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曲阜師範大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教授,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
2021年12月18日下午,第十九期「洙泗書院·慢廬經典讀書會」——《論語·子張》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會由曲阜師範大學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擔任與談人。數十位專家學者、書院同道及儒學愛好者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活動。活動由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房偉博士主持。
宋立林教授
對於首章即「士見危致命」章。宋老師認為,孔子對於「士」的理解,刺激了「士」作為一個階層的自覺性,即「士志於道」。學派不同「道」不同,因而自孔子之後出現諸子百家。「士」的精神世界與「士」的塑造,首先來源於孔子、孔門弟子,此處子張認為「士」要「見危致命」。聯繫《憲問》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見得思義」對應「見利思義」,「見危致命」對應「見危授命」。「見得思義」「見利思義」是孔子、孔門乃至儒家對「義利之辨」的明確表述。「士」能夠「見危致命」,其中就含有「義」的觀念。
關於「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章,子張「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較子夏「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層次更高。根據我的體會,「交友之道」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我主動交友時,追求「無有不如己者」;另一方面,以儒家「仁學」的角度看,當別人來找我時交朋友時,要「容眾」「矜不能」。「容眾」「矜不能」是儒家思想內在應有之義,符合儒家「忠恕之道」。「尊賢」「嘉善」與忠道有關,「容眾」和「矜不能」是恕道,「強恕」近「仁」,恕道更接近仁。這一章,子張、子夏的觀點沒有完全的是非之分,只是境界不同,甚至只是由於性情不同而所持不同的交友立場。
關於「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章,宋老師談到,子夏談及「小道」,但「小道」也不能完全否定。「道」當然是中國文化的最高概念,但不是所有的「道」出現時都是最高概念,「道」本身不具有偏向性,它是中性詞。「小道」也是一種知識和技能,每個人都需要一些技術和技能,但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人們往往迷失在「小道」上,抓住了「小道」就認為抓住了「大道」。孔子說「君子不器」,而「小道」就像「器」一樣有一定價值,謀生沒問題,但是不能停留於這一層面上,要謀「大道」,這就是儒家的功夫論。
對於「日知其所亡」章,宋老師認為這個「學」有博文之學、知識之學、文獻之學、生命之學等,此處子夏談及「好學」,字面看基本是知識之學,就學習而談學習。「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就是「好學」。關於「日知」的精神,宋老師指出其後來在經學傳統或樸學傳統中有得到鞏固,如顧炎武代表作《日知錄》,「日知」兩字可能與此有關。但現在很多人沉迷於網絡、圖片、短視頻等,不願認真讀書,缺乏「日知」精神。
讀書會現場
關於「博學而篤志」章,宋老師認為,「切問」是切近的問,要「切己體察」;「近思」,追問自己修身的真正困惑,這是重要的學習方法。朱子講:「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為仁也。然從事於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這樣「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知識之學,才能夠修身養性。真正的學者,學問做到極致時,德行不會太差,因為學術的訓練不止訓練心智,也修養德行。儒家講修身的第一步就是自省,「反求諸己」,對自身問題「思」,自我就會覺醒,「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對於「君子有三變」章,宋老師認為「變」是感受者、觀察者的變,而君子還是君子。錢穆先生講「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仁德渾然。望之儼然,禮之存。即之也溫,仁之著。聽其言厲,義之發。君子實無變。」儒學是生命的學問,而生命內外貫通。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弟子觀察出來的形象,「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是弟子體貼出、感受到的最真實的形象。最真實的才是儒家最具活力的存在,今天雖與孔子相隔兩千五百多年,卻依然能夠感受到孔子的人格與氣質。
對於「仕而優則學」章,宋老師說,關於「學而優則仕」最流行的解釋是學習好可以做官。我們要將它放在《論語》語境中,「優」是優裕,這一章講的是,做官很輕鬆,可以進一步進修學習;學習優裕有餘力,可以出仕做官,「知」與「行」相結合,因此孔子鼓勵學生到季氏甚至到別的國家做官,「仕」與「學」是相輔相成的。「仕」在古代,特別是在孔子的時代,可以說是唯一的實踐方式,而「學而優則仕」打破了世襲壟斷,由「血而優則仕」到「學而優則仕」,使階層不固化,令古代社會逐漸活躍了起來。社會要想健康發展,階層間的流動是很重要的一點。
關於「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章,宋老師說,本章體現了儒家孝道觀。儒家講孝,「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是孔子孝道觀的體現,這個要求一般針對君子階層而言,大夫、諸侯甚至天子皆為士。《中庸》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繼承先輩、父輩的志向、家風、事業是古人特別重視的,這是孝的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執政是需要理性的,不能純粹用情感,但也不能純用理性,純粹的理性是冰冷的,而儒家講理性是不排斥情感的,講究情理交融。
對於「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章,宋老師認為,關於「子貢賢於仲尼」的說法可能是子貢曾擔任過魯相和衛相,地位很高,所以武叔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家累千金」「億則屢中」,甚至富可敵國、與吳王分庭抗禮,那看起來比孔子成功,因此在世俗眼中「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聽後以宮牆做比喻,突出孔子的思想很高妙,如果不理解孔子的偉大,才會以世俗的眼光誤會我比孔子強。後來程子說,子貢晚成,因而更能理解老師,推崇老師。子貢對儒學的發展、對孔子思想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崔述講:「聖道之顯,多由子貢;聖道之傳,多由曾子。子貢之功在當時,曾子之功在後世。」沒有子貢,儒學就不能在當時大興。
講讀結束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容作了點評和補充。魏老師認為這一篇體現了儒者的智慧,從中體會到了儒者的生活和生活的儒者。這一篇共25章,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談的是子張評論士人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一種「儒者的生活」。第三章到第十三章,主要是子夏的話。第十四章到第十五章,主要談子遊的言論。第十六章到第十九章,主要是曾子在評論。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五章,主要談子貢維護夫子。本篇中群弟子紛紛亮相,以他們的語言來體現儒者的生活、士人的生命。後面幾章將本篇提升到向聖人學習、向孔子學習的高度,孔子雖然是普通人,卻比諸侯國君更受後世尊重,「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魏衍華老師
「慢廬經典讀書會」是洙泗書院新推出的公益經典閱讀活動,書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的讀書理念,圍繞儒家經典為中心「以文會友」,力爭將學習繼承儒家文化與發展創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典的當代價值。接下來,書院也會繼續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邀請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共讀《論語》。
歡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典。今後,我們將陸續推出「悅•讀」經典書會、「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承等方面搭建平臺,為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質文化資源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