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三人行
三人是什麼?自己是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
三必有我師
除自己之外,那兩個是老師。
為什麼?善人啟發我,他的善心善行我有沒有?有,永遠保持,發揚光大;沒有,要發心,要向他學習。那個惡人也給我做示現,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識,哪來的過失?過在自己。善心善行發不出來是自己的過,噁心惡行改不過來,是自己的過。
善人,我們向他學習;惡人,我們改過自新。人見不到自己的過失,很容易看到別人過失,別人是我們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過失立刻想到我有沒有,造作過失的這個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識,我的善友,為什麼?我看到的時候能夠反省,我能得利益。
嶽飛是我們的老師,值得我們尊敬;秦檜也是我們的老師,也值得我們尊敬。嶽飛教導後人盡忠報國;秦檜教人不要當漢奸。大家看到那個樣子,不敢謀害忠臣,他是不是教育無量無數的人,他教他們不要做壞事,做壞事像我這個下場。他們兩個都是民族的老師。這就是善惡皆善,沒有不善的。
秦檜這個教化的效果絕對不亞於嶽飛,嶽飛教人盡忠報國,人家只是尊敬,真正盡忠報國的人並不多;秦檜教人不敢做壞事,人家看那個樣子真的起了警覺心。兩個都是民族的老師,就是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這是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要學習的。
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這兩面。如果在雙面都能得到好的學習,我們這一生的修行一定非常圓滿,會節節上升。
你才真正曉得善人惡人、順境逆境都是磨鍊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這個裡面決定是平等,沒有差別。我們今天講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折磨,在這裡面煉我們自己的清淨心,煉我們自己的平等心,極不平等裡面磨鍊自己的平等心。
所以用這個的態度來學習,個個一生當中都證得無上菩提。沒有什麼秘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這些老祖宗、古聖先賢知道。
四兩個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
《六祖壇經》,你看看惠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那時候他剛剛學佛,他也沒有出家,不但沒有出家,連三皈依也沒受,遇到學佛的居士,居士們對他這種聰明、悟性非常讚嘆,勸他到黃梅去參禮五祖,他就真去了。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是證明。為什麼他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沒有別的,就是他能夠把,我們講至少他已經把分別、執著放下了,起心動念還沒有放下,為什麼?他還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他那個境界是菩薩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
善知識在哪裡?遍地都是,這個道理不但佛說得這麼好,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也說出來。孔子在《論語》裡面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行,這是舉比喻,三個人在一起,三個人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自己,這叫三人行。必有我師,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我要跟他學,惡人,看到他作惡的時候我知道那個不對,我想到我不能跟他作惡,他是我的老師,他教我不要作惡。所以惡人幫助我斷惡,善人幫助我修善,兩個老師,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一個是順境、善緣,一個是逆境、惡緣,統統是善知識,統統都在那裡說法,都在那裡講因講果:善人,善因善果;惡人,惡因惡果。你天天在燻修,天天在學習,所以不生煩惱,只生智慧。
五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三人行,必有我師」,教我們這樣學法,成就世間一切善法。所以,善人、惡人全是老師。我對老師的恭敬是平等的,對老師的供養是平等,這就對了。可是佛教導我們的,有情眾生都是佛菩薩、都是善知識,有情眾生包括動物,連蚊蟲螞蟻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都要禮敬,都要供養。這比三人行的範圍擴大太多了,不但動物,還有植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就是所有一切自然現象是佛菩薩示現的,全都是教我們。
為什麼?你看這個地方很美,風景很好,山河大地教你什麼?不起貪戀;這邊環境非常不好,很惡劣,不起怨恨,你在這裡頭把貪嗔痴斷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老師,都是佛菩薩。這個我們中國學說裡頭沒聽說過,佛經裡頭有,你在這個環境裡頭修學你怎麼會不成功?像宗門大德開悟的人常講,佛性在哪裡?佛在哪裡?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我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是。
六境緣無好醜 好醜在心
現在這個社會修行能成功,那真是大修行人,那是真正的成功,你能禁得起挑戰,能禁得起誘惑,這是諸佛菩薩不能不佩服的。環境對一個修行人來講,真修行人都是有利的、好環境,愈是艱難,愈是險惡,成就愈殊勝,成就愈堅固。所以我們遇到逆境生歡喜心,我能突破,你不能突破就被淘汰掉了。遇到順境更要突破,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起怨恨,你看都是淘汰你貪嗔痴三毒的。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這裡頭沒有什麼好不好,問題在你自己。好醜在於心,你自己的心念,關鍵在這裡,與外頭不相干。你真有道心的話,統統成就,順境幫助你斷貪痴,逆境幫助你斷嗔痴,全都是幫你斷三毒煩惱的,你成就了。
《無量壽經》云:「忍力成就。」順境不起貪戀的心,逆境不起嗔恚心;順、逆境界當中都保持著自己清淨心跟平等心。所以「忍」絕對不是專對逆境講的,那你就錯了。自古以來修行人被順境淘汰的不知道有多少!說老實話,順境比逆境還要可怕。
宗門大德所謂的,只要你定功真正成就了,六塵、五欲、七情天天圍繞著你,如如不動,那叫真的定。彌勒菩薩,耳朵旁邊有個小孩,拿著東西掏他耳朵。這是什麼?在耳根,就是聲塵,表聲塵。應該是什麼?應該是五個小孩,六個小孩、七個小孩都可以,五個小孩代表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個小孩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七個小孩代表七情,七情五欲,它是這樣的。那彌勒菩薩叫修定,你看七情五欲一天到晚圍繞著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動,不受它幹擾。這叫大定,這叫大智,大智、大定它才管用。離開五欲、七情、六塵,那個定不是真定,沒經過考試的定。
七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起嗔恚
(一)順境不起貪戀
順境不起貪戀比逆境不起嗔恚還要難,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一般普通人非常貪戀,財色名食睡。
蓮池大師曰: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細而難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輕利。至於名,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則故為詭異之行;思保名則曲為遮掩之計。終身役役於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舉世無有不好名者」,因髮長嘆。坐中一人作而曰:「誠如尊諭,不好名者唯公一人而已。」老宿欣然大悅解頤;不知已為所賣矣。名關之難破如是哉。
有點文化的人貪戀名家字畫古玩;這都是貪心。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警示我們:貪戀這些古玩也是要墮落的。今人於一彝一罌、一書一畫,其遠在上古者,出自名家者,平生歆慕而不能致者,一旦得之,則大喜過望,忻然慰曰:「此某某所遞互珍藏者,今幸入吾手矣!」曾不思曠劫以來無酬價之至寶,何時入吾手也?況世玩在外,求未必獲,至寶在我,求則得之,亦弗思而已矣!
蓮池大師云:「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營官室,飾衣服,置田產,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緣,與俗無異。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後之家難,予為此曉夜惶悚。」
蓮池大師的一個同參道友,多年在深山裡面修行,自以為心地很清淨,如如不動。城裡面這些學佛的居士,知道這個人,把他請下山,請下山住到城裡面去,城區熱鬧他就迷了。跟蓮池大師見面,蓮池大師就跟他講,他說有這麼一個人,在深山入定,以為功夫成就了,一下山之後就迷在五欲六塵裡頭。他就問是誰?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他,初學禪定是要在深山,遠離城市;真正禪定要在市廛,你真正禁得起考驗。你去接觸一下,如果不行趕快回去;真禁得起考驗,不動搖,行,出來教化眾生,行菩薩道。這就說明他功夫沒成就,一下山就被染汙了,這些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世人之所蓄積,有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有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又有我帶得去,人奪不去者。金銀財寶、家舍田園,此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也。博學鴻才、技藝智巧,此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也。若夫吾帶得去,人奪不去者,唯有修善與福耳。修善到極處,能使百神擁護;修福到極處,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應。
(二)逆境不起嗔恚
古人云:「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大小乘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貪嗔痴叫三毒煩惱。這三種是最嚴重的病毒,內有三毒,外面才會受病毒的感染。內裡頭要沒有三毒,外面的毒害再嚴重也不會感染,這個道理要懂,這是事實真相。嗔恚尤其重要,中國古人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世出世間的事情,大事要大的忍耐,小事要小忍。不能忍,這個人世出世法都不可能有成就。我們細心觀察我們周邊的這些人物,這個人有很大的耐心,能夠忍辱,他會有大成就。他要什麼都不能忍,我們知道,世出世法他一無所成。為什麼?他沒有耐心,一般講禁不起考驗,他很難成就。《金剛經》曰:「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功德不容易修,決定不能有嗔恚,有嗔恚對別人傷害很小,對自己傷害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把自己所修功德全部毀掉了。佛在經上比喻,你所修的功德,就像你自己造林一樣。你看看如果你要造林,你要用多少心血,用多少時間來培養這些樹苗長成大樹,這塊土地變成森林,談何容易!但是一把火就把這整個森林燒毀掉了。某個地方大火燒山,千百年的森林一把火燒完了。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修功德很不容易,一發脾氣,功德完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是功德。一發脾氣戒定慧都沒有了,全完了。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功夫也就在這個地方鍛鍊。
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起嗔恚。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能保持平常心,這人功德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