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讀後感——「三人行必有我師」

2020-12-17 中國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這句話受到許多人的讚賞。他如此博學,還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精神十分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還要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對於提高我們邊檢人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水平,都是有益的。

    當今社會,很多人總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自己沒有任何發展。因此,我們要堅決杜絕這種行為。其實,沒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所以,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權威的、是專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我們想別人學習、不恥下問。同樣,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有時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只有我們放開心胸,廣泛的接納世間萬事萬物,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檢討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那麼世間萬物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加強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在我看來,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同時,這句話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加強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所以,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習其善、誡之其惡、與人為善,多向同事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旅客服好務,為國家守好門。

相關焦點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其表達的意思是和一群人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夠做自己的老師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去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東西。這句話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淺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三人行三人是什麼?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這兩面。
  • 「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感
    文化雜談  □ 宋忠秋  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最近,我反覆思考儒家文化中的一句經典:「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婦孺皆知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成眾,所以就說三人必有我師,但就有一個疑問,三人中,如果人都是善的,好的,那成為老師善可,但如果人是惡的,壞的,那能成為老師麼?善的標準是什麼呢,凡是利益別人的為善,凡是為私利,為利己者為不善。所以在三人行當中,看效法的對象,擇善從之,就是讓自己的習性朝向明德,不朝向昏德。不善改之,就是不跟從之意,不學之意,不把自己的習性帶偏,不隨著不善而走,不朝向昏德,所以效法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無常師是因為善知識難遇,所以效法的對象不容易找到。
  • 「論語」-重新解讀「三人行必有我師」、傳承中華文化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 「三人行必有我師」應該如何全面正確理解
    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重點在於一個「師」字,「師」這個稱謂在人們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兩個人中,一定有一個或兩個人比「我」高明。
  • 「三人行必有我師」只勸人好學?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屬於孔子膾炙人口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說簡單也簡單,但深挖這句話背後的「用意」,我們收穫的東西可能「不簡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比較淺顯的含義,也屬於當前比較常用的含義,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那便是「常保謙虛,向身邊人學習。」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深可淺。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學習,這裡的三人泛指多人為虛數。也指虛心學習,好學上進的個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為己所用,補充自己的個人修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小小宋總是不虛心學習,學了點東西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其實他人身上的優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從「三人行,必有我師」說開來
    字面上來講:三人及三人以上的群體之中必有我的老師!其中有兩個關鍵字需要說明一下:第一:「必」是指必然。我們首先需要放鬆自己,放空和放下自己,必然才會到來,也才有必然!經常聽到空杯心態這個詞,空杯不就是歸零?不就是放空和放下自己嗎?空杯之後才有可能進入自在的狀態,「真自在」難道不是一種讓人嚮往的事兒嗎?
  • 請收起你的傲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淺釋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
    【每日一悟】秋實/387此句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 中英對照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今日選句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後面兩句才是重點
    【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文】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 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缺點。這句話泛泛而談就是這樣,如果要深挖,則是從「應然」走向「必然」的理解。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記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一課三人行」活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為了對老師的不同風格進行融合,建構出不同意義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具特色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於2020年12月舉行了「一課三人行」團隊展示活動,本次活動按「授課——說課——評課」流程進行,授課內容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對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如何為本單元的習作服務進行研討。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2020年9月10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在今天也有不少的人是抽到了歷史課本知識的問題
  • 《優學貓海底數字王國》——成語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寶寶數學啟蒙小故事!
    成語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 昨天啊,3小魚的才藝表演很成功,她除了給我們帶來好看的節目以外
  • 「三人行必有我師」,後面那句是什麼?學過又還給老師了?
    在生活中有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句名言,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是從孔夫子的身上說出來的,在論語之中被收錄下來,常常被用來告誡學生們要虛心求學,而大家往往會理解成這個意思。不要光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後面那句才是關鍵。孔子說的這些話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雖然說他的言論已經變成了現在的國學經典,不過這些話語的內容經過漫長時光的洗禮,不免也會發生一些偏差。比如說孔夫子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現代人眼中,這就是孔子誣衊女子的一句胡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三人行必有我師」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了孔子好學謙虛的可貴精神,在科技與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句話依然鞭策著我們要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