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參軍馬謖ù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諸葛亮亦接納此建議,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為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討伐高定;東路又派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賓)出發,進攻牂柯郡(今貴州福泉),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今貴州畢節),攻向建寧(今雲南曲靖)。哪些將領隨丞相南徵?丞相帶領多少人馬?史書上沒有記載。此時,雍闓與高定發生摩擦,最後為高定所殺,孟獲趁機收編了雍闓部眾,繼續率領南中人與蜀漢交戰。
李恢軍深入昆明,用計大破益州郡叛軍。而馬忠軍則順利在且蘭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另一方面,諸葛亮大軍到達南中後數戰皆勝,先斬殺高定,然後與其他兩路大軍匯合。三路大軍聲勢相連,準備迎戰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通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著將他放走再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後,仍要繼續放他走。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於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您代表著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於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
孟獲後來遷為御史中丞。蜀軍歸還後,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後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
先有諸葛亮仁及南蠻,最終為蜀國的大後方的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後有唐太宗仁及夷狄,開創了大唐盛世,這無不說明,這個世界從不是靠外力徵服的,而是德高自然萬民服。
韓愈《原道》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一個人,一個民族,只要堅定擁抱那些充滿仁德,光明向上的經典文化,那這個人,這個民族走到哪裡都能讓人心悅誠服。
周敦頤說蓮花是花中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拿到我們社會上來說,很多人在少年時,青年時能保住初心,滿懷熱血,正氣凜然,但當他們進入社會後卻不能像蓮花那樣在染不染。被社會同化後,他們變得麻木不仁,錙銖必較,喜歡算計,容易猜疑,彼此不信任,他們就再也稱不上君子了,他們的人格不夠敞亮,理想不夠篤定,以此很容易迷失自己。
自身沒有高度的道德自信,理想自信的話,那麼周圍的人都仁義時,他便也學著仁義,周圍的人一旦不仁義了,他肯定也會跟著立馬不仁義起來。一個人假如能在逆境中還能堅守底線,忠於內心,秉持信仰,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那他是值得尊重的,他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生活起居端莊恭敬,孝悌不失;辦事時嚴肅認真,不懈怠;待人忠厚誠實,顯示出仁德的本色。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是不能廢棄這些為人原則的。」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