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看《天國王朝》

2020-12-25 MovieLab

《天國王朝》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奧蘭多·布魯姆、伊娃·格林、愛德華·諾頓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影。該片講述了12世紀耶路撒冷王國陷入危機,青年鐵匠巴裡安保衛耶路撒冷城的故事。

來源|Like Stories of Old

文 |Lsoo

編輯 | Camphor

在《天國王朝》裡,主角巴裡安被要求娶耶路撒冷王的妹妹茜比亞為妻子,以來阻止反派蓋伊發動針對穆斯林王國薩拉丁的戰爭。

如果巴裡安同意這門婚事,蓋伊和他的追隨者們會被處決,這樣戰事或許可以被避免,但巴裡安卻不願他們因自己而死。這讓蓋伊成為國王,間接導致戰事,最終慘敗。

巴裡安

這時保衛耶路撒冷的重任留給了巴裡安,但他最終投降並把這座聖城交付給了薩拉丁,換來了城池裡每個人的安全。

一些觀眾會批評巴裡安當初沒有採取行動去避免戰爭的發生,甚至連這部電影的其他角色都為此感到沮喪。

巴裡安

可我想反駁他們這種觀點,縱觀整部電影中巴裡安的心路歷程,他們都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儘管人們做了很多關於《天國王朝》中宗教和宗教衝突的討論,可它也包含了倫理學上的有趣探討,尤其是對於伊曼努爾·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

伊曼努爾·康德

康德的道德哲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是絕對命令,任何一種行為的原理和三段論相似。

亞里斯多德如此定義三段論的最早形式:存在一個大的和小的前提,從中可以推斷出相應的結論。比如: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一個人,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康德用同樣的結構來解釋一個人行為的結構,包括了準則、情境,還有結論。比如:我不會闖紅燈(準則),交通燈是紅色的(情境),所以我停下(結論)。

亞里斯多德

這三個元素中,康德認為你只能確定其中一個。首先,你不能決定結論,因為它會自動隨著準則和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其次,你也不能決定情境。所以,唯一一個你能決定的元素是準則。

那麼主要的問題就是「我應該遵守哪些準則?」。康德提出了兩個主要的公式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通常被稱為普遍化原則。第二個,現在被稱為「對人的尊重」原則。

《天國王朝》

(注釋部分為亞瑟·F·福爾摩斯教授在韋頓學院的授課演講詞)

一、普遍化原則

指的是你應該總是根據準則來行動,一個準則是一條道德規則,如果一條準則能使你施行自己的意願的話,那麼,這條準則可以被視為普遍化原則。

所以這基本意味著,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準則成為所有人的準則,其實在道德意義上來說是可行的。

二、對人的尊重

我們總是覺得應該有這麼一種普遍性準則:我們應該始終把人當作最終的目的。當作最終的目的,而不是僅僅視為工具和手段。他並沒有說從不把人當作手段,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那麼幹。就好比現在你來利用我來得到一些學分,而我也會利用你們來謀生。他也沒有說這麼做是錯的,他是在說我們利用人的同時,把他人作為有價值的人一樣對待。

亞瑟·F·福爾摩斯教授

這使得康德的道德哲學成為一種道義論哲學。換句話說,道德判決的依據不是某人行為所帶來的後果,而是根據他們遵循的規則。

你看,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把從觀察外部的科學世界的角度,拉回至個人內心世界,這也是哥白尼倡導革命的原則。康德並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但他經常被稱為道德理想主義者。或者這麼說,他是一個能依據道德原則純粹對或錯來描述現實的,一個道德理想主義者。(來自亞瑟·F·福爾摩斯教授)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蝙蝠俠》三部曲裡的蝙蝠俠,他有一個原則:從不殺人,沒有槍枝,沒有殺戮。

《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的戴斯蒙德也是一個例子:對不起,中士,我不能碰槍,我可以穿著制服,舉著國旗執行我的使命,但我不能拿著槍,去殺人。

這種道德原則往往會違背我們本能的欲望,因此通常被稱為規則。絕對命令的一個核心假設就是人類具有自主意志,一種能夠促使人們根據他們的意願來採取行動的基本自由。

絕對命令,需要你能出於自己的善意來行動。

善從內而外,從善由心,一個人如果無法選擇,他也就不是人了。(《發條橙》)

《發條橙》

所以,由自由意識驅使才算是自由行為,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做出行動,而不是被他人的意願所驅使。

盲從於大眾,屈從於社會壓力,遵循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出於自由意志,被自己的傾向所奴役。

《天國王朝》

現在我們回到《天國王朝》裡,看看康德的理論如何影響巴裡安的旅程。

巴裡安的倫理觀主要受到這三個人的影響:國王鮑德溫、醫院騎士和父親戈弗雷。

戈弗雷

我們先從巴裡安的父親戈弗雷來說。戈弗雷冊封巴裡安為騎士並且給予他以下的準則:毫無恐懼,直面敵人;果敢忠義,無愧上帝;耿正直言,寧死不畏;保護弱者,勿怪天理,這就是你的誓言。

這些準則的大部分基本成為巴裡安的準則體系的一部分。這些準則的大部分是合理高尚的,但其中一條是看似極端:耿正直言,寧死不畏(敢於直訴真相,即便會把你引向死亡)

根據康德的哲學理論,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有效的準則。

因為說謊和之前人們應該遵守的準則是相互矛盾的,一個人不會想生活在一個所有人都說謊的世界裡,或者把人當成手段而不是受到尊重的個體,運用謊言欺騙他人。

醫院騎士

第二個給予巴裡安深刻影響的人就是醫院騎士。

聖者俠也,挺身而出,見義勇為,懲強扶弱;神者仁也,存乎於一念之間,一心之間,君子小人之分,在於決定平素從善。(醫院騎士)

像康德一樣,醫院騎士不僅強調道德是內在的。他還指出,人們每天自己所做出的決定都必須考慮是否基於道德準則。

國王鮑德溫

最後,巴裡安遇上了國王鮑德溫。

我們任何人都不知道我們最後的去向,或者誰引導我們去哪裡。軍令或不可違,父命或不可逆,但這個人也能自己做出決定。(鮑德溫)

他緊接著指出康德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元素。

可是記住,即便處於王權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問一己之良知;當你面對上帝,你不可推說迫於無奈,不可推說是權宜之計,推卸不得,切記。(鮑德溫)

從國王鮑德溫提出的見解裡,我們發現了道德絕對主義,這也是康德所有理論作品的基礎。

國王鮑德溫

有時違背你道德標準所作出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別人告訴你要這樣做,或者因為情境迫使你去這樣做。

但這也不符合康德提出的理論,因為它們是由情境所決定的,而不是由這些情境之前的準則所決定的。

《天國王朝》

回到巴裡安之前所做出的選擇,把被康德的道德哲學所塑造的巴裡安心路歷程也考慮進去。

現在巴裡安的道德準則無疑正受到考驗,如果他選擇接受娶茜比亞,那他就違背了自己的準則。

諷刺的是因為其他人都在勸他接受,而他的道德良知告訴自己不能這麼做。如果他違背了準則,他早就娶了茜比亞,處決蓋伊和他的追隨者。

《天國王朝》巴裡安

他本可以利用他們當作實現他政治利益的手段,但那他就跟那些虎視眈眈耶路撒冷,並且願為之大開殺戒的人沒什麼兩樣。

而且這樣的行為背棄上帝之國的本意。與之相反,他堅守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因為他理想中所推崇的天國,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此為良知之國,反之皆虛妄。

參考資料:

● 韋頓學院哲學理論課程錄像,亞瑟·F·福爾摩斯教授主講

相關焦點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這確實是康德理論思考的真實寫照,因為康德哲學的真正的目的除了為科學尋求一種堅固的基礎之外,更重要的在於為人怎樣生活去尋找一條法則,從而使人能夠有尊嚴地活著,而這些東西的基礎就是自由。 但是,康德並沒有隔斷與傳統至善學說的聯繫。因為自由儘管是道德法則的基礎,但最高的、完滿的善,畢竟是人類理性所嚮往的目的。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因此 , 假如中國當代社會生活也要經歷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的話 , 那麼筆者認為 , 我們應該可以從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吸收很多值得借鑑的、 對於國人來說將完全是嶄新的東西。   提及康德道德哲學 , 中國人並不陌生 , 我們對它已經研究一百多年了。但是筆者仍然覺得康德道德哲學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觸及到 , 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有用, 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本文最後對康德的道德哲學進行了簡要的評論。人們通常一談到康德哲學,立刻就想起了康德那晦澀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即要提供一種對普通人有用的哲學。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僅從福柯與利奧塔的這兩個提法,我們就可意識到康德現代性哲學的重要性。今天,在康德逝世200周年的時候,我們從「現代性」這一角度來認識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從康德哲學這一豐富而又深邃的思想資源中汲取有益的東西,當是對這位哲人的一種紀念。 康德的墓志銘上鐫刻的是這樣一句雋永的名言:「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它概括了康德一生關注的兩大對象領域:一是自然,一是道德。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2017年03月17日 09:39 來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楊小剛 字號 內容摘要:
  • 孔子與康德的在「道德」上的異同
    這樣以來,康德道德哲學的出發點必然是:人是自由的。而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五四哪些所謂的思想家高舉「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的大旗,可曾想過這兩者是矛與盾的關係?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康德的燦爛星空和道德律令
    代利剛認為,康德對於科學和哲學關係的研究在不同時期可以區分出三種觀點:哲學為自然科學、數學奠定了基礎。哲學為自然科學、數學奠定基礎,同時從數學和自然科學推演出哲學。1764年發表的《關於自然神學與道德的原則之明晰性研究》中,康德認為只要形上學學習數學、幾何學的方法就能找到自身的確定性,「一旦分析幫助我們達到被清晰地和詳盡地理解了的概念,綜合就可以像在數學中那樣把複合的認識置於簡單的認識之下」。
  • 毛華威:康德道德後果的困境與赫爾曼的康德式辯護
    |   在當代道德哲學的爭論中,如何評價道德後果是一個關鍵問題。無論是義務論者,還是功利主義者抑或是康德式的道德擁護者都參與到對該問題的爭論中。有些學者指責康德道德哲學帶有嚴格義務論的傾向;另一些學者則對「絕對命令」提出詰難,批評者宣稱,「絕對命令」如何作用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說明。但是,在赫爾曼看來,批評者的主張是值得商榷的。她立足於康德道德學說,提出基於道德職責的康德式辯護,旨在闡明:其一,在何種意義上康德的理論能夠有效地回應批評者提出的責難;其二,在何種程度上康德的理論能夠回答康德本人沒有考慮周全的問題。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2016年11月01日 09: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文賢慶 字號 內容摘要:從西方道德哲學發展史看,道德哲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古典道德哲學、中世紀道德哲學和近代道德哲學
  • 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這種對形上學問題的求索,被康德恰切地喻為洶湧大海上的漂泊者對大陸的迫切追逐。然而殘酷的是,追逐永無止境,人類永無寧日,因為大陸是肉眼不可見的。人們所以為的答案,一次次被證明不過是「遠方時而出現的霧峰和很快將要消融的冰山」。康德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理論理性的限度揭示出過往形上學探索的虛妄,並從實踐出發為形上學重新奠基。
  • 徘徊在康德與杜威之間的道德困境
    相反,"如果我們擁有一個基礎穩固的道德理論,我們應該能準備好接受其各種推論,即使它們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在重大問題上的道德觀點。"他繼續說,幸運的是,哲學家有能力提供這種理論,因此有能力糾正社會的各種道德直覺。正如他所說,"哲學家的訓練使他比平常人更能評估論證和發覺謬誤。他研究過各種道德概念的本質和道德論證的邏輯。"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通過對三種先天地為自己立法的高級認識能力的分析,康德在認知、道德和審美三個領域建構起他的批判哲學。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都可以被歸屬於最廣義的理性。理性學說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核心,相關的論述也成為康德研究中的主體部分。
  • 康德論道德教育
    其實按照他的觀點,教育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他把自己的全部哲學問題都歸結為「人是什麼」的問題。而按照當時盛行的看法,人是教育的產物,且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這些都不是單純的經驗問題、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而是哲學問題。在這方面,康德受盧梭的影響極深,據說他惟一的一次打破了平生機械遵守的習慣,沒有在下午3點出門散步,就是因為通宵看盧梭的教育學代表作《愛彌兒》忘了時間。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張慶熊 | 徘徊在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之間: 哈貝馬斯的《再論道德與倫常》述評
    從習慣的用法看,道德和倫常(倫理)並沒有明確的區分,至少沒有某些哲學中所作的那種嚴格區分。哈貝馬斯接下來指出,從哲學史的角度看,把「道德」(Moralität)與「良好的習俗」(guten Sitten)嚴格地區分開來,是自康德起才有的事情。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我們的道德能力和自然能力一方面會產生衝突, 另一方面即使二者同向發力, 也無法實現道德與按比例地獲得幸福之間的一致。所以, 道德哲學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自然哲學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康德認為, 只有純粹理性界限裡的宗教才能為此提供希望, 而這種希望也是我們的理性的內在需要, 否則理性的追求就無法得到安頓。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那麼在純粹的文本之外,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及站在後世的角度,如何去評價呢? 康德的道德哲學 善良的人能獲得幸福麼?一個人所獲得幸福配不上他的德行會怎樣?個人利益與責任之間如何平衡?這些都是在世俗社會裡,人們關於道德的一些樸素觀念。
  • 康德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十年磨一劍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秋零主編、主譯的9卷本《康德著作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開發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有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之一——提出了著名的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的著作《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有「三大批判」之稱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