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上面是我對人類意識進化做的總結性論斷,在現代,由於技術的迅猛發展,經驗性意識工具往往走到了人類觀念的前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觀念和工具倒掛的現象」。相對論其實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我之前在很多文章中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其他還有量子力學等等。
我想既然我都可以想到存在這種現象,那麼有可能在未來,由於超級人工智慧真的達到了意識工具化的機器實現,科學家們會率先領悟到,其實不僅僅是傳統宗教觀念,甚至連科學觀念也並沒有實際意義,像愛因斯坦那樣質疑「對月亮如果不再看的話會不會還存在?」這種觀念將不再感興趣了,觀念變得沒有意義。因為超級人工智慧會以極快的速度得出意識工具化結果,人們變得越來越真實,思維中觀念的東西就不再重要了。
人類的進化,本身就是將一個個觀念逐步打碎的進程,從多神崇拜被一神崇拜取代,到宗教被科學取代。在這些觀念取代的節點上,就是偉大思想家誕生的時刻。不說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取代了商周上千年的以祭祀為主導的多神崇拜主流思想,就說哥白尼日心說取代了地心說、達爾文進化論取代宗教造人說,都是一個個對舊有觀念的顛覆。而後來的愛因斯坦更是顛覆了傳統時空觀,創立了相對論。不過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愛因斯坦、牛頓的偉大,其實並不是他們顛覆了傳統觀念並建造新的觀念,而是他們打造了完美的對感應信息(已知的經驗認知)進行處理的的意識工具。
愛因斯坦晚年更是痴迷這種工具的打造。愛因斯坦自完善了廣義相對論以後,開始了更加雄心勃勃的大統一徵途,但很奇怪的是,愛因斯坦對物理和數學的運用從觀念上也開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或許是廣義相對論從數學角度的成功激發了他,他似乎不再像原來建立兩個相對論時那樣深究物理概念,提出革命思想,而是轉而企圖以幾何出發來將廣義相對論拓展到電磁場。可是很遺憾,這種從數學走向物理的想法沒有使他成功。愛因斯坦最後30餘年的科學努力,似乎一無所獲,沒有得到什麼對現代物理研究來說值得一提的結果。
或許愛因斯坦是最後一個顛覆人類觀念的科學家。因為未來,人們對觀念已經知道,觀念並不具有真實意義。哲學家是一個過去式。未來的人工智慧不需要像哲學家,他完全去掉了科學家身上的哲學家特質(即觀念的思想),成為了對感應信息進行處理的超級工具大師(這個特質其實就是愛因斯坦晚年一直追求的科學特質,也是今天很多科學家所追求的科學的特質)。今天的科學,越來越向超級意識工具邁進了,假如說幾十年前還有人可以自學黎曼幾何、看懂廣義相對論,幾年前也有人研究超弦理論,現在科學家們又在研究更複雜的數學理論應用於多體量子系統中,能懂的估計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趨勢。建立在概念之上的通過邏輯形成的意識工具越來越複雜,將來只能通過超級人工智慧實現工具的建立。這種計算機處理不同於今天的證明方程,而是可以在已有概念基礎上重新建立概念之間關係的工具。更有超級人工智慧可以將科學設備、觀測儀器的感應信息進行快速分析並獲取可靠的數學工具與之對應,即這種雲端猶如抓取所有智慧的神,快速建立出新的工具化的結果,等待新的感應信息對結果的驗證。
這樣在未來,觀念將沒有任何意義,包括今天引以為榮的「顛覆」科學觀念,或者思考哲學觀念。因為一切只要工具就可以了。觀念與工具的倒掛越來越嚴重,嚴重到人們越來越無法解釋的地步,解釋的方法越來越不可理喻。就像今天我們看「平行宇宙」那樣的解釋還不算離譜,但如果將它理解為就是一種工具化就輕鬆多了。
當然,也不能否認觀念的力量,觀念具有加固群體性行為有序化的屬性,我在之前文章也闡述過,觀念認知,是屬於第二、第三類意識,在數學上可以描述為具有信息熵減屬性的信息。我還有一篇文章說到過量子也就有信息熵減的屬性。量子和人的觀念的確是有某種同屬性的特徵。
偉大思想家都是觀念的顛覆者,未來將不再有觀念顛覆這一概念,那麼未來還有思想家嗎?我們記住了孔子、記住了哥白尼、記住了達爾文,而愛因斯坦則可能會成為最後一位觀念的顛覆者,可以說愛因斯坦是最後一位思想家。未來的思想家會是思想家嗎?可能已經不再是思想家。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企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