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康德的在「道德」上的異同

2020-12-25 獨視角

由於五四運動的偏激觀點,造成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以及今天不少國人的文化的不自信,這中間,首當其衝的,就是對孔老二的批判。下面藉助於與西方的康德的批判哲學的簡單比較,看看「孔老二」(孔子)的地位。

相同的出發點

自由意志

康德哲學被稱之為哥白尼的革命,其目的與孔子一樣,是要探求人類生活的意義。這在邏輯上,就註定了康德哲學反科學的本質。

為什麼?因為科學是規律性的,是可知的。如果人生是按照科學規律生活的,那麼就沒有自由可言。如果人沒有自由選擇,都是既定好的,也就無所謂人生的意義問題。

而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正如孔子的學生所說:」君子遠庖廚「,有德之人,不能夠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

這樣以來,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必然是:人是自由的。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五四哪些所謂的思想家高舉「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的大旗,可曾想過這兩者是矛與盾的關係?

強調道德實踐,孔夫子把道德實踐放在首位

《論語·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康德評價說,理論理性相對於實踐理性(即道德實踐)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看出,康德也是更強調道德實踐的,而不是理論。

自律

一個人追求自由,必然要人人都自由,否則就只能當皇上才有可能。這就要求符合一定的規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孔子講克己復禮,康德講絕對道德律,都是強調規矩。

限制手段

保障人的自由和道德自律,其目的是出於追求人生的意義。那麼為了一個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不擇手段?康德的答案是否定的。

康德的一句名言,就是「不能夠拿人作為工具」。用孔子的話說「君子不器」。這裡的「器」是祭奠之物,是神壇之物;強調即使是為了一個神聖的目的也不可以。

限制手段是保障規矩,包括了現在時髦的「程序公正」,是自律的邏輯必然。

不同之處

由於時代不同,道德倫理的內容自然有所不同,比如古希臘的公平在今天恰恰是不公平,這個無需多講。這裡只大概講一下孔子和康德原則上的區別。

康德道德是建立在純粹理性的基礎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照邏輯方法建立的嚴格的道德體系,彌補了千年以來西方以神學信仰為基礎的道德理性的不足,這一點是非常偉大的貢獻,也是康德哲學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康德的道德,只講出發點,不講利益,要求非常高,難以達到。用孔子的話說,這就是君子自求,自省有沒有做到「溫良恭儉讓」;至於利益得與不得,「富貴在天」。在「不得」與「溫良恭儉讓」之間必須做一選擇的時候,孔子主張從後者。不想做君子的人,不必如此,這裡的理論理性能得到的利益是很明顯的。但傻人有傻福,君子也不是倒黴蛋,孔子和康德顯然不認為作君子是個壞選項。顯然,這就有個「信」的隱含前提。從孔子和康德可以得到:利益不在實踐理性的考慮之中,但因此實踐理性也不反利益;理論理性能得到利益,但多半會不道德。

而孔夫子的中庸道德則相對比較容易做到。首先孔子在重視理性(禮)的同時,兼顧感性(孝慈),符合人類的感性需要。其次,孔子在講仁的同時,也肯定人性的基本需要。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還有一點,也可能是康德與孔子區別最大的一點,就是康德的絕對道德律,非常重視形式,如不可說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夠違背。而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孔子之學,重視變通,如後來孟子就說,「嫂溺,援之於手。」

由於康德在西方哲學的崇高地位,以及與孔子思想的相近,有些人把康德稱做西方的孔夫子;而由於康德哲學與孔子思想的相異,也有些人認為康德沒有達到孔子的程度。這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

相關焦點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但是這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最後不了了之。在這場討論中 , 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回歸傳統文化 ,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重建現代文化。筆者認為 , 在當代我們應該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觀點和視角 , 了解他們在道德問題上的看法。西方從建立資本主義一直到進入現代工業社會 , 歷經了好幾百年 , 在這樣的過程中 , 他們的道德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 特別是從西方啟蒙運動時期以來這種變化最為顯著。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本書在康德的所有著作中似乎是唯一地在結構上顯露出了這種「全息式」結構方式的,即每一部分都體現了總體上「正、反、合」的三段式結構,這種方式後來在黑格爾那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但其根源還是埋藏在康德以範疇關係為指導而制定的「建築術」中。不過本章的任務並不是概括全書,而只是展示其中的第一個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層次,也就是從普通人最日常的道德意識入手。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康德的道德哲學作為近代道德哲學的主要代表,不僅異於古典道德哲學和中世紀道德哲學,也有別於當時流行的經驗論道德哲學,它開創了獨特的義務論道德哲學。以英國經驗論為代表的道德哲學大多主張,道德源於人類本質中的情感要素。而理性論的代表康德認為,以情感為基礎去尋求道德的正確性最終會使道德的標準落於情感欲求的經驗對象上,而對經驗對象的欲求卻千差萬別。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大多數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有一個道德尺度,會「捫心自問」這樣做對不對,做了壞事會「良心不安」。既然「人不知鬼不覺」,為什麼會「良心不安」?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給出了答案:假定上帝/神(天/道)的存在,是道德上的需要。
  • 康德論道德教育
    在這方面,康德受盧梭的影響極深,據說他惟一的一次打破了平生機械遵守的習慣,沒有在下午3點出門散步,就是因為通宵看盧梭的教育學代表作《愛彌兒》忘了時間。康德生活的18世紀被稱為德國歷史上的「教育學的時代」,普魯士當局在世界上首次發布了強迫義務教育的法令,巴澤道在德紹創辦的泛愛實驗學校以人道主義精神教育孩子,在整個歐洲都影響巨大,並得到康德的極力推崇。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康德就是希望在這片模糊的道德森林中,找到那種能夠給人明確信心的答案。如果按照這個目標,康德所希冀的道德哲學,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以下的特點:它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它是形式的,而無關內容的;它是理性的,而不受感性限制的;它是先驗的,而不受經驗的制約的。
  • 【他山之石】康德論道德教育
    在這方面,康德受盧梭的影響極深,據說他惟一的一次打破了平生機械遵守的習慣,沒有在下午3點出門散步,就是因為通宵看盧梭的教育學代表作《愛彌兒》忘了時間。康德生活的18世紀被稱為德國歷史上的「教育學的時代」,普魯士當局在世界上首次發布了強迫義務教育的法令,巴澤道在德紹創辦的泛愛實驗學校以人道主義精神教育孩子,在整個歐洲都影響巨大,並得到康德的極力推崇。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有用, 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康德認為, 由於道德就是由普遍的道德法則作為直接規定意志的根據, 所以是完全取決於出自自由意志的個人行為, 而不取決於外在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說, 道德是自足的, 不需要宗教。新人和舊人在自然存在上是同一個人, 但在心靈的意念上和對準則的採納即道德上卻是不同的兩個人。因為我們的轉變, 舊的人因為耶穌為之犧牲而贖罪, 從而作為新的人而重生。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正如康德所說,儘管在近代人(指理性主義者)那裡至善似乎過時了,變成附屬的東西了,但是人們仍然試圖將道德研究完全建立在至善之上。康德與理性主義者不同,他試圖確立自由的權威,試圖從自由出發來尋求道德的根據。
  • 徘徊在康德與杜威之間的道德困境
    每個人都認為,在免受各種外來強迫要求的這種自由的意義上,自主是個好東西。沒有人喜歡人的或神的暴君。但自主在特定的康德主義意義上--人通過理性而不是任何能受經驗影響的東西來作出道德決斷--是一件相當不同的事。相對來說,很少有人同意克裡斯汀·考斯佳德(Christine Korsgaard)等康德的信徒。考斯佳德或許是當代康德主義道德哲學家中最傑出的,當然也是最不妥協的一個。
  • 康德的燦爛星空和道德律令
    關鍵詞:哲學;康德;數學;批判;形上學;先天;研究;道德;科學知識;律令 作者簡介:   在康德(1724—1804)的墓碑上刻著其自撰的墓志銘:「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 劉作 | 論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康德看來,人需要教育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人,人具有善的稟賦,這給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人只有通過教育才可以實現他的這些稟賦;通過教育,人培養了技能,成為一個在社會中文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成為一個道德的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意識到他在這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中的責任。當然,康德也面臨如何從強制培養自由的道德教育的難題。筆者認為,他所強調的榜樣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難題。
  • 【哲普】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定言令式
    最近疫情爆發,給大家思想上打打雞血,我們來聊聊康德吧!哦還有,大家好,我是平和神秘學弟大家族中的一份子,請多多指教。我大哥之前好像說想寫康德的批判,那小弟我就先來寫一篇康德的小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在本篇哲普小推文裡,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著名(真的很著名)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哲學理論。
  • 毛華威:康德道德後果的困境與赫爾曼的康德式辯護
    有些學者指責康德道德哲學帶有嚴格義務論的傾向;另一些學者則對「絕對命令」提出詰難,批評者宣稱,「絕對命令」如何作用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說明。但是,在赫爾曼看來,批評者的主張是值得商榷的。她立足於康德道德學說,提出基於道德職責的康德式辯護,旨在闡明:其一,在何種意義上康德的理論能夠有效地回應批評者提出的責難;其二,在何種程度上康德的理論能夠回答康德本人沒有考慮周全的問題。
  • 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看《天國王朝》
    巴裡安可我想反駁他們這種觀點,縱觀整部電影中巴裡安的心路歷程,他們都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儘管人們做了很多關於《天國王朝》中宗教和宗教衝突的討論,可它也包含了倫理學上的有趣探討,尤其是對於伊曼努爾·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有一天,他突然問,在你們的印象中,就外貌而言,康德與孔子的形象是如何的?我們當然認為康德是高大英俊的,而孔子呢,就是一個慈祥的鄰家老頭,身材雖然不是矮小,但絕對稱比不上康先生。錯,錯,錯,沒想到這位同學振振有詞地說,你們都被自己蒙蔽了。然後他有理有據地考證說,康德的身高遠低於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只有1.57米,而孔子的身高卻是超過2 米。
  • 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
    從康德的觀點出發,道德法則「通過對感性慾望的挫敗揭示了純粹實踐理性作為一種高級的能力能夠自主決定我們意志行動的根據,凸顯了我們的實踐自由」[3]。由此可知,運用實踐理性,尊重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則,才能使道德行為的動機由被動轉為主動,獲得實踐上的自由。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對康德《道德形上學》 之「德性論導論」的結構分析
    康德的道德哲學的確具有一個連貫的整體籌劃,這個籌劃最終指向自由領域完整的「因果律」,其形式上實現了與自然領域的接軌,而在內容上又顯示了與自然因果律在指向上的差異。以下是對上述三個作用的分別闡述:康德在§3中對「目的–義務」的論證停留在「目的–義務」保障了定言命令的可能性上,該論證是基於他對定言命令必然存在的判定上的。其核心論證是:「如果不存在這類目的,那麼……定言命令式就會是不可能的;這將取締一切道德論。」(6:385)只有結合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道德法則的事實性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