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李秋零主編、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曾說過:「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日前推出的《康德著作全集》,將讓我們看到——
□本報記者 楊新美
「這套書的出版太不容易了」、「終於盼到《康德著作全集》的中文版了」……這聲音來自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樓會議中心召開的康德與形上學問題學術研討會暨《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出版座談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徐莉,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5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會。這是一次慶功會,這套書翻譯出版的艱辛歷程浮出水面;這次研討會也是哲學界的一次盛會,人們緬懷康德,並對其哲學思想進行了重新思考。
十年磨一劍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秋零主編、主譯的9卷本《康德著作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開發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有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之一——提出了著名的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的著作《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有「三大批判」之稱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還收錄了他在1781年後發表的論文,及由康德學生根據其講義或手稿編輯而成的三部著作:《邏輯學》、《自然地理學》和《教育學》。《康德著作全集》中文版在卷次、篇目等方面完全遵照德國科學院版並直接從德文譯出,原文為拉丁文的個別篇目也直接從拉丁文轉譯。
9卷本、近300萬字的《康德著作全集》,是李秋零歷經10年之久,傾心傾力完成的。是什麼督促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做這件大工程?「坦率地說,我沒這個膽量,我是被逼出來的。最初是老先生要做這件事,有他撐腰,我才敢接。」李秋零說。
李秋零口中的老先生就是已故的外國哲學史學學科的開創者、著名翻譯家苗力田教授。上世紀80年代,李秋零參加了苗力田主持的《亞里斯多德全集》的翻譯工作。1997年,《亞里斯多德全集》翻譯完成後,已是80多歲高齡的苗老又毅然啟動了《康德著作全集》的翻譯工作。該書的策劃編輯李豔輝說,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還曾於1999年專門在京郊懷柔召開會議,請有關專家座談,共商翻譯大計。《康德著作全集》的翻譯工作於2000年正式啟動。
「這次我不再做主編了,因為怕將來名字被打上黑框。」苗老曾笑著對李秋零說,也正因此將主編的工作交給了他。但始料未及的是,2000年5月,苗老突然與世長辭,此後翻譯重任就落在李秋零一人的肩上。一心想著完成苗老的夙願,李秋零踏上了翻譯巨著的徵途。此後,他辦公室門口總掛著一張「非約勿擾」的紙條,手機經常處於關機狀態,除了上課和必要的外出,每天幾乎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十五六個小時。
紀寶成校長在座談會上向李秋零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表示敬佩和讚賞,並宣布授予李秋零「校長特別獎」。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哲說,康德著作的譯卷,一直是我國學者孜孜以求的事業,如關文運、宗白華等老一輩學者及如今一些學者,都為這一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康德著作全集》的出版不僅為廣大中國讀者走近康德、理解研究康德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為我們理解康德的時代以及德國的思想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經典、權威、完整
「《康德著作全集》這個版本很好!在當今康德全集的眾多版本中,經典、權威的版本就屬它了。」在座談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韓水法說。
說它經典,是因為其收錄了在各個學界曾產生巨大影響的著作和文章。在《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中,康德最先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否定了關於宇宙起源的神創論,這在天文學界和哲學界均影響甚巨;康德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也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集中收錄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來形上學導論》、《道德形上學的奠基》、《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初始根據》,讓我們對康德哲學發展的重要環節有清晰的認識。
說它權威,就要看其「身世」了。原來,李秋零翻譯的這套《康德著作全集》所依據的德文版本,是德國普魯士王家科學院編輯的《康德全集》4個部分之一,其中包括康德生前發表的全部作品,於1968年在柏林重印。王家科學院版的《康德全集》不僅收入著作全集,還載入了康德的書信、手稿和遺稿等,目前仍在編訂出版過程中。由於柏林版的《康德全集》在校勘方面下的功夫大,自1902年起被通稱「科學院版」,成為了學術界通用的標準版。李秋零說,在德國,只要涉及康德全集的問題,學界都使用這個版本。
除了經典、權威,這套全集的「全」也並非徒有虛名。如在《康德著作全集》中,能看到《純粹理性批判》的兩個版本都被納入。《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於1781年問世,因被人誤解為「貝克萊主義」而使康德異常苦惱。於是,康德於6年後對第一版作出了修訂,尤其是增加了「對唯心論的駁斥」一節,並大大地壓縮了有關再生的想像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
2009年,李秋零曾接待了一個德國代表團,其中就有編輯、出版這套全集的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的學者。當時他們討論了版本的問題,布蘭登堡科學院的學者認為,中國出版《康德著作全集》版本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或許,正是這個正確的選擇,才讓我們今天通過漢語就能更靠近這位不朽的哲學大師。
回到過去 追蹤康德
在學者們看到李秋零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後,都對其讚不絕口,因為李秋零將原版中的德文、拉丁文直譯成中文,字裡行間保留了康德作品的原汁原味,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
儘管只是直譯,但李秋零坦言「如果說翻譯難的話,翻譯康德的著作就更難了」,他在翻譯過程中始終感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康德的著作素以語言晦澀著稱。這不僅源自康德本人哲學思想的艱深,同時也源自康德時代德語與現代德語的差距。
李秋零始終認為「翻譯和研究不一樣的是,研究者可以超越康德,翻譯者卻不能超越,而只能盡力爭取變成他。按照他的思路去思維,去熟悉他那個時代的一切」。他翻譯時追求一個境界,回到康德那個時代,去追蹤康德的博學,最終變成康德。
可是康德的博學成了李秋零翻譯的一大阻力,有時只為了查明某種理論、某個術語、某個單詞,就要翻閱很多參考書。如在翻譯《自然地理學》時,由於內容涉及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等知識領域。而一生罕有離開哥尼斯貝格的康德,有很多自然地理學知識來自於非專業人士的遊記,甚至來自於道聽途說,因而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生僻的地名、動植物名稱,這些都讓李秋零很是頭痛。
雖然困難重重,但李秋零在翻譯過程中非常謹慎,儘可能地保持康德本人的語言風格、句型結構等。李秋零認為,至少在翻譯哲學著作時,有時「雅」這個原則會損害「信」和「達」,必須以「信」、「達」為首,「這能讓我們了解德國人在表達這層意思的時候,他們是怎麼說的」。
紀寶成說:「《康德著作全集》雖取直譯,基本上不改變康德的語句,但是卻有意譯的效果。較為準確地表達了康德的深邃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從這個意義上講,在9卷本的康德著作全集譯著,並不比寫9部學術著作更容易。」
「實際上對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韓水法說,哲學學術的翻譯,尤其像康德著作的翻譯,對現代中國的學術語言的構建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個是其他學科的翻譯是所做不到的。
不朽的康德
康德哲學研究在西方學術界是一門顯學。德國版《康德全集》已出版了20餘卷,還將繼續出版。甚至德國學界打算花幾百萬歐元修改「三大批判」中的幾個字。哲學界有一句話—— 一個哲學系開不出康德的課,不算是合格的哲學系。每年世界上發表的哲學文獻裡,相關研究的論文論著汗牛充棟,目不暇接……
究竟康德擁有什麼魅力,讓幾個世紀後的人們依舊迷戀不已?韓水法說,康德思想是活的,他的一些觀念、思想、理論在當下仍舊是人們引證的論據,甚至是人們進一步提出新思想的根據和源泉。不僅在傳統的理論哲學、政治哲學或實踐哲學裡,甚至美學或其他學科都是這樣。
「今天,康德的哲學思想仍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李秋零強調說,尤其是康德哲學的精神——批判精神和自律精神,對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於當代中國社會來說,這種精神尤其重要。所謂批判,不僅僅是把一切都置於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批判。康德的偉大之處是提出理性自身也需要批判。理性不是像手電筒一樣只照別人,而是需要返回來照著自己。但是,理性已經被啟蒙運動樹立為絕對的權威。因此,康德不是樹立另外一個權威來批判理性,而是強調理性的自我批判。
至於自律,人們常說自由是康德哲學的主旋律,李秋零認為這不完全,因為在歷史上高唱自由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在這一點上它並不完全是康德哲學的真正特色。對康德來說,自由雖然是他哲學的最高範疇,但自由真正起的作用在於它是自律的一個前提。因為理性只有是自由的,它才能夠進行自律。因此,康德所倡導的批判精神和自律精神,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精神。
《科學時報》 (2010-5-13 B1 讀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