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分化了嗎?——慢廬經典讀書會《論語·子張》通講

2021-12-29 洙泗社

宋立林,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曲阜師範大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教授,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

2021年12月18日下午,第十九期「洙泗書院·慢廬經典讀書會」——《論語·子張》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會由曲阜師範大學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擔任與談人。數十位專家學者、書院同道及儒學愛好者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活動。活動由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房偉博士主持。

通講伊始,宋老師先對本篇進行了概說。宋老師說,前幾篇談天下無道,孔子之道不得行,但是到《微子》篇末的時候還是能感受到孔子之道的希望所在。孔子棲棲遑遑,席不暇暖,用一生在傳播他的「道」。《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臨終之前說「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孔子一生追求「有道之世」,努力做應該做的,懷著希望,在絕望中保持希望。人有限而「道」可以通向無限,因而孔子看重「道」的傳承、重視「學」,之後孟子講「先覺覺後覺」,文明的薪火相傳,才是每個人對理想社會的希冀所在。所以,《子張》篇出現的都是孔子弟子,如子張、子夏、子遊、子貢、曾子等,他們就是孔子之道的希望。由此我們在這一篇中感受到了儒家的薪火相傳,感受到孔子在孔門弟子心中的偉岸形象,以及弟子們對老師之「道」的堅守和篤守。

宋立林教授

對於首章即「士見危致命」章。宋老師認為,孔子對於「士」的理解,刺激了「士」作為一個階層的自覺性,即「士志於道」。學派不同「道」不同,因而自孔子之後出現諸子百家。「士」的精神世界與「士」的塑造,首先來源於孔子、孔門弟子,此處子張認為「士」要「見危致命」。聯繫《憲問》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見得思義」對應「見利思義」,「見危致命」對應「見危授命」。「見得思義」「見利思義」是孔子、孔門乃至儒家對「義利之辨」的明確表述。「士」能夠「見危致命」,其中就含有「義」的觀念。

關於「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章,子張「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較子夏「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層次更高。根據我的體會,「交友之道」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我主動交友時,追求「無有不如己者」;另一方面,以儒家「仁學」的角度看,當別人來找我時交朋友時,要「容眾」「矜不能」。「容眾」「矜不能」是儒家思想內在應有之義,符合儒家「忠恕之道」。「尊賢」「嘉善」與忠道有關,「容眾」和「矜不能」是恕道,「強恕」近「仁」,恕道更接近仁。這一章,子張、子夏的觀點沒有完全的是非之分,只是境界不同,甚至只是由於性情不同而所持不同的交友立場。

關於「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章,宋老師談到,子夏談及「小道」,但「小道」也不能完全否定。「道」當然是中國文化的最高概念,但不是所有的「道」出現時都是最高概念,「道」本身不具有偏向性,它是中性詞。「小道」也是一種知識和技能,每個人都需要一些技術和技能,但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人們往往迷失在「小道」上,抓住了「小道」就認為抓住了「大道」。孔子說「君子不器」,而「小道」就像「器」一樣有一定價值,謀生沒問題,但是不能停留於這一層面上,要謀「大道」,這就是儒家的功夫論。

對於「日知其所亡」章,宋老師認為這個「學」有博文之學、知識之學、文獻之學、生命之學等,此處子夏談及「好學」,字面看基本是知識之學,就學習而談學習。「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就是「好學」。關於「日知」的精神,宋老師指出其後來在經學傳統或樸學傳統中有得到鞏固,如顧炎武代表作《日知錄》,「日知」兩字可能與此有關。但現在很多人沉迷於網絡、圖片、短視頻等,不願認真讀書,缺乏「日知」精神。

讀書會現場

關於「博學而篤志」章,宋老師認為,「切問」是切近的問,要「切己體察」;「近思」,追問自己修身的真正困惑,這是重要的學習方法。朱子講:「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為仁也。然從事於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這樣「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知識之學,才能夠修身養性。真正的學者,學問做到極致時,德行不會太差,因為學術的訓練不止訓練心智,也修養德行。儒家講修身的第一步就是自省,「反求諸己」,對自身問題「思」,自我就會覺醒,「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對於「君子有三變」章,宋老師認為「變」是感受者、觀察者的變,而君子還是君子。錢穆先生講「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仁德渾然。望之儼然,禮之存。即之也溫,仁之著。聽其言厲,義之發。君子實無變。」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而生命內外貫通。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弟子觀察出來的形象,「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是弟子體貼出、感受到的最真實的形象。最真實的才是儒家最具活力的存在,今天雖與孔子相隔兩千五百多年,卻依然能夠感受到孔子的人格與氣質。

對於「仕而優則學」章,宋老師說,關於「學而優則仕」最流行的解釋是學習好可以做官。我們要將它放在《論語》語境中,「優」是優裕,這一章講的是,做官很輕鬆,可以進一步進修學習;學習優裕有餘力,可以出仕做官,「知」與「行」相結合,因此孔子鼓勵學生到季氏甚至到別的國家做官,「仕」與「學」是相輔相成的。「仕」在古代,特別是在孔子的時代,可以說是唯一的實踐方式,而「學而優則仕」打破了世襲壟斷,由「血而優則仕」到「學而優則仕」,使階層不固化,令古代社會逐漸活躍了起來。社會要想健康發展,階層間的流動是很重要的一點。

關於「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章,宋老師說,本章體現了儒家孝道觀。儒家講孝,「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是孔子孝道觀的體現,這個要求一般針對君子階層而言,大夫、諸侯甚至天子皆為士。《中庸》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繼承先輩、父輩的志向、家風、事業是古人特別重視的,這是孝的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執政是需要理性的,不能純粹用情感,但也不能純用理性,純粹的理性是冰冷的,而儒家講理性是不排斥情感的,講究情理交融。

對於「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章,宋老師認為,關於「子貢賢於仲尼」的說法可能是子貢曾擔任過魯相和衛相,地位很高,所以武叔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家累千金」「億則屢中」,甚至富可敵國、與吳王分庭抗禮,那看起來比孔子成功,因此在世俗眼中「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聽後以宮牆做比喻,突出孔子的思想很高妙,如果不理解孔子的偉大,才會以世俗的眼光誤會我比孔子強。後來程子說,子貢晚成,因而更能理解老師,推崇老師。子貢對儒學的發展、對孔子思想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崔述講:「聖道之顯,多由子貢;聖道之傳,多由曾子。子貢之功在當時,曾子之功在後世。」沒有子貢,儒學就不能在當時大興。

講讀結束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容作了點評和補充。魏老師認為這一篇體現了儒者的智慧,從中體會到了儒者的生活和生活的儒者。這一篇共25章,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談的是子張評論士人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一種「儒者的生活」。第三章到第十三章,主要是子夏的話。第十四章到第十五章,主要談子遊的言論。第十六章到第十九章,主要是曾子在評論。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五章,主要談子貢維護夫子。本篇中群弟子紛紛亮相,以他們的語言來體現儒者的生活、士人的生命。後面幾章將本篇提升到向聖人學習、向孔子學習的高度,孔子雖然是普通人,卻比諸侯國君更受後世尊重,「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魏衍華老師

「慢廬經典讀書會」是洙泗書院新推出的公益經典閱讀活動,書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的讀書理念,圍繞儒家經典為中心「以文會友」,力爭將學習繼承儒家文化與發展創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典的當代價值。接下來,書院也會繼續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邀請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共讀《論語》。

歡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典。今後,我們將陸續推出「悅•讀」經典書會、「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承等方面搭建平臺,為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質文化資源和服務。

相關焦點

  • 孔子最喜歡哪個弟子?
    推薦語:9月28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紀念日。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被譽為「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楊絳又是如何評價孔子與弟子的關係的呢?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最近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古代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重點看了《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有一些感悟。論語不愧為經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蘊含著閃光的思想。讀懂了《論語》,能夠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收穫。我們在追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呢?就在這些經典著作中,主要我們去品讀就可以發現。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13論語-解析篇】-學習孔子的經典語錄
    歡迎來到立思辰大語文中小學文言文小課堂,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有關孔子的一些經典言論。提到孔子,那可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在我國被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在國際上也是毫不含糊地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言行經過統一整理和編撰收錄在《論語》中。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到底有什麼神奇魔力,竟能幫助古代統治者治理得了天下呢?
  • 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問孔子的?
    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司馬牛雖然是宋國的貴族,但在孔子的弟子中,他的學問並不深廣。對後世的影響力也不如其他這幾位有名的弟子,所以他的提問也是中規中矩,基本上就是有疑而問,雖然缺乏提問的技術含量但也得到了基本的答案。
  • 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
    原標題: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中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作為《學而》篇的首句,孔子在這三句話中寄託了自己對學習之道的諸多判斷,也暗藏了人類學習的本質。今天的夜讀經典,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的開學寄語。《論語》共 20 篇,許多篇主題相對集中。
  • 夜讀經典|孔子的開學寄語
    原標題: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中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作為《學而》篇的首句,孔子在這三句話中寄託了自己對學習之道的諸多判斷,也暗藏了人類學習的本質。今天的夜讀經典,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的開學寄語。《論語》共 20 篇,許多篇主題相對集中。但作為《論語》首篇,《學而》的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幾乎覆蓋了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包括學、仁、孝、禮、信、道、為政等,其重點是孔子的學習理念和哲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做人一定要誠信嗎?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論語》20句經典勵志名言,只讀一遍,獲益終生!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釋義】學習要廣博,意志要篤誠,懇切地向別人請教,並且要勤於思考。2.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釋義】有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人來和他做朋友。3.不遷怒,不貳過。
  • 孔子在《論語》中講了多少種人
    孔子在《論語》中為我們列舉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人,除了我們熟悉的君子和小人,聖人,賢人和善人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但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各種人。孔子旗幟鮮明,對一些人持肯定態度,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持批評的態度,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努力向前者看齊,以他們為榜樣,而把後者作為鏡子來對照,避免自己成為後者。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君子,尤其是孔子講了他自己的一生;八佾第三:本篇是集中講禮樂,尤其是禮;裡仁篇第四:本篇講仁、道、義、孝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本篇講孔子品評古今人物;雍也篇第六:本篇講孔子評述他的弟子們,以及做人的道理;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多數註解者則傾向於把它解為三層含義:孔子說,對於已經學過的知識能夠時常加以溫習,不是也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求學,不是也很快樂嗎?當政者不知道我,我並不生氣,不是也不失君子風度嗎?這樣作解,不僅割裂了本章的內在聯繫,也不能準確理解其本意。 此章與孔子的教學活動有關,它的主線是快樂學習,「說(悅)」「樂」「不慍」都是快樂,其主旨在於引導弟子潛心於德業兼修。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論語》中的十句智慧名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出自《論語·子張》。篤:忠實,一心一意。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去思考,做到這兩點,仁就在其中了。這句話說明了求知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方法。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
  • 孔子《論語節選》
    孔子(前551一前479)2 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在魯國曾任委吏、乘田一類小官。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去而週遊衛、宋、陳、蔡、楚列國,皆不為所用,歸死於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辦學之風,傳說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 孔子論語名句:10個眉清目秀的女孩名字,你想擁有嗎?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出自《論語·述而》篇。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二堂 | 孝哉閔子騫
    雲水閣國學經典讀書會每周日上午9:00-11:00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作為老師的孔子,其一生好學,並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理論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