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021-03-01 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

今天是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辦學的

第1129天

今天是生態化教育團隊陪大家走過的

第4789天

今天是曾仕強教授國學智慧影響世界

第10661天

觸中華千年之文脈,傳華夏國風之精髓。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山東泰安、曲阜的朝聖之旅的第四天,孩子們今天將研學孔府與孔林。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研學會「慢」下來,讓孩子們成為一個有心,有情,有思想的學習者。一大早,初中部全體集中在會議室開始了遊學見聞分享會:
這裡到處是文化。人民熱情,有文化底蘊。以及家族間的事,遊學間的成長與收穫。孩子們一邊認真聆聽,若有所思。雖然只有是短暫接觸,但大家都能感受到這裡的生活的方式和文化狀態。

在大家的分享與交流中,孩子們的發言各有千秋,有些話題看似輕描淡寫,但讓我們能感受到,當面對不順,孩子們越來越可以一笑而過,只要想辦法,我們都可以好好解決。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位於孔廟的東側。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

孔府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是明清時代所建。孔府佔地面積達約180畝,各類建築463間。府內樓堂廳軒櫛次鱗比,長廊曲徑,撲朔迷離,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封建貴族莊園。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豪華的封建官僚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府內還藏有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文書檔案,是世界上持續年代最久、範圍最廣、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檔案。還有大批歷史文物及明清的衣冠等。因而孔府不僅是我國的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還於1994年被世界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他們迎來了一個挑戰,背誦論語三十條,可以免門票。家族內有兩個孩子通關成功。

對待未能通關免票的孩子,大家並沒有指責抱怨。但背誦論語是遊學之前就告知孩子們的,所以,面對這樣的結果,孩子們趁著吃飯的空檔,也各抒己見。
「啊,我覺得背30條不合理,也沒多大的感覺。」孩子戲謔而言。「提前通知的任務,沒有完成通關,事後沒有感覺,看來你要好好反思自己了。」「開始我的心情特別緊張,怕背不好拖累家族。但背完後我特別激動,可以說是激動萬分。」「我通關後自己很自豪,很有成就感。雖然中間也有沒有發揮好的時候,但後來還是想起來了。」「我以後要及時完成作業,不能太拖拉。按時完成作業。」開始訕訕地反思自己。生活就是一件事接著一件事。我們並沒有多做休息和停留,就直奔孔府而來。

出發前,包老師也給孩子們帶來了風趣幽默的歷史課。孔子被奉為大成至聖先師,千年之前,就已經預見當代社會價值觀。雖然用德志衡量一個人很難,但孔子還是提出一系列的評判標準:為了百姓,為了自己的理想,孔子周遊列國,往往被人拒之門外,自己形容,惶惶如喪家之犬,但還是堅持去做。他的一生,都在實踐什麼是「道」——做人,做事,行事的良知,希望天下太平。都告訴我們只要符合併根據自己的特點,就會成為一個人才。孔子作為先行者,很多智慧道理,無論哪個時代都可以普世眾人。帶著滿滿的啟示和感悟,孩子們在接下來孔府和孔林的遊學中,看到,聽到,感受到之處,都在思考孔家文化為什麼這樣源遠流長?今天活動的主題,就是讓孩子們去建設家風,家訓,家規,以史為鑑,建小家以觀大家。感受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自信。

在研學中,孩子們了解的不僅僅只有知識。更多的是對歷史人文的思考和孕化,對家國文化的情懷,對那些未知知識的興趣和好奇。

「啊,原來《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寫的,孔伋,孔鯉,好有趣。」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也許就是這樣的感覺。看著孩子們沉浸在求知的滿足和喜悅的衝勁兒幹勁兒,路人也被孩子們的朝氣蓬勃吸引。「要麼這是歷史文城,你們要好好學習,繼續傳承啊。」

在下一個更具有挑戰的任務中,也沒有絲毫的退卻——把自己了解的故事作為小導遊講解給遊客。孔林,本稱至聖林,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城北1.5公裡處, 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
自泰山發脈,石骨走二百裡,至曲阜結穴,洙泗二水會於其前,孔林數百畝,築城圍之。城以外皆孔氏子孫,圍繞列葬,三千年來,未嘗易處。

這裡的靜寂讓孩子們因為疲憊而躁動起來的心一下子變得肅敬。遊學下來孩子們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學會了「發展」,千年前的一磚一瓦皆有情,一處一景皆歷史。互相交換一個眼神,大家一致決定,請一個導遊。因為是臨近關門才到達孔林,可以看出幫我們講解的阿姨十分疲憊,嗓音也是有些沙啞。輕聲低語的講解,讓孩子們的步伐也輕柔了許多,問出的問題更加恭敬謙遜。在孔子墓前,孩子們正衣冠正心志以祭拜,這份油然而生的敬畏,讓人為羅浮君子感到欣慰。當孩子們正躊躇滿志要將滿滿的收穫分享給陌生人時,才發現遇到了一個大麻煩——沒有人!滿心歡喜滿心憂,但孩子們的堅持並沒有辜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終於在一處快到大門的轉角遇到了入林的遊客。可他們並沒有第一時間接受孩子們的「推銷」。「我們是免費講解,我們是來鍛鍊自己,要完成一個任務。」在孩子們真誠的態度和「死纏爛打」的攻勢下,遊客的態度也軟化轉變。孩子們趁勢乾脆調轉行進路線,跟著他們原路返回還邊走邊說。「老師,原來剛才那個爺爺是我的老鄉,他還交給我另外一個知識。」「下次咱們要說清楚目的,要不別人以為我們要錢呢。」

當問到孩子們今天收穫了什麼?

他們收穫的太多:孔子的故事,子貢手植楷的來歷,中庸的作者,鎮宅神獸的寓意,如何與陌生人更好的交流,如何讓陌生人放下戒備心,我們這一程感受到什麼特別的……

看著孩子們發光發亮的眼睛,充滿求知憧憬的眼神,學有所成的滿足感,就像一臺馬力十足運轉的發動機,點燃孩子們的生命!- END-

文字 |鄒暢

編輯 | 鄧亮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理解這句話,「知、好、樂」是三字的字義是關鍵。「知」,由矢(打獵、作戰)+口(談論、指揮)組成。「知」,不僅僅是對經驗、常識、真理的懂得、通曉,更是具備管理、主持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能力,也包括了實實在在的管理、主持行為。做到了「知之」,也就是做到了合理地應物。
  • 習近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經典】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熱愛學習的三個層次  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之一,是以"深入靈魂的熱愛"為題進行論述。  人能夠強烈感受到熱愛對象為生命帶來的巨大樂趣,才會為之投入而無怨無悔、為之付出而無止無休。  這就是《論語》裡的一句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逢論語中的故人之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鸚鵡學舌】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為樂的人。在《論語·季氏·生而知之》中孔子又從另一角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結構化面試題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對於學習知識而言,知道怎麼去學的人比不上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及以此為樂的人。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一個境界:知之第一個學習境界呢,是知道一些知識,但本身自己並不喜歡學習知識。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得不學習,比如要考上大學、考證,本身不喜歡學習裡面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要學。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學。這種學習,就屬於「知之」的學習境界。
  • 王青教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應試教育雖然可能不利於培養優秀的領導者和創新者,但卻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員工,因為應試能力強的員工通常具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且能夠認真負責地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應試能力在現今社會中有著巨大作用,應試能力強,你能獲得的機會就多。還有一項能力,即情商,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交際能力上。大家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於忽略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家長才是最好的老師
    祖衝之父親祖朔之是個小吏,如所有家長一樣,望子成龍。祖衝之不到九歲,他父親就逼著他背誦論語。兩個月過去了他也只能背10多行,祖朔之氣得把書摔了大罵:「你真是個大笨蛋啊!」過了幾天,祖朔之才氣消了,把祖衝之叫到跟前說:「你要用心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做大官,我現在再教你,你再不努力,決不輕饒!」時間很快又過去了兩個月,祖衝之越學越厭煩,終於有一天他憤憤地說:「這經書說什麼我也不讀了!」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記2015美國中西部「漢語橋」比賽
    原標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記2015美國中西部「漢語橋」比賽  新華網芝加哥4月19日電 通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記2015美國中西部「漢語橋」比賽   新華社記者邵莉   「這是一首簡單的小情歌,唱著人們心腸的曲折,我想我很快樂……」如果不是置身現場,你可能聽不出來是一個棕發碧眼的美國學生在字正腔圓地演唱這首風靡中國的
  • 淺談職高農學課興趣的培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多形式激發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動力主要源於興趣,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豐富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職高課的教學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我們廣大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在生活中給他們建立實踐的第二課堂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會人人提高我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 【世紀學子】劉柏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永遠是最老的老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哪一個舞臺上搖曳曼妙的舞姿,不是臺下揮灑汗水苦練基本功換來的呢?摔傷,磕腫,蹭破皮都是家常便飯,每次放棄退縮時都有老師和家長在身後為她加油打氣。在2020年濰坊電視臺舉辦的「未來之星」春節聯歡晚會上,劉柏君參演的舞蹈獲得了最佳演員獎。
  •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習不再與痛苦劃等號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之為樂的人。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樂之者」都是最高的境界,快樂且享受的心態讓人充滿智慧,讓過程充滿樂趣,也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孫繼海只是了解,而高洪波是全身心投入!
    對於國足,他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兩次執教的落寞散場,他沒有後悔,更沒有絲毫的怨言,因為他是好之者。也許他沒有孫繼海球員時期的輝煌,他的專業能力或許也不及孫繼海,但是他的執教能力,他對於球隊的整體規劃,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並不只是了解而已。
  •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PMP學習備考心得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自覺的態度,常常產生積極的正能量,更利於掌握並取得好成績,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做到快樂學習。二、整體方法:目標為導向的過程法明確學習的目標:掌握項目管理過程及知識技能,通過PMP考試(甚至爭取拿5P)。
  • 一個中醫帶教者的追求,從知之者,到樂之者!
    孔子早有論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是知道,知識大都通過書本上獲得,多是別人的,不一定能變為自己的智慧。如果是為了某種功利和任務去讀書學習,一般是淺讀,沒有用心,這種人只能算「知道分子」,還不能算「知識分子」,因為他僅「知道」而缺「見識」,效果極差。
  • 去日不可追,來日猶可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衰成敗,可嘆也,時光之不可追,未來之可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活在當下,不要活在夢裡,不是要活在過去。志不可不高遠,夢不可不早悟。君子之志於道,居於德,合於義,遊於六藝,光陰之非虛也。一動一靜,合乎四時,一朝一夕,順乎陰陽。積石成山,積水成海。聖之可為,聖之可期。人貴自明,學貴自得。不亦君子乎!
  •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讀書學習的最大動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一些學校老師和成功學導師,經常會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此話源於愛因斯坦,他的原話是:「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 習近平論"勸學":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習近平同志從四個不同層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闡釋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學習的原因。   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艱難的法寶。從延安整風時「改造我們的學習」,到執政之初「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改革開放後「認真建立學習制度」,到新世紀階段的「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在每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 關心的話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4、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陸遊5、學做任何事得按部就班,急不得。6、沒有一個大學,是比擁有我們從未使用過的能力的大自我和人類意志與理智所創造的現實,更能包羅萬象的了。
  • 研究生國獎專訪 | 陳學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學術道路中需要鍥而不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對閱讀的痴迷和對科研成就感的享受,讓陳學良同學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了開闊眼界,陳學良同學參與了廣泛的社會實踐。2018年4月,還是本科生的他報名擔任莫迪總理訪華團隊的口譯員,經過面試後順利通過。
  • 晨讀|「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智者、賢者和愚者、不肖者都不能準確地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不僅是春秋時代的情況,也是後續時代的普遍情況。「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章之前一章是:「中庸其至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