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良,外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國精班榮譽班學員,師從外語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胡潔老師。
獲得「國家獎學金」、浙江大學 「優秀研究生」等榮譽稱號。兩年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兩篇為SSCI一區文章,四篇為ESCI文章,並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含英語教育技術)排名第一的SSCI頂級期刊Computers&Education發文。他曾為印度莫迪總理訪華團隊擔任隨行口譯員,跟隨浙大代表團赴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中國維和警察培訓中心參訪,並在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實習,入選紐約聯合國中國青年全球競爭力提升項目。
陳學良同學科研成績斐然,曾基於30個OECD國家、7000多所學校、20餘萬名學生的公開數據,考察了與ICT(信息通訊技術)相關的行為和動機因素在培養青少年ICT自我效能中所發揮的作用,成果發表在SCI & SSCI一區頂級期刊Computers & Education上,該期刊影響因子高達5.296,在教育技術類期刊排名全球第一、計算機科學類期刊排名全球十一,文章僅返修一次便被成功錄用,獲得了領域內權威專家的高度肯定和讚賞。
談到科研經驗,他說靈感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廣泛的文獻閱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他鼓勵大家讀文獻的時候要有針對性,抓住一個方向,不斷細化,了解這個方向主要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比較出名的學者,在閱讀中思考、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計劃。
陳學良同學特別談到,浙大的一大特色就是跨學科思維,這點對他的影響很大。以外語學院為例,既有做傳統理論語言學的,也有做應用語言學的,還有做心理學和教育學,甚至有計算機的。這樣的學科交叉融合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成長土壤,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也非常符合當下的研究趨勢。正如做心理語言學的梁君英老師在課堂上說的那樣,現在做研究應該以問題為導向(question-based),而不是以學科為導向(discipline-based)。跨學科就是要打破學科壁壘,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任何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或工具,都可以拿來用。陳學良同學回憶自己在科研中經常需要分析大量數據,要熟悉統計學原理,操作統計學軟體,有時甚至要自己編程寫代碼,這使文科背景出身的他最開始感覺很吃力,但還是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最終發現一切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難,只要願意花時間,還是可以學會的。正是這種鍥而不捨、文理兼修的魄力,讓他在跨學科研究中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陳學良同學不僅科研能力突出,他還做到了成績優異(專業課均分92.33,排名第三),同時輔修了國際組織精英人才培養計劃,做到了對時間的高效利用。在談到提高做事效率的經驗時,他向同學們推薦Getting Things Done,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以及 The Willpower Instinct這三本書,還有McKinsey’s 7-step problem solving, Ray Dalio’s five-step process這兩種方法,並建議同學們做一件事情要全身心投入,玩的時候就開開心心地玩,不要想工作的事情,工作的時候就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高效。
此外,陳學良同學還分享了自己科研的一大」秘籍「——廣泛閱讀。現在他還每年堅持讀20本左右英文原著,比如人物傳記、科普書籍和文學作品等,他說閱讀既是為了更新和拓展自己在不同領域的知識,也是為了保持自己對語言本身的敏感性和熟悉度,對保持和錘鍊自己的語言水平、提高論文閱讀與撰寫能力大有裨益。他鼓勵同學們明確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哪怕開始時不知所措,也要勇於探索和嘗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對閱讀的痴迷和對科研成就感的享受,讓陳學良同學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了開闊眼界,陳學良同學參與了廣泛的社會實踐。2018年4月,還是本科生的他報名擔任莫迪總理訪華團隊的口譯員,經過面試後順利通過。他向代表團介紹武漢和中國的一些文化景點與特色,通過和職業譯員一起工作,也讓他意識到優秀的口譯員不僅要語言水平過硬,更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2018年10月份,他跟隨浙大參訪團訪問了外交部、商務部和中國維和警察培訓中心,近距離了解國家部委的運作情況,以及他們對於人才的招聘要求。陳學良同學談到,外交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對於外語專業的學生而言,在就業時如果能夠進入國家部委,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2019年8月到9月份,他奔赴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實習,期間主要負責為阿富汗以及其它中亞國家的警務人員提供日常翻譯服務,在相處的那段時間,他了解了很多異域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也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而感到幸運。
陳學良同學談到自己的導師角色是多重的,她既是領域內令人欽佩的學界前輩,也是學生的學業導師,同時還不斷給予學生家長般的關懷。他說胡老師深厚的學術功底、對學生科研工作的耐心指導和對科研高標準的恪守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胡老師像是家長一樣對學生的困難主動伸出援手,對胡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他十分感恩。
陳學良同學寄語同學們要好好利用浙大的平臺,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另外,儘早確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方向,不管是走學術道路還是去工作,都要提早準備,然後有針對性地努力,培養自己相關的技能,積累相關的經驗。
撰稿 | 陳曉芳
圖片與資料提供 | 陳學良
排版 | 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