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20-12-17 湘湘愛旅行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本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金石學家黃易(並不是寫《尋秦記》的那位)路過山東嘉祥縣,翻閱當地的縣誌,然後前往漢代的古祠堂武氏祠尋訪,他在後來寫的《修武氏祠堂記略》裡記錄道:

九月親履武宅山,歷代河徙填淤,石室零落。次第剔出武梁祠堂畫像三石,久碎為五:「孔子見老子」一石……

這塊東漢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後來被黃易移到了山東濟寧州學保存。黃易在畫像石後面寫了一段題記:

孔子見老子畫像載洪氏《隸續》,乾隆丙午冬錢塘黃易得此石於嘉祥武宅山,敬移濟寧州學。

黃易並不是記載武氏祠刻石的第一個人,在此前,宋代的金石名家歐陽修、趙明誠都在著作中記錄了這裡,而黃易提到的「洪氏《隸續》」指的是南宋人洪适,他將這裡的部分畫像石記錄在他的金石著作《隸釋》和《隸續》中,以「武梁祠畫像」命名,黃易在數百年後又一次發掘清理了被湮沒的這批珍寶,而這件「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歷來都有諸多的學者對他產生濃厚的興趣。館藏的這張拓本就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所收藏。

這方畫像石的題材是「孔子見老子」,這在漢代的畫像中是比較常見的題材,今天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徐州漢墓博物館等處都有收藏類似題材的漢代畫像石刻。而許多學者對於這一題材的漢代畫像感興趣,原因就在於圍繞這一類畫像,我們可以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

◎孔子的故事題材那麼多?漢朝人為什麼特別偏愛孔子見老子這個題材?

◎在漢代人心目中,孔子和老子的形象是怎麼樣的?他們彼此之間的地位如何?

◎畫像中經常出現在孔子和老子中間的這個小孩子究竟是誰?他代表著什麼寓意?

◎漢代人想藉助孔子見老子這個畫像,說明什麼?這和他們的精神世界有什麼關聯?

要理解這些問題,我們就要結合著文獻來讀圖,才能夠深深探索到古人的內心。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本(局部)

關於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來自於《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而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記錄了另一段故事: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兩段故事的內容並不一樣,但是老子對孔子講述的內容卻差不多,都表現了一位」身經百戰「的長者告訴後輩的一點人生哲理。在《孔子世家》中,老子告訴孔子要「慎言」,即便是聰明的,能言善辯的人,都不要去隨便議論人,去「挖人腳底板」。而《老子韓非列傳》裡,老子告訴孔子「孔子您問的禮,連制定的那些人都成了冢中枯骨,就他們的言論留下來了。作為一個君子,如果遇見適合你發展的機會,你就積極建立功勳,遇見不合適的時機,就隱忍保全自己。所以,有能耐的人,要學會藏拙,把驕氣和欲望收拾一下,把志得意滿的神態和情緒處理一下,這些都不適合你。」

《史記》的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所記載的是漢代所了解的兩個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實際上,漢朝人所熟知的孔子見老子故事的一大來源是《莊子》,在《莊子》外篇的《天運》、《天道》、《知北遊》等篇目中都有孔子向老子學習的故事,至於一些學術上的爭論,比如老子到底和老聃是不是同一個人,他和孔子是不是真的同一時代,孔子究竟有沒有向老子求教過,這些問題漢代人一概不怎麼在意,他們很容易接受了孔子求學於老子的「設定」,並且口口相傳類似的故事。

而在孔子見老子畫像中,繪畫者往往採用「程式化」的畫法,孔子和老子相對而立,微微拱身,兩個人中間有一個面向孔子的小孩子,而區分老子和孔子,即便沒有畫像石背後的「孔子也」、「老子也」的標記,你也能看出來——孔子一般手持鳥(或雁),而老子常常拄著一根曲杖,孩子手裡經常拿著一個輪子狀的玩具。這種「程式化」的繪畫方式也非常耐人尋味。

01

儒家所崇敬的孔子何以要求教老子?

首先一個問題是,在漢代「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為什麼孔子在漢代成為一個對老子恭恭敬敬,接受老子訓導的人呢?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必須結合漢儒的思想來解釋。首先,漢代的「獨尊儒術」是在漢武帝以後,但是在官方體系轉變之下,原本「黃老之學」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容易就消除,相反,在漢代儒學體系中,老子的影響很大,甚至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本人都不排斥老子,他們甚至把老子的思想融合入自己的思想中,甚至把老子提到和儒家經籍同樣的地位,為其著作注釋作傳。所以,漢儒的心目中,無論是治國的禮制,還是治身的道德修養,老子都有高於孔子的地方,就衍生出了種種孔子向老子問禮,問修身之道的傳說。

另一方面,孔子在漢代儒學的地位,不如後世儒學那麼高,漢儒認為「孔子習周公者也」,他們所尊崇的聖人是周公旦,而孔子是追隨周公的一位先哲,周公的地位高於孔子。所以,很有可能漢儒也認為,孔子作為一名先哲,向先輩學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孔子也並不是生而為聖的,也是經過學習才成為令人尊重的人的。

02

老子和孔子中間的孩子是誰?

關於老子和孔子中間的孩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魯昭公給了孔子一輛車,讓他帶著童子去向老子學習,所以這個孩子是魯昭公派去跟隨孔子的童子。而另一種說法更流行——他是孔子的「七歲師」項橐。《戰國策》中記載:「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

關於孔子向一個孩子學習的故事,漢代的《史記》、《淮南子》、《論衡》等典籍都有記載,西晉嵇康的《高士傳》寫道:「大項橐與孔子俱學於老子。俄而大項為童子,推蒲車而戲。」孔子、項橐和老子就這樣聯繫到了一起,而畫像中的孩子總是拿著一個輪子一樣的玩具也被認為就是「蒲車」。

但有趣的是,畫像中,老子和這個孩子是一起面對孔子的,如果按文獻說的孔子和項橐一起向老子學習,那麼孩子應該和孔子一起面向老子。這樣畫法顯然變成了孔子向老子和項橐兩個人學習的樣子。

關於孔子向孩子學習的故事,著名的就有那個「兩小兒辯日」。漢代將項橐畫在孔子見老子這個情景中,很可能就是表達出孔子的「學無常師」的主張,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項橐和老子共同出現,就體現出了這種精神和思想。

03

孔子見老子的另一層意義

對於漢代的人來說,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這類畫像,出現在漢代的棺槨、闕樓、墓葬上,往往不是獨立出現,而是和」周公輔成王「、」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仙人六博「等圖像共同組合出現,這類畫像寄託了漢代人祈福、闢邪、升仙的信仰追求。畫像中的老子,在漢代已經被神化,成為道家尊崇的神仙。西漢劉向作《列仙傳》,就把老子列入其中,而東漢皇室認為老子善養生得長壽,對之頂禮膜拜。孔子,在董仲舒的儒學體系裡,也因為」讖緯「而被神化,兩者之間的神童項橐,也被後世道教尊為神仙,這使得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帶上了信仰的意味。

漢代的山東,既是儒學的故鄉,也是尋找」海上仙山「的始發地,當地的人,希望藉助」孔子見老子「的意象,實現和孔子一樣通過問道於老子從而得登仙籙的願望,所以,把這一題材,大量地鐫刻在墓葬上,用以庇佑先人。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收藏這幅碑帖的章太炎先生,也一生講學不輟,桃李滿天下。今天,我們重新閱讀這幅漢代人繪就的畫像石,可以發現,漢代人心目中的孔子,也不是如典籍中記載的那樣「身長九尺,駢齒龍形」,而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因為學習,才成為人人尊崇的「聖人」,這應該就是先人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來源:杭州西湖博物總館

文字:持明院主

編輯:陳志華 範雨涵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來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記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一課三人行」活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為了對老師的不同風格進行融合,建構出不同意義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具特色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於2020年12月舉行了「一課三人行」團隊展示活動,本次活動按「授課——說課——評課」流程進行,授課內容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對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如何為本單元的習作服務進行研討。
  • 請收起你的傲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成眾,所以就說三人必有我師,但就有一個疑問,三人中,如果人都是善的,好的,那成為老師善可,但如果人是惡的,壞的,那能成為老師麼?善的標準是什麼呢,凡是利益別人的為善,凡是為私利,為利己者為不善。所以在三人行當中,看效法的對象,擇善從之,就是讓自己的習性朝向明德,不朝向昏德。不善改之,就是不跟從之意,不學之意,不把自己的習性帶偏,不隨著不善而走,不朝向昏德,所以效法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無常師是因為善知識難遇,所以效法的對象不容易找到。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其實韓愈在《師說》當中也提到了: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當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也需要大家牢記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中英對照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今日選句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你們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故事嗎?
    孔子敬佩眼前這位童子,於是下車向他行了禮。孔子對弟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論位階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都要時刻保持謙虛,不要因為他人年齡幼小而心存輕視。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作為聖人的孔子是如此謙遜,普通人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拒絕過於自滿,高高在上?懂得一點東西就以為很了不起!
  • 考研專訪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朱倩倩學姐在備戰考研時有三位舍友相伴,原先宿舍是四位舍友,其中一位去實習,只剩兩位與她備戰考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於學校為考研的學生提供了較好的複習環境,因此三人結伴去考研自習室複習;暑假到下學期朱倩倩學姐與其餘兩位舍友在宿舍學習(宿舍只剩她們三位,學習氛圍濃厚),三個人吃飯學習都是一起的,不怎麼出門,有時在吃完午飯出去散散步,緩解情緒。
  • 每天學點國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 與幾個人在一起行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三人:兒人,數人,不確指三人,但也不排除三人。行:行路,北處也有從事案事的意思。【見解】所謂老師,乃是先知事理而能傳授於他人者 。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再好學,再善學,都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
  • 淺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三人行三人是什麼?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這兩面。
  • 以前一直都理解錯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應該這麼理解
    我是花禪酒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師」並不單是指狹義上的師傅,而是指廣義上可以學習的對象。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子,因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深受老子影響才得出來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2020年9月10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在今天也有不少的人是抽到了歷史課本知識的問題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杭州日報
    本報訊(下城報導組 鄭斌 記者 趙海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近日,下城區在區委九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拜師學藝」計劃——服務業發展學上海黃浦區,城市建設學杭州江幹區,職能轉變學廣州荔灣區,社會管理學深圳福田區,重點學習借鑑他們的發展理念、思路、舉措和經驗,力求少走彎路、後來居上,努力推動下城區實現率先發展。
  • 「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感
    文化雜談  □ 宋忠秋  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最近,我反覆思考儒家文化中的一句經典:「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婦孺皆知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其實應該改一改!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極為著名,成為歷代有志之士、好學之士的座右銘。這句話的意思:孔子是說,我們做學問,不要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別人對的我們要學習,不對的我們要反省。
  • 如何用數學來證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不同的職業背後,都有一整套解決問題的工具箱,這些工具箱裡面是各種技能,或者思維方式。當我們長期在一個職業裡面浸淫的時候,某些常用工具就會被固化,甚至局限我們的創新能力。也就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何證明呢?佩奇還真的用數學證明了這句話。他首先假設人類面對複雜社會所有的技能有52個(一副撲克牌,當然遠遠不止)。然後兩個學生一個人會20個工具,一個人會15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經典範例
    語句源頭解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論語·述而》。
  • 讀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缺點。這句話泛泛而談就是這樣,如果要深挖,則是從「應然」走向「必然」的理解。
  • 「三人行必有我師」應該如何全面正確理解
    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重點在於一個「師」字,「師」這個稱謂在人們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兩個人中,一定有一個或兩個人比「我」高明。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學習,這裡的三人泛指多人為虛數。也指虛心學習,好學上進的個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為己所用,補充自己的個人修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小小宋總是不虛心學習,學了點東西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其實他人身上的優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