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五四運動的偏激觀點,造成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以及今天不少國人的文化的不自信,這中間,首當其衝的,就是對孔老二的批判。下面藉助於與西方的康德的批判哲學的簡單比較,看看「孔老二」(孔子)的地位。
相同的出發點
自由意志
康德哲學被稱之為哥白尼的革命,其目的與孔子一樣,是要探求人類生活的意義。這在邏輯上,就註定了康德哲學反科學的本質。
為什麼?因為科學是規律性的,是可知的。如果人生是按照科學規律生活的,那麼就沒有自由可言。如果人沒有自由選擇,都是既定好的,也就無所謂人生的意義問題。
而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正如孔子的學生所說:」君子遠庖廚「,有德之人,不能夠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
這樣以來,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必然是:人是自由的。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五四哪些所謂的思想家高舉「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的大旗,可曾想過這兩者是矛與盾的關係?
強調道德實踐,孔夫子把道德實踐放在首位
《論語·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康德評價說,理論理性相對於實踐理性(即道德實踐)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看出,康德也是更強調道德實踐的,而不是理論。
自律
一個人追求自由,必然要人人都自由,否則就只能當皇上才有可能。這就要求符合一定的規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孔子講克己復禮,康德講絕對道德律,都是強調規矩。
限制手段
保障人的自由和道德自律,其目的是出於追求人生的意義。那麼為了一個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不擇手段?康德的答案是否定的。
康德的一句名言,就是「不能夠拿人作為工具」。用孔子的話說「君子不器」。這裡的「器」是祭奠之物,是神壇之物;強調即使是為了一個神聖的目的也不可以。
限制手段是保障規矩,包括了現在時髦的「程序公正」,是自律的邏輯必然。
不同之處
由於時代不同,道德倫理的內容自然有所不同,比如古希臘的公平在今天恰恰是不公平,這個無需多講。這裡只大概講一下孔子和康德原則上的區別。
康德道德是建立在純粹理性的基礎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照邏輯方法建立的嚴格的道德體系,彌補了千年以來西方以神學信仰為基礎的道德理性的不足,這一點是非常偉大的貢獻,也是康德哲學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康德的道德,只講出發點,不講利益,要求非常高,難以達到。用孔子的話說,這就是君子自求,自省有沒有做到「溫良恭儉讓」;至於利益得與不得,「富貴在天」。在「不得」與「溫良恭儉讓」之間必須做一選擇的時候,孔子主張從後者。不想做君子的人,不必如此,這裡的理論理性能得到的利益是很明顯的。但傻人有傻福,君子也不是倒黴蛋,孔子和康德顯然不認為作君子是個壞選項。顯然,這就有個「信」的隱含前提。從孔子和康德可以得到:利益不在實踐理性的考慮之中,但因此實踐理性也不反利益;理論理性能得到利益,但多半會不道德。
而孔夫子的中庸道德則相對比較容易做到。首先孔子在重視理性(禮)的同時,兼顧感性(孝慈),符合人類的感性需要。其次,孔子在講仁的同時,也肯定人性的基本需要。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還有一點,也可能是康德與孔子區別最大的一點,就是康德的絕對道德律,非常重視形式,如不可說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夠違背。而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孔子之學,重視變通,如後來孟子就說,「嫂溺,援之於手。」
由於康德在西方哲學的崇高地位,以及與孔子思想的相近,有些人把康德稱做西方的孔夫子;而由於康德哲學與孔子思想的相異,也有些人認為康德沒有達到孔子的程度。這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