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的君子,能夠謹守真心、不忘初心、堅定信心,子曰:知者利仁

2020-12-22 教育思享

但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肯定都對蜀漢大將關羽記憶猶深。他雖然出身不高,且一出現的時刻,便是個已經身負命案的逃犯,但卻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與劉備、張飛結拜為弟兄,留下了「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

然而,除了關羽的名聲和其高強的武力外,他還有一個最令人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忠肝義膽,為人極其仗義。特別是在一次戰役之後,關羽與劉備走散,他為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不得不暫時投靠當時的敵人曹操。曹操原本便極為看重關羽,看到他主動投靠到自己這一方,便一心想要拉攏他,金錢、美色、高官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然而,在面對這些誘惑的時候,關羽卻是不為所動,完全不接受曹操給自己的東西。並且在聽到劉備的消息之後,他義無反顧地帶著兩個嫂夫人出發與劉備會合,一路之上,過五關、斬六將,歷盡千辛萬苦才終於重新與劉備匯合。

關羽這樣的表現,其實從根本原因上來講,就是因為他是個極為重情重義之人。對於這樣的人,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人們極為推崇和讚美的人。

《論語·裡仁篇》中記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所謂「不仁者」,指的是那些沒有品德的人,又或者是心中沒有「仁心」的人。

「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這句話說明了兩種情況,而這兩種情況,對於「不仁者」來說,都是不能長久的狀態。孔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論斷,是因為他覺得,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沒有仁德,那麼不論是處於貧窮之中也好,還是處於安樂之中也罷,都會在一定的時間段以後,做出不符合仁德要求的行為來。

比如:貧困的時候,他的私心和私慾就會不受控制,可能會找機會去強佔別人的東西或者成果,以此來滿足自身的需要;身處安樂之中,他可能會因為無所事事,而滋生一些壞習慣出來,並利用自己的富貴資源,做出不仁之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兩句話,是從普通大眾與智者兩個層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這裡的普通大眾,但是「仁者」,也就是那些有「仁德」思想,但在智慧上卻沒有太突出特點的人。這一類人,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的樣子,他們心中有一把自己的標尺,知道什麼事情能做,而什麼事情不能做,並且會嚴格遵守自己的標尺。但是,這一類人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只會安於「仁」的現狀,不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

這裡的智者,就是指那些心中有「仁」,但同時思維很活躍、很聰明的那一類人。他們不但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時還會根據自己心中的想法,舉一反三,在「仁」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出更好的成績。

結合「裡仁為美」的觀點,可以看出,孔子對於仁是極其重視的,也是他的主要思想之一。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仁」的品德,才能謹守自己的真心,不忘自己的初心,堅定自己的信心,同時拒物慾之誘惑、防私心之滲透、抵私利之腐蝕。

從而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能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旗幟鮮明的主見,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又或是達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相關焦點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仁:常解為「仁德之人」,亦可解為「仁德之地」,我覺得可以兼之,故譯為「仁的環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堅守初心 堅定信心 信守恆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既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信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恆心。忠誠是堅守初心的起點。「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是每一個黨員幹部都需要正確回答的問題。忠誠,是胸懷一顆憂黨憂民的拳拳之心,是懷揣一顆為黨為民的赤子之心。忠誠是一種美德,是不忘初心的選擇。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Sima Niu asked about the superior man.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顏淵第十二的第四章,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 《論語》17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仁者能夠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釋義: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仁者能夠安貧樂道,能夠富貴不淫,無論貧賤或富貴,都能夠泰然處之,安之若素。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仁者安居仁道,智者推行仁道。」
  •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的建議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君子」,此處指有仁德者。「禮」,是一切合義的行為規範的統稱,包括法律和道德規範。「立」,指立身處世。「知言」,此處指了解話中的真意,包括識別其真偽、是非、善惡等。「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仁者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期處在儉約狀態,不可以長期處在安樂狀態,仁者因為求仁而安定,智者因為有仁而利用。】前文寫要住在仁人窩裡,我認為不太好實現,這段講的是自己求仁,我認為完全可以實現。「約」不是約束,是節約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貧窮,「樂」即是快樂,和窮對應起來就是富。「利」是利用、利益的意思,並不是說利用仁去達到某種外在目的,而是看到身邊有仁者,利用機會去請教學習;看待事物,多利用仁的方面。
  • 儒家的寬厚待人如此重要,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自知!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翻譯過來就是——子貢說,管仲算不得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但不殉節,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顏淵感慨地嘆息說:「老師的學問和仁德,仰望它越發覺得高深莫測,鑽研它越發覺得堅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覺得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步地引導我們,用文化知識來讓我博學,用禮儀精神來約束我,想停止不學都不可能。我已經竭盡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儘管想像老師那樣去做,可是又不知道從哪兒入手。」
  •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現在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一個矛盾,就是總是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總是以自己的主觀情緒和意願去評價對方。其實這個是非常荒唐的,當你不了解一個人,你不知道他做這個決定的初衷和道理是什麼,就輕易的去評價對錯,這難道不是你主觀意識影響的一個問題嗎。而且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似乎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在儒學之中就說,只有一個具有仁德的人,才有資格去評價別人。這樣的人愛憎分明,而且處事公道,不摻雜太多的私人情緒。
  •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門為己之學涵攝「知」與「行」,如「子路有聞」,「聞」是從老師那裡得到的教誨,屬於「知」。陽明先生曰:「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唯有「知」落實到「行」上,博學於文而約之以禮,為己之學的兩個環節才得以完成。「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有」通「又」,「唯恐有聞」,其實是子路對於前一「聞」躬行不殆,此種心態正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一個「恐」字語義豐滿,把子路篤實踐行的精神表達出來了。
  • 「德不孤,必有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4.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了。4.5【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
  •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學則不固:前提是「不重則不威」,要有良好的品行是學的根本。▲無:不要。【譯文一】孔子說:「君子要有敦厚莊重的品行,否則就不會讓人尊敬、信服。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學習也會誤入歧途,不會走正道,會成為假仁假義的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