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本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金石學家黃易(並不是寫《尋秦記》的那位)路過山東嘉祥縣,翻閱當地的縣誌,然後前往漢代的古祠堂武氏祠尋訪,他在後來寫的《修武氏祠堂記略》裡記錄道:
九月親履武宅山,歷代河徙填淤,石室零落。次第剔出武梁祠堂畫像三石,久碎為五:「孔子見老子」一石……
這塊東漢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後來被黃易移到了山東濟寧州學保存。黃易在畫像石後面寫了一段題記:
孔子見老子畫像載洪氏《隸續》,乾隆丙午冬錢塘黃易得此石於嘉祥武宅山,敬移濟寧州學。
黃易並不是記載武氏祠刻石的第一個人,在此前,宋代的金石名家歐陽修、趙明誠都在著作中記錄了這裡,而黃易提到的「洪氏《隸續》」指的是南宋人洪适,他將這裡的部分畫像石記錄在他的金石著作《隸釋》和《隸續》中,以「武梁祠畫像」命名,黃易在數百年後又一次發掘清理了被湮沒的這批珍寶,而這件「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歷來都有諸多的學者對他產生濃厚的興趣。館藏的這張拓本就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所收藏。
這方畫像石的題材是「孔子見老子」,這在漢代的畫像中是比較常見的題材,今天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徐州漢墓博物館等處都有收藏類似題材的漢代畫像石刻。而許多學者對於這一題材的漢代畫像感興趣,原因就在於圍繞這一類畫像,我們可以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
◎孔子的故事題材那麼多?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孔子見老子這個題材?
◎在漢代人心目中,孔子和老子的形象是怎麼樣的?他們彼此之間的地位如何?
◎畫像中經常出現在孔子和老子中間的這個小孩子究竟是誰?他代表著什麼寓意?
◎漢代人想藉助孔子見老子這個畫像,說明什麼?這和他們的精神世界有什麼關聯?
要理解這些問題,我們就要結合著文獻來讀圖,才能夠深深探索到古人的內心。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本(局部)
關於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來自於《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而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記錄了另一段故事: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兩段故事的內容並不一樣,但是老子對孔子講述的內容卻差不多,都表現了一位」身經百戰「的長者告訴後輩的一點人生哲理。在《孔子世家》中,老子告訴孔子要「慎言」,即便是聰明的,能言善辯的人,都不要去隨便議論人,去「挖人腳底板」。而《老子韓非列傳》裡,老子告訴孔子「孔子您問的禮,連制定的那些人都成了冢中枯骨,就他們的言論留下來了。作為一個君子,如果遇見適合你發展的機會,你就積極建立功勳,遇見不合適的時機,就隱忍保全自己。所以,有能耐的人,要學會藏拙,把驕氣和欲望收拾一下,把志得意滿的神態和情緒處理一下,這些都不適合你。」
《史記》的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所記載的是漢代所了解的兩個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實際上,漢朝人所熟知的孔子見老子故事的一大來源是《莊子》,在《莊子》外篇的《天運》、《天道》、《知北遊》等篇目中都有孔子向老子學習的故事,至於一些學術上的爭論,比如老子到底和老聃是不是同一個人,他和孔子是不是真的同一時代,孔子究竟有沒有向老子求教過,這些問題漢代人一概不怎麼在意,他們很容易接受了孔子求學於老子的「設定」,並且口口相傳類似的故事。
而在孔子見老子畫像中,繪畫者往往採用「程式化」的畫法,孔子和老子相對而立,微微拱身,兩個人中間有一個面向孔子的小孩子,而區分老子和孔子,即便沒有畫像石背後的「孔子也」、「老子也」的標記,你也能看出來——孔子一般手持鳥(或雁),而老子常常拄著一根曲杖,孩子手裡經常拿著一個輪子狀的玩具。這種「程式化」的繪畫方式也非常耐人尋味。
01
儒家所崇敬的孔子何以要求教老子?
首先一個問題是,在漢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為什麼孔子在漢代成為一個對老子恭恭敬敬,接受老子訓導的人呢?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必須結合漢儒的思想來解釋。首先,漢代的「獨尊儒術」是在漢武帝以後,但是在官方體系轉變之下,原本「黃老之學」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容易就消除,相反,在漢代儒學體系中,老子的影響很大,甚至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本人都不排斥老子,他們甚至把老子的思想融合入自己的思想中,甚至把老子提到和儒家經籍同樣的地位,為其著作注釋作傳。所以,漢儒的心目中,無論是治國的禮制,還是治身的道德修養,老子都有高於孔子的地方,就衍生出了種種孔子向老子問禮,問修身之道的傳說。
另一方面,孔子在漢代儒學的地位,不如後世儒學那麼高,漢儒認為「孔子習周公者也」,他們所尊崇的聖人是周公旦,而孔子是追隨周公的一位先哲,周公的地位高於孔子。所以,很有可能漢儒也認為,孔子作為一名先哲,向先輩學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孔子也並不是生而為聖的,也是經過學習才成為令人尊重的人的。
02
老子和孔子中間的孩子是誰?
關於老子和孔子中間的孩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魯昭公給了孔子一輛車,讓他帶著童子去向老子學習,所以這個孩子是魯昭公派去跟隨孔子的童子。而另一種說法更流行——他是孔子的「七歲師」項橐。《戰國策》中記載:「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
關於孔子向一個孩子學習的故事,漢代的《史記》、《淮南子》、《論衡》等典籍都有記載,西晉嵇康的《高士傳》寫道:「大項橐與孔子俱學於老子。俄而大項為童子,推蒲車而戲。」孔子、項橐和老子就這樣聯繫到了一起,而畫像中的孩子總是拿著一個輪子一樣的玩具也被認為就是「蒲車」。
但有趣的是,畫像中,老子和這個孩子是一起面對孔子的,如果按文獻說的孔子和項橐一起向老子學習,那麼孩子應該和孔子一起面向老子。這樣畫法顯然變成了孔子向老子和項橐兩個人學習的樣子。
關於孔子向孩子學習的故事,著名的就有那個「兩小兒辯日」。漢代將項橐畫在孔子見老子這個情景中,很可能就是表達出孔子的「學無常師」的主張,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項橐和老子共同出現,就體現出了這種精神和思想。
03
孔子見老子的另一層意義
對於漢代的人來說,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這類畫像,出現在漢代的棺槨、闕樓、墓葬上,往往不是獨立出現,而是和」周公輔成王「、」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仙人六博「等圖像共同組合出現,這類畫像寄託了漢代人祈福、闢邪、升仙的信仰追求。畫像中的老子,在漢代已經被神化,成為道家尊崇的神仙。西漢劉向作《列仙傳》,就把老子列入其中,而東漢皇室認為老子善養生得長壽,對之頂禮膜拜。孔子,在董仲舒的儒學體系裡,也因為」讖緯「而被神化,兩者之間的神童項橐,也被後世道教尊為神仙,這使得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帶上了信仰的意味。
漢代的山東,既是儒學的故鄉,也是尋找」海上仙山「的始發地,當地的人,希望藉助」孔子見老子「的意象,實現和孔子一樣通過問道於老子從而得登仙籙的願望,所以,把這一題材,大量地鐫刻在墓葬上,用以庇佑先人。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收藏這幅碑帖的章太炎先生,也一生講學不輟,桃李滿天下。今天,我們重新閱讀這幅漢代人繪就的畫像石,可以發現,漢代人心目中的孔子,也不是如典籍中記載的那樣「身長九尺,駢齒龍形」,而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因為學習,才成為人人尊崇的「聖人」,這應該就是先人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來源:杭州西湖博物總館
文字:持明院主
編輯:陳志華 範雨涵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來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