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21-02-19 雲集中心小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記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

「一課三人行」活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為了對老師的不同風格進行融合,建構出不同意義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具特色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於2020年12月舉行了「一課三人行」團隊展示活動,本次活動按「授課——說課——評課」流程進行,授課內容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對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如何為本單元的習作服務進行研討。

    鑽石一開始很不起眼,經過無數次打磨和切割後完美蛻變和逆襲!我相信我們經過一次次打磨肯定也會如鑽石樣大放異彩!

    觀課、評課、上課的教師們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進行自我反思、總結,在進一步完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式後,再進行第二次研討。

    各個團隊精心準備,活動現場精彩紛呈。授課教師循循善誘,神採飛揚,孩子們侃侃而談,大方演繹,引得在座老師嘖嘖稱讚。說課教師圍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要這樣教」,從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多方面闡釋了團隊的課程設想。評課教師分別從教學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幾個方面進行評課,意見中肯,引人深思。

     三、四年級團隊教學內容是《金色的草地》,教學中廖靜老師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討論去發現草地顏色的變化情況,找出原因,並通過課堂習題總結出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事物的變化,為學生提供觀察新方法。最後通過小練筆和課後觀察記錄單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本節課學到的觀察方法。隨後李豔老師進行說課。唐玉芬評課。


    五年級團隊的教學內容是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太陽》。陳翠英老師通過課文的學習總結出方法後,讓學生通過小練筆來使用方法,試著用說明方法將一種事物的特點寫清楚。目的在於為單元習作做鋪墊,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說明方法。一是能降低學生初次練筆的難度,二是能使本單元各板塊之間有機結合,充分體現習作單元的編寫特點。授課後由羅利珍老師進行說課,王小珍老師評課。

    六年級團隊的授課內容是《走進送別詩——小學群文閱讀》,王慧老師貼切主題的導入課文,讓孩子們在她的引導下,層層深入,一環接著一環,從古詩內容的把握到中心思想的升華,讓我們都折服於老師的從容,淡定,穩重。教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完整,PPT設計巧妙,她的精心準備,她的循循善誘,她的細節培養,都折射出她的紮實功底以及她的教育教學獨有的魅力。六年級組由羅姣姣老師說課,蘇豔萍老師評課。

     展示活動結束後,老師們進行了集體研討。羅主任對活動進行總結,活動中每位教師都把研討中反思的觀點放到實踐中去驗證、提升,使教學水平及實踐反思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正是有了一研的思考,才有了二研的創新,這樣讓老師們在反思、創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要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進行有意識地整合,除了引導學生圍繞單元目標、課文教學目標賞析課文,落實相關知識傳授和訓練外,還要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單元習作結合起來,最終達到讀寫結合的有機訓練目標。

    無論是上課,還是說課評課,都是一種交流,一種學習,一種思維的碰撞,亦是一種提升。教師之間相互探討,有效地發揮集體的力量,通過個人反思、集體反思,引發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從而漸漸養成了反思的習慣,培養教師實踐反思的能力,促進了教師的自主發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樣的教研活動,讓人受益匪淺。

圖片:張芸菁

文案:羅利珍

編輯:張芸菁

初審:羅豔麗

終審:王    芳

相關焦點

  • 請收起你的傲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成眾,所以就說三人必有我師,但就有一個疑問,三人中,如果人都是善的,好的,那成為老師善可,但如果人是惡的,壞的,那能成為老師麼?善的標準是什麼呢,凡是利益別人的為善,凡是為私利,為利己者為不善。所以在三人行當中,看效法的對象,擇善從之,就是讓自己的習性朝向明德,不朝向昏德。不善改之,就是不跟從之意,不學之意,不把自己的習性帶偏,不隨著不善而走,不朝向昏德,所以效法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無常師是因為善知識難遇,所以效法的對象不容易找到。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其實韓愈在《師說》當中也提到了: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當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也需要大家牢記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中英對照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今日選句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考研專訪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朱倩倩學姐在備戰考研時有三位舍友相伴,原先宿舍是四位舍友,其中一位去實習,只剩兩位與她備戰考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於學校為考研的學生提供了較好的複習環境,因此三人結伴去考研自習室複習;暑假到下學期朱倩倩學姐與其餘兩位舍友在宿舍學習(宿舍只剩她們三位,學習氛圍濃厚),三個人吃飯學習都是一起的,不怎麼出門,有時在吃完午飯出去散散步,緩解情緒。
  • 每天學點國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 與幾個人在一起行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三人:兒人,數人,不確指三人,但也不排除三人。行:行路,北處也有從事案事的意思。【見解】所謂老師,乃是先知事理而能傳授於他人者 。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再好學,再善學,都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
  • 淺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三人行三人是什麼?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這兩面。
  • 以前一直都理解錯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應該這麼理解
    我是花禪酒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師」並不單是指狹義上的師傅,而是指廣義上可以學習的對象。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子,因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深受老子影響才得出來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2020年9月10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在今天也有不少的人是抽到了歷史課本知識的問題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杭州日報
    本報訊(下城報導組 鄭斌 記者 趙海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近日,下城區在區委九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拜師學藝」計劃——服務業發展學上海黃浦區,城市建設學杭州江幹區,職能轉變學廣州荔灣區,社會管理學深圳福田區,重點學習借鑑他們的發展理念、思路、舉措和經驗,力求少走彎路、後來居上,努力推動下城區實現率先發展。
  • 你們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故事嗎?
    孔子敬佩眼前這位童子,於是下車向他行了禮。孔子對弟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論位階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都要時刻保持謙虛,不要因為他人年齡幼小而心存輕視。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作為聖人的孔子是如此謙遜,普通人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拒絕過於自滿,高高在上?懂得一點東西就以為很了不起!
  • 「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感
    文化雜談  □ 宋忠秋  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最近,我反覆思考儒家文化中的一句經典:「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婦孺皆知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其實應該改一改!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極為著名,成為歷代有志之士、好學之士的座右銘。這句話的意思:孔子是說,我們做學問,不要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別人對的我們要學習,不對的我們要反省。
  • 如何用數學來證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不同的職業背後,都有一整套解決問題的工具箱,這些工具箱裡面是各種技能,或者思維方式。當我們長期在一個職業裡面浸淫的時候,某些常用工具就會被固化,甚至局限我們的創新能力。也就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何證明呢?佩奇還真的用數學證明了這句話。他首先假設人類面對複雜社會所有的技能有52個(一副撲克牌,當然遠遠不止)。然後兩個學生一個人會20個工具,一個人會15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經典範例
    語句源頭解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論語·述而》。
  • 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缺點。這句話泛泛而談就是這樣,如果要深挖,則是從「應然」走向「必然」的理解。
  • 「三人行必有我師」應該如何全面正確理解
    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重點在於一個「師」字,「師」這個稱謂在人們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兩個人中,一定有一個或兩個人比「我」高明。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學習,這裡的三人泛指多人為虛數。也指虛心學習,好學上進的個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為己所用,補充自己的個人修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小小宋總是不虛心學習,學了點東西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其實他人身上的優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指生活中處處有老師。一起同行的小夥伴,他們努力勇敢;一起共事的同事,他們果斷有責任;為我們守護環境的環衛工人,他們堅強有愛;大街上匆匆而過的行人,他們談笑風生,期待著明天;甚至是網絡上的陌生人,他們訴說著生活的不易,也分享著生活中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