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
【鸚鵡學舌】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為樂的人。
【畫蛇添足】在這兒,孔子把學習的態度分成三個層次。
在《論語·季氏·生而知之》中孔子又從另一角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鸚鵡學舌】孔子說: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是上人;經過學習而掌握知識的人,是次人;遇到困難而學習的人,是又次之人;遇到困難仍然不肯學習的人,那是最下之人。
【畫蛇添足】那麼孔子屬於哪一等的人呢?在《論語.述而.我非生而》中,孔子自我評價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如果再大白話一點就是: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因為我喜愛古代的文化,勤奮敏捷苦苦以求來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我非生而》
【鸚鵡學舌】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因為我喜愛古代的文化,勤奮敏捷苦苦以求來的。
【畫蛇添足】孔子究竟有多麼好學呢?《論語》中至少有幾十處能體現其好學的精神:
為學,可以"食無求飽";
為學,可以"每事問";
為學,可以"不亦樂乎";
為學,可以"曲肱而枕";
為學,可以"樂以忘憂";
為學,可以"不恥下問";
為學,三人中,"必有吾師";
終生,"學而不厭"。
如果孔子都非生而知之者,那至少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生而知之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