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20-12-17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 與幾個人在一起行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選擇別人的優點學習借鑑,對別人存在的缺點自己要能對服改正。

三人:兒人,數人,不確指三人,但也不排除三人。行:行路,北處也有從事案事的意思。

【見解】

所謂老師,乃是先知事理而能傳授於他人者 。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再好學,再善學,都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因而,眾人在一起,知識只有交集,而沒有究全的同集 善於向別人學習的人,他的知識圓圈就會越來越大。

別人的知識有正確和錯誤兩種情況,品德有善惡兩個方面,取長補短,揚善棄惡,可以使自己獲得教益,取得進步。

作者:天 步 子

校稿:遊金地 何良慶

相關焦點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記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一課三人行」活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為了對老師的不同風格進行融合,建構出不同意義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具特色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於2020年12月舉行了「一課三人行」團隊展示活動,本次活動按「授課——說課——評課」流程進行,授課內容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對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如何為本單元的習作服務進行研討。
  • 請收起你的傲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成眾,所以就說三人必有我師,但就有一個疑問,三人中,如果人都是善的,好的,那成為老師善可,但如果人是惡的,壞的,那能成為老師麼?善的標準是什麼呢,凡是利益別人的為善,凡是為私利,為利己者為不善。所以在三人行當中,看效法的對象,擇善從之,就是讓自己的習性朝向明德,不朝向昏德。不善改之,就是不跟從之意,不學之意,不把自己的習性帶偏,不隨著不善而走,不朝向昏德,所以效法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無常師是因為善知識難遇,所以效法的對象不容易找到。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其實韓愈在《師說》當中也提到了: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而萇弘博學多才,精星象音律,孔子曾經向萇弘請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並說道: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還有師襄春秋時魯國(或者衛國)的樂師,孔子曾經跟隨師襄苦學《文王操》。另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李耳,也就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了,孔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都曾經問禮於老子。而以上的這些,都是在典籍當中記載的,沒有記載的又會有多少呢?所以孔子曾經向很多人請教是肯定的,而孔子的虛心和好學也是肯定。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考研專訪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朱倩倩學姐在備戰考研時有三位舍友相伴,原先宿舍是四位舍友,其中一位去實習,只剩兩位與她備戰考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於學校為考研的學生提供了較好的複習環境,因此三人結伴去考研自習室複習;暑假到下學期朱倩倩學姐與其餘兩位舍友在宿舍學習(宿舍只剩她們三位,學習氛圍濃厚),三個人吃飯學習都是一起的,不怎麼出門,有時在吃完午飯出去散散步,緩解情緒。
  • 淺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三人行三人是什麼?沒有什麼秘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這些老祖宗、古聖先賢知道。
  • 中英對照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今日選句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杭州日報
    本報訊(下城報導組 鄭斌 記者 趙海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近日,下城區在區委九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拜師學藝」計劃——服務業發展學上海黃浦區,城市建設學杭州江幹區,職能轉變學廣州荔灣區,社會管理學深圳福田區,重點學習借鑑他們的發展理念、思路、舉措和經驗,力求少走彎路、後來居上,努力推動下城區實現率先發展。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問題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這個小時候大家讀書的時候都學過,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今天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 以前一直都理解錯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應該這麼理解
    我是花禪酒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師」並不單是指狹義上的師傅,而是指廣義上可以學習的對象。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子,因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深受老子影響才得出來的。
  • 如何用數學來證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很多偵探電視劇裡,往往千難萬難的線索繞城一團,偏偏路人隨意的一句話,就能讓你案情突然清晰起來,就是因為一個新的視角,點出了這個複雜案情的真相。最近得到開了大學課程,48個不同職業人的思維方式,其實背後就是不同的視角。獵人的日常如何思考?醫生的日常如何思考?投資者呢?大學教授呢?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學習,這裡的三人泛指多人為虛數。也指虛心學習,好學上進的個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為己所用,補充自己的個人修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小小宋總是不虛心學習,學了點東西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其實他人身上的優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你們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故事嗎?
    孔子敬佩眼前這位童子,於是下車向他行了禮。孔子對弟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論位階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都要時刻保持謙虛,不要因為他人年齡幼小而心存輕視。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作為聖人的孔子是如此謙遜,普通人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拒絕過於自滿,高高在上?懂得一點東西就以為很了不起!
  • 「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感
    文化雜談  □ 宋忠秋  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最近,我反覆思考儒家文化中的一句經典:「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婦孺皆知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其實應該改一改!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極為著名,成為歷代有志之士、好學之士的座右銘。這句話的意思:孔子是說,我們做學問,不要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別人對的我們要學習,不對的我們要反省。
  • 成均館中國研究所所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應是中日韓正確方向
    以下為部分發言內容: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麼有一些走得好的人,我們要跟他學,學他好的地方,有一些做的不好人,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這是中日韓三國應該走的正確方向。為什麼中日韓的交流合作重要呢?
  • 文物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館藏的這張拓本就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所收藏。這方畫像石的題材是「孔子見老子」,這在漢代的畫像中是比較常見的題材,今天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徐州漢墓博物館等處都有收藏類似題材的漢代畫像石刻。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而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記錄了另一段故事: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三人行必有我師」只勸人好學?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屬於孔子膾炙人口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說簡單也簡單,但深挖這句話背後的「用意」,我們收穫的東西可能「不簡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比較淺顯的含義,也屬於當前比較常用的含義,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那便是「常保謙虛,向身邊人學習。」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深可淺。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經典範例
    語句源頭解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