚清王朝是被逼才做出的這樣行為,而李唐王朝是主動送給人家的,相比而言,李唐王朝要無恥的多。最近福州發生的一件洋垃圾推搡交警,觸犯法律的事,有人認為中國人不了了之不對,其實很對,因為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外國人犯法,與中國人犯法,可不是一回事。
安史之亂前夕,杜甫到長安城,發現郊區百姓食不飽腹,而城裡的外國佬卻腦滿腸肥,杜甫一度懷疑李唐政府是不是傻逼,吃錯藥了。
直到安史之亂,長安城的外國佬大批被殺,但實在多如蝗蟲,安史之亂被平定後,仍有十萬餘外國佬在長安城,每天圍攻政府,要錢要糧,李唐中央政府大發慈悲心,把用暴力搜刮來的民脂民膏,無怨無悔的送給外國佬,甚至減免宮女的三餐,養活這群外國佬。
唯一有見識的人是唐德宗的宰相李泌,他發現供養這些人已經成了政府的最大負擔,所以下令說,你們這群王八蛋被我們養了這麼多年,現在已經可以了。給你們兩條路,一條是滾出中國,一條是留在中國,但我們不再像爹一樣的養活你們。
外國佬聞聽後,像被踢翻的螞蟻窩一樣,到政府門前鬧事,李泌用武力對付,結果,這些人大部分都留下來,做了中國人。即使當時的中國被安史之亂鬧的殘破不堪,可還是要比他們的祖國好上一百倍,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想回國。
唐王朝廣州城裡的那群外國佬,三天兩頭給中國政府找事,中國政府發揚「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的傳統,始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但他們很快就遭到報應,晚唐,黃巢大起義,進入廣州城,將十餘萬外國佬全部殺光。後來寫史的人把黃巢罵的狗血噴頭——不是因為黃巢殺了很多中國人,而是因為他殺了很多外國佬。
黃巢是個半吊子知識分子,科考一直不過,所以才造反。這說明,黃巢不過科考是正確的,因為他沒有把中國的「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的傳統文化學明白。
到了兩宋,對契丹人、滿洲人,一味的討好,兩宋是中華思想的高峰,對「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的傳統文化領悟極深,所以很讓夷狄滿意。只有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朱元璋是個流氓,根本不懂傳統文化,他的子孫更是不學無術,也不懂,所以,明王朝可能是中國第一個對夷狄不太厚道的王朝。到了滿清王朝,不需要主動去結夷狄之歡心,因為人家打上門來,不結也得結。
你永遠都想不明白的是,這種傳統文化中的遺毒直到現在,為何還存在?
據山大以一幅委屈萬狀的表情說,我們絕不是「學伴」制度的始作俑者,還有XX大學……他只是隨手一列,就列出了一堆。
噴子始祖魯迅說,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3】
愛一切人,無可厚非,但有必要的條件。當初墨子如西方的上帝那樣說,要愛一切人,愛別人父母如同愛你父母一樣,孟子發飆說,我去你媽的。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你自己的妻兒都不愛,你怎麼可能去愛那些陌生人?愛,必須是由近及遠的,是推恩的。恩,首先要在自己身上,然後是父母妻兒身上,然後是親人身上,然後是鄰居、同事,然後才能愛國人,如果有餘力,再去愛夷狄。
孟子說,連自己的親人、國人都不愛,卻去愛天下人,這種人要麼是智障,要麼是別有用心。其實,別有用心倒還好,至少有為自己,為自己國家的念頭,就怕的是智障,用一種愚蠢透頂的愛,去愛不該愛的人,這就是犯賤。
【4】
當我們讀歷史時,很容易注意到這樣的場景:當中國強盛時,永遠都在犯賤似的愛夷狄,不惜財力物力,夷狄也很乖巧,吃著送來的食物,還有美女伴讀,美不勝收;但當中國脆弱時,夷狄從未想過報恩,而是迅速反水,比如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
實際上,從黃帝開中華序幕直到……,中華帝國從來沒有達到「愛天下所有人」的地步,有時候連自己的國人都愛不好,卻硬撐著去愛夷狄。
屈辱的晚清一甲子,中國人終於從夢中驚醒,發現夷狄是不能愛的,但由於被打的頭暈腦脹,所以將從前的勒緊褲腰帶的高高在上的施捨變成了卑微的伺候。
伺候了近百年,終於中國共產黨旋轉乾坤,將伺候洋大人的歷史抹去。本以為,這種妖術已經滅絕,想不到被孔孟的老家山大復活,當然,其他地方也是這個德行,只不過孔孟老家復活的最好,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很可能,他們認為這是文化自信!
【5】
上海最近在搞垃圾分類,其中有幹垃圾和溼垃圾的選項。這種分法名稱,根本沒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溼乃陰,幹乃陽,因為分項為陰垃圾和陽垃圾。
陽垃圾、陽垃圾、陽垃圾。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陽垃圾和陰垃圾,陰垃圾是那些霸道權術,陽垃圾就是「量中華之物力,結夷狄之歡心」,陽垃圾的唯一作用就是製造洋垃圾,其他,毫無用處。
我們總是在講恢復傳統文化,其實我們要恢復的不是陰垃圾和陽垃圾,我們要恢復的是,大禹治水、張居正變法、王陽明剿匪的擔當和能力,陳湯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張載「為中華天地立心,為中華生民請命,為中華往聖繼絕學,為中華保太平」的決心和判斷力。
我們當然要講萬物一體之仁,就是將天地萬物都當成自己身體和心靈的一部分去仁愛,但首先,還是先把中國的天地萬物愛起來,先把中國促成一體吧。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話值得商榷,有朋友來,別著急給人家找異性學生伴讀,穩妥的辦法是,先將他們分下類:是陰垃圾還是洋垃圾。
分好後,再說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