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2020-12-11 科學網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李秋零主編、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曾說過:「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日前推出的《康德著作全集》,將讓我們看到——

 

□本報記者 楊新美

 

「這套書的出版太不容易了」、「終於盼到《康德著作全集》的中文版了」……這聲音來自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樓會議中心召開的康德與形上學問題學術研討會暨《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出版座談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徐莉,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5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會。這是一次慶功會,這套書翻譯出版的艱辛歷程浮出水面;這次研討會也是哲學界的一次盛會,人們緬懷康德,並對其哲學思想進行了重新思考。

 

十年磨一劍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秋零主編、主譯的9卷本《康德著作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開發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有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之一——提出了著名的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的著作《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有「三大批判」之稱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還收錄了他在1781年後發表的論文,及由康德學生根據其講義或手稿編輯而成的三部著作:《邏輯學》、《自然地理學》和《教育學》。《康德著作全集》中文版在卷次、篇目等方面完全遵照德國科學院版並直接從德文譯出,原文為拉丁文的個別篇目也直接從拉丁文轉譯。

 

9卷本、近300萬字的《康德著作全集》,是李秋零歷經10年之久,傾心傾力完成的。是什麼督促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做這件大工程?「坦率地說,我沒這個膽量,我是被逼出來的。最初是老先生要做這件事,有他撐腰,我才敢接。」李秋零說。

 

李秋零口中的老先生就是已故的外國哲學史學學科的開創者、著名翻譯家苗力田教授。上世紀80年代,李秋零參加了苗力田主持的《亞里斯多德全集》的翻譯工作。1997年,《亞里斯多德全集》翻譯完成後,已是80多歲高齡的苗老又毅然啟動了《康德著作全集》的翻譯工作。該書的策劃編輯李豔輝說,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還曾於1999年專門在京郊懷柔召開會議,請有關專家座談,共商翻譯大計。《康德著作全集》的翻譯工作於2000年正式啟動。

 

「這次我不再做主編了,因為怕將來名字被打上黑框。」苗老曾笑著對李秋零說,也正因此將主編的工作交給了他。但始料未及的是,2000年5月,苗老突然與世長辭,此後翻譯重任就落在李秋零一人的肩上。一心想著完成苗老的夙願,李秋零踏上了翻譯巨著的徵途。此後,他辦公室門口總掛著一張「非約勿擾」的紙條,手機經常處於關機狀態,除了上課和必要的外出,每天幾乎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十五六個小時。

 

紀寶成校長在座談會上向李秋零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表示敬佩和讚賞,並宣布授予李秋零「校長特別獎」。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哲說,康德著作的譯卷,一直是我國學者孜孜以求的事業,如關文運、宗白華等老一輩學者及如今一些學者,都為這一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康德著作全集》的出版不僅為廣大中國讀者走近康德、理解研究康德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為我們理解康德的時代以及德國的思想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經典、權威、完整

 

「《康德著作全集》這個版本很好!在當今康德全集的眾多版本中,經典、權威的版本就屬它了。」在座談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韓水法說。

 

說它經典,是因為其收錄了在各個學界曾產生巨大影響的著作和文章。在《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中,康德最先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否定了關於宇宙起源的神創論,這在天文學界和哲學界均影響甚巨;康德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也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集中收錄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來形上學導論》、《道德形上學的奠基》、《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初始根據》,讓我們對康德哲學發展的重要環節有清晰的認識。

 

說它權威,就要看其「身世」了。原來,李秋零翻譯的這套《康德著作全集》所依據的德文版本,是德國普魯士王家科學院編輯的《康德全集》4個部分之一,其中包括康德生前發表的全部作品,於1968年在柏林重印。王家科學院版的《康德全集》不僅收入著作全集,還載入了康德的書信、手稿和遺稿等,目前仍在編訂出版過程中。由於柏林版的《康德全集》在校勘方面下的功夫大,自1902年起被通稱「科學院版」,成為了學術界通用的標準版。李秋零說,在德國,只要涉及康德全集的問題,學界都使用這個版本。

 

除了經典、權威,這套全集的「全」也並非徒有虛名。如在《康德著作全集》中,能看到《純粹理性批判》的兩個版本都被納入。《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於1781年問世,因被人誤解為「貝克萊主義」而使康德異常苦惱。於是,康德於6年後對第一版作出了修訂,尤其是增加了「對唯心論的駁斥」一節,並大大地壓縮了有關再生的想像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

 

2009年,李秋零曾接待了一個德國代表團,其中就有編輯、出版這套全集的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的學者。當時他們討論了版本的問題,布蘭登堡科學院的學者認為,中國出版《康德著作全集》版本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或許,正是這個正確的選擇,才讓我們今天通過漢語就能更靠近這位不朽的哲學大師。

 

回到過去 追蹤康德

 

在學者們看到李秋零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後,都對其讚不絕口,因為李秋零將原版中的德文、拉丁文直譯成中文,字裡行間保留了康德作品的原汁原味,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

 

儘管只是直譯,但李秋零坦言「如果說翻譯難的話,翻譯康德的著作就更難了」,他在翻譯過程中始終感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康德的著作素以語言晦澀著稱。這不僅源自康德本人哲學思想的艱深,同時也源自康德時代德語與現代德語的差距。

 

李秋零始終認為「翻譯和研究不一樣的是,研究者可以超越康德,翻譯者卻不能超越,而只能盡力爭取變成他。按照他的思路去思維,去熟悉他那個時代的一切」。他翻譯時追求一個境界,回到康德那個時代,去追蹤康德的博學,最終變成康德。

 

可是康德的博學成了李秋零翻譯的一大阻力,有時只為了查明某種理論、某個術語、某個單詞,就要翻閱很多參考書。如在翻譯《自然地理學》時,由於內容涉及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等知識領域。而一生罕有離開哥尼斯貝格的康德,有很多自然地理學知識來自於非專業人士的遊記,甚至來自於道聽途說,因而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生僻的地名、動植物名稱,這些都讓李秋零很是頭痛。

 

雖然困難重重,但李秋零在翻譯過程中非常謹慎,儘可能地保持康德本人的語言風格、句型結構等。李秋零認為,至少在翻譯哲學著作時,有時「雅」這個原則會損害「信」和「達」,必須以「信」、「達」為首,「這能讓我們了解德國人在表達這層意思的時候,他們是怎麼說的」。

 

紀寶成說:「《康德著作全集》雖取直譯,基本上不改變康德的語句,但是卻有意譯的效果。較為準確地表達了康德的深邃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從這個意義上講,在9卷本的康德著作全集譯著,並不比寫9部學術著作更容易。」

 

「實際上對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韓水法說,哲學學術的翻譯,尤其像康德著作的翻譯,對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的構建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個是其他學科的翻譯是所做不到的。

 

不朽的康德

 

康德哲學研究在西方學術界是一門顯學。德國版《康德全集》已出版了20餘卷,還將繼續出版。甚至德國學界打算花幾百萬歐元修改「三大批判」中的幾個字。哲學界有一句話—— 一個哲學系開不出康德的課,不算是合格的哲學系。每年世界上發表的哲學文獻裡,相關研究的論文論著汗牛充棟,目不暇接……

 

究竟康德擁有什麼魅力,讓幾個世紀後的人們依舊迷戀不已?韓水法說,康德思想是活的,他的一些觀念、思想、理論在當下仍舊是人們引證的論據,甚至是人們進一步提出新思想的根據和源泉。不僅在傳統的理論哲學、政治哲學或實踐哲學裡,甚至美學或其他學科都是這樣。

 

「今天,康德的哲學思想仍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李秋零強調說,尤其是康德哲學的精神——批判精神和自律精神,對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於當代中國社會來說,這種精神尤其重要。所謂批判,不僅僅是把一切都置於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批判。康德的偉大之處是提出理性自身也需要批判。理性不是像手電筒一樣只照別人,而是需要返回來照著自己。但是,理性已經被啟蒙運動樹立為絕對的權威。因此,康德不是樹立另外一個權威來批判理性,而是強調理性的自我批判。

 

至於自律,人們常說自由是康德哲學的主旋律,李秋零認為這不完全,因為在歷史上高唱自由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在這一點上它並不完全是康德哲學的真正特色。對康德來說,自由雖然是他哲學的最高範疇,但自由真正起的作用在於它是自律的一個前提。因為理性只有是自由的,它才能夠進行自律。因此,康德所倡導的批判精神和自律精神,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精神。

 

《科學時報》 (2010-5-13 B1 讀書周刊)

相關焦點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 讀蘇菲:康德,頭上閃爍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規範
    而德國哲學家康德,兩者都是。繼續讀《蘇菲的世界》。1924年康德誕生於普魯士東部的歌尼斯堡,他一輩子都住在這個小鎮上。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也許和柏克萊一樣,也覺得有必要鞏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礎。康德綜合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看法,認為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為了維護正義和他人的尊嚴,人有可能拋棄感官的快樂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康德認為的道德來源的證據。人類可以把視野超出感官世界,以及感官世界中的愉悅和痛苦。人的生活就如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感官面對的經驗世界,這也是動物的生存層面,受因果律約束,所以科學等知識、規律才有確定性。
  • 為什麼「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會讓康德感到驚奇和敬畏
    「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康德的名言,在他死後刻在了他的墓碑上。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有如此大 的能量會讓人心生澎湃之情,為什麼康德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喚起的敬畏和驚奇就會日新月異。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到底是什麼?其實這一句經典的話就是對康德一生最好的概括和總結。在最初康德其實是一名物理學家,他曾經研究天體,發表過不少的相關文章,後來才痴迷於哲學,書寫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 康德的燦爛星空和道德律令
    康德的燦爛星空和道德律令 2016年11月29日 13: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田闖 字號 內容摘要:」這句話總結了康德對於科學和哲學的思考,而他思想的最終歸宿是尋求兩者的統一性
  • 哲學家康德:群星蒼穹在我之上,道德法則存我心中
    康德出生在一個有十一個小孩的貧困皮革匠家庭,而康德是這個家庭的第四個孩子。因為康德母親與虔誠派教會的關係良好,結識了當時神學界的重要人物舒爾茲,而此人正是腓特烈學院的校長。憑住這個優勢,康德得以進入腓特烈學派學習。康德一共在這所學院學習了八年,在這裡他接受文法、哲學、數學、邏輯和嚴格的拉丁文教育。
  • 重新認識康德的「頭上星空」
    、有加無已的驚讚和敬畏之情 : 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 。我們常常把這句話的兩部分分別理解為 : 前半句中「 頭上星空」 指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研究的「 自然律」 , 而後半句當然指本書《實踐理性批判》研究的「道德律」 。這種理解表面上看不出問題。
  • 康德論道德教育
    我們只是一些投機分子,哪怕是遵守道德法則,也只是別有用心,用來為自己謀利,只要利益需要,我們也隨時可以拋棄道德法則。這當然是一種十分令人沮喪的無可救藥的狀況,但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所以,問題就在於,這種人性中的道德稟賦應該如何來理解,它的基礎何在。康德承認,為了道德上善的目的而利用人心中本能的趨利避害的傾向,這是無可非議的。
  • 【他山之石】康德論道德教育
    我們只是一些投機分子,哪怕是遵守道德法則,也只是別有用心,用來為自己謀利,只要利益需要,我們也隨時可以拋棄道德法則。這當然是一種十分令人沮喪的無可救藥的狀況,但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所以,問題就在於,這種人性中的道德稟賦應該如何來理解,它的基礎何在。康德承認,為了道德上善的目的而利用人心中本能的趨利避害的傾向,這是無可非議的。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正如康德所說,儘管在近代人(指理性主義者)那裡至善似乎過時了,變成附屬的東西了,但是人們仍然試圖將道德研究完全建立在至善之上。康德與理性主義者不同,他試圖確立自由的權威,試圖從自由出發來尋求道德的根據。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我們之所以需要宗教, 是因為出自純粹理性的道德法則會指向至善, 即德性和幸福的統一, 而這一點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及。我們能做的就是立意做一個道德的人, 並在此前提下希望得到相應的幸福, 這才需要宗教。這種宗教就是道德的宗教, 即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良好生活方式的宗教。康德認為, 道德的宗教是這樣一種宗教。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道德形上學基礎》一書的三個層次結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讀,指出康德立足於普通人的道德意識而抽象出道德形上學原理,即「定言命令」的道德法則,這法則所派生的三種表達形式把道德意識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樹立起道德主體的尊嚴,而由實踐理性批判確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康德的道德哲學作為近代道德哲學的主要代表,不僅異於古典道德哲學和中世紀道德哲學,也有別於當時流行的經驗論道德哲學,它開創了獨特的義務論道德哲學。以英國經驗論為代表的道德哲學大多主張,道德源於人類本質中的情感要素。而理性論的代表康德認為,以情感為基礎去尋求道德的正確性最終會使道德的標準落於情感欲求的經驗對象上,而對經驗對象的欲求卻千差萬別。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正因為它們是通俗的道德 , 所以對於它們背後的「 依據 」 , 很多人並不了解 , 而這個「 依據 」 就是康德所強調的先天根據。康德認為通俗道德哲學缺乏可靠的理性原則作為最後的裁定 , 所以很容易變質 , 如果不為通俗道德找出普遍性的根據 , 這樣一些格言就很可能將道德和不道德混為一談。因此康德就是要尋求這種道德箴言後面的道德律 , 從而提出了道德哲學的第二層次 , 道德形上學。
  • 劉作 | 論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這三種原初的稟賦分別是:第一,人作為有生命的存在者,具有動物性的稟賦,這包括保存自身、延續種族和與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會本能;第二,人具有人性的稟賦,人性是一種通過與他人比較而獲得的自愛,也就是說,在他人的看法中獲取自身的價值;第三,人具有人格性的稟賦,這種稟賦使得他易於接受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把道德法則當作自己意志的充分動機,即做一個道德的人。
  • 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
    根本上說,善良意志不是來自上帝,也不來自自然和世俗的權威,而僅僅來自實踐理性本身,因其自由的本質而具有內在價值,「善良意志之所以為善,就在於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道德出於自由的本質,只有自由才有道德價值」[5]。正是這種無條件的善良意志,在康德的心目中,除了「頭頂的星空」,就是內心的道德律令,最能指導人的心靈。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關於,道德,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兩位大師,而且他們的觀點則是相互對立的,他們就是康德和黑格爾。康德有句名言,他在著名的《實踐理性批判》中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人們通常一談到康德哲學, 立刻就想起了康德那晦澀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3](P207、209)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過是把這些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著的道德法則單純地提取出來加以論證, 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一件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僅從福柯與利奧塔的這兩個提法,我們就可意識到康德現代性哲學的重要性。今天,在康德逝世200周年的時候,我們從「現代性」這一角度來認識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從康德哲學這一豐富而又深邃的思想資源中汲取有益的東西,當是對這位哲人的一種紀念。 康德的墓志銘上鐫刻的是這樣一句雋永的名言:「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它概括了康德一生關注的兩大對象領域:一是自然,一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