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

2021-01-17 我從書中來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參軍馬謖ù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諸葛亮亦接納此建議,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為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討伐高定;東路又派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賓)出發,進攻牂柯郡(今貴州福泉),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今貴州畢節),攻向建寧(今雲南曲靖)。哪些將領隨丞相南徵?丞相帶領多少人馬?史書上沒有記載。此時,雍闓與高定發生摩擦,最後為高定所殺,孟獲趁機收編了雍闓部眾,繼續率領南中人與蜀漢交戰。

李恢軍深入昆明,用計大破益州郡叛軍。而馬忠軍則順利在且蘭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另一方面,諸葛亮大軍到達南中後數戰皆勝,先斬殺高定,然後與其他兩路大軍匯合。三路大軍聲勢相連,準備迎戰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通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著將他放走再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後,仍要繼續放他走。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於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您代表著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於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

孟獲後來遷為御史中丞。蜀軍歸還後,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後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

先有諸葛亮仁及南蠻,最終為蜀國的大後方的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後有唐太宗仁及夷狄,開創了大唐盛世,這無不說明,這個世界從不是靠外力徵服的,而是德高自然萬民服。

韓愈《原道》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一個人,一個民族,只要堅定擁抱那些充滿仁德,光明向上的經典文化,那這個人,這個民族走到哪裡都能讓人心悅誠服。

周敦頤說蓮花是花中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拿到我們社會上來說,很多人在少年時,青年時能保住初心,滿懷熱血,正氣凜然,但當他們進入社會後卻不能像蓮花那樣在染不染。被社會同化後,他們變得麻木不仁,錙銖必較,喜歡算計,容易猜疑,彼此不信任,他們就再也稱不上君子了,他們的人格不夠敞亮,理想不夠篤定,以此很容易迷失自己。

自身沒有高度的道德自信,理想自信的話,那麼周圍的人都仁義時,他便也學著仁義,周圍的人一旦不仁義了,他肯定也會跟著立馬不仁義起來。一個人假如能在逆境中還能堅守底線,忠於內心,秉持信仰,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那他是值得尊重的,他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生活起居端莊恭敬,孝悌不失;辦事時嚴肅認真,不懈怠;待人忠厚誠實,顯示出仁德的本色。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是不能廢棄這些為人原則的。」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相關焦點

  • 李傑:樊遲的好學精神
    一句「何謂也」的追問,既滿足了樊遲的求知心理,也為千百年來的行孝制定了標尺、樹立了標杆。  樊遲在《論語》中的第二次出場是在《雍也篇》中的第二十二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問知且問仁,連續發問。樊遲不僅要弄懂知和仁,還要弄懂它們的不同。按《論語集注》朱子曰:「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2.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譯文:曾子說:「一個士,不可不弘大而強毅,因他擔負重而道路遠。把全人群的大道來做自己的負擔,不重嗎?這個擔子須到死才放下,不遠嗎?」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論語·雍也》 這句話是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時,孔子的回答。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僅是仁了,而是聖德了。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 何為「仁」?——學習《論語》有感
    現代版的【仁】和小篆的【仁】的寫法很像,都是左邊一個側立的人,右邊是數字二。表明了【仁】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係。孔孟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仁德的胸懷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價值觀;什麼是仁?如何發揮仁德的胸懷,孔子給了我們最高的最有原則性的規範!
  • 孔子對樊遲的鞭策,未嘗不是對我們的鞭策
    這是樊遲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問「仁」。樊遲為什麼不再問「知」?因為通過前幾次提問和自己的修持實踐,樊遲已經認識到「仁」與「知」的相依相生關係,而將問題由兩個簡化為一個。簡化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思想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用「奧卡姆的剃刀」剔除了次要的派生性的問題,使自己的目光聚焦於真正核心型的問題。——「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孔子回答:「平時獨居能恭,處理事務能敬,待人能忠。
  • 感悟《論語》中的「仁」
    司馬耕性格急躁,喜好言談,他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算「仁」,孔子告訴他:「仁人說話謹慎」。司馬耕對此有些不理解,也有幾分不滿意,追問道:「說話謹慎就可以說是仁了嗎?」孔子緊接著反問他:「事情做起來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曰:「其言也『言刃』,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言刃』乎?」
  • ,孔子為什麼「看扁」樊遲?原因有四點
    樊遲在軍事謀略上有過人之處,但他遇事計較得失,過於算計,對待自己的過失很寬容,但是對別人卻很嚴厲,生氣時從來不考慮後果。孔子針對他的這些缺點,因材施教,用淺顯的道理告訴樊遲什麼是「知、仁、崇德、修慝、辨惑」。或許這是孔子「看扁」樊遲的又一個原因:德行不佳。
  • 《論語譯解》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白話試譯: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曲者不得不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者不得不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啊?」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學說。那麼,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可人家韓大爺並沒說「仁」就是博愛,就好比西方人講「上帝不是什麼」,不能講上帝是什麼,具體化那就不是上帝了。【夫子與弟子們談仁】眾所周知夫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則就是因材施教,面對學生問同一個問題都是因人而異,而對於「仁」這個核心問題也是如此:《雍也》第六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一起學《論語》12.22顏淵篇——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禮樂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它的本質是希望人們通過禮樂來達到仁。在《八佾篇第三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麼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麼呢?」可以反過來說,沒有了禮,沒有了樂,當然也無所謂仁了。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故善人謂其不能有諸已則不可,然謂其盡夫有諸已之道則亦未也」,所以此處之「實」嚴格表述,其意當為「盡夫有諸己之道」。其二,那麼又怎樣具體做到「苗而秀,秀而實」呢?我們需要看看孔子給學生們提出的期待是什麼。我們通過孔子對學生們問「仁」、「君子」「成人」等問題時的回答,分析怎麼樣算是達到了孔子所期望的成果。多數情況下,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是達到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即君子之德,或依禮而行。這種行為方式,能夠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個人內心的和諧狀態:(樊遲)問仁。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
  •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