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2020-12-17 SZNEWS

■ 海 舟

提要:

啟蒙運動時期,關注人、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是當時哲學的重大課題。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人是目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而非手段」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它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把對方當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來對待,這樣才能成為人們追求平等的本體論根據。

1

他的一生也就是「一個腦袋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衝破思想牢籠的時代,那時的大學生瘋狂地追捧尼採,追捧叔本華,追捧海德格爾、薩特,「每一個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他人即地獄」「重新評估一切價值」,是那樣的與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相契合。但對於康德,很少人真正地堅持讀下去,因為康德實在是太難懂了。康德像神一樣存在,永遠樹在你的心中,等你有了一定的學術功底,要想弄懂它的念頭又會冒出來,當然,大多數人只會在心裡保留康德神一樣的位置,除了敬畏,再也難以親近他。記住的只有他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敬畏康德的種子就這樣埋在那一代學子的心中。

難怪,康德曾將《純粹理性批判》的手稿寄給形上學大師馬庫斯·赫茨,赫茨只看了一半就把書稿還給了康德,他說:「要是我看完了它,我就該發瘋了。」

在國內,康德的書連王國維都一時看不懂,他是後來從叔本華開始進入,慢慢地品讀康德的,並用他們的理論來分析紅樓夢,開創一種新的學術研究範式。

康德的書那麼難懂,不要說是原文,就是翻譯過來的中文,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話都念得通,但是組成上下文的意思,你卻像看天書一樣,那真的是另外一個神奇的世界。難怪有人埋怨康德,說,「看你的書,十個指頭都少了。為什麼?你文章中的句子超級繞,其中的從句用十個指頭都數來不過來。」所以,大學時代,當一個同學在啃《純粹理性批判》而樂此不疲時,我們都對他敬佩有加。有一天,他突然問,在你們的印象中,就外貌而言,康德與孔子的形象是如何的?我們當然認為康德是高大英俊的,而孔子呢,就是一個慈祥的鄰家老頭,身材雖然不是矮小,但絕對稱比不上康先生。錯,錯,錯,沒想到這位同學振振有詞地說,你們都被自己蒙蔽了。然後他有理有據地考證說,康德的身高遠低於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只有1.57米,而孔子的身高卻是超過2 米。

的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現在的標準,超過2米,即使是當代,孔子也是個巨人。而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書中的記載並不是那種高大威猛的洋人,他身材矮小,有些虛弱,塌胸駝背。但是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康德在我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這自然是因為他在知識學問中所塑造出了魁梧形象。

大部分天才般的偉大哲學家其生平都很簡單,就是出生,思考,寫作,死亡。康德的一生,也是如此,極其簡單,乏味到你找不出他任何生活的浪花,他一生沒有結婚,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遭遇,更談不上什麼緋聞。海涅說:「他沒什麼生活故事。因為他既無生活,也無故事。」另一位著名粉絲尼採倒是肯定康德有故事,可他的一生也就是「一個腦袋的故事」。

2

康德去世後「哲學家之路」成為專有名詞

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活那樣枯燥,活得那樣純粹,像鐘錶一樣規律守時,還有人說「康德的一生就像一個最規則的動詞。」而且是一個從不與其他詞搭配的動詞。

他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出生的東普魯士小鎮柯尼西斯堡(現變成俄羅斯領土,改名加裡寧格勒),可充盈他思想的卻是無窮無際的洪荒宇宙和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他的大部分活動範圍就是圍繞自己的房子散步。

詩人海因裡希·海涅是這樣描述康德的日常生活的:我不認為與城鎮居民伊曼努爾·康德相比,大教堂時鐘在完成自己每日工作方面會採取一種更冷靜,更有規律的方式。起床、喝咖啡、寫書、講座、吃飯、散步,每一件事都有它固定的時間。

鄰居們都知道,每當他們看到康德穿著灰大衣,拿著手杖走出家門,走向那條長滿樹的石灰小徑時,一定是下午4∶30。無論春夏秋冬,康德總是在這條小路上散步。每當碰到壞天氣或低沉的雲層預示著要下雨時,人們總能看到康德的僕人老蘭佩,腋下夾著一把巨大的雨傘,一臉焦慮地跟在主人後面。

康德去世後,該路被命名為「哲學家之路」。從此「哲學家之路」成為專有名詞,並在其他地方衍生,最著名的當屬德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路了,那是因為當年黑格爾最喜歡在這條小路上散步思考,此後在這條小路上流連忘返的哲學家、詩人還有費爾巴哈、馬克斯·韋伯、雅斯貝爾斯、伽達默爾、歌德、席勒、荷爾德林,如今這裡也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門景點。

康德所有的偉大歷險都發生在他的頭腦中。康德認為散步使人感官徹底開放,神遊四方,精彩程度堪比縱橫世界的旅行。他散步時拒絕與人交談,認為一開口就會打亂自己散步的節奏。

據說,康德一生中只錯過了一回這樣的散步,那是因為他正沉迷於閱讀盧梭的《愛彌兒》而忘記了時間。

就這樣一生像鐘錶一樣地生活,一天的高潮就是與朋友共進午餐,一周的新鮮事就是周一周五郵車送來的書報信件。

3

他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可就是在這樣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關乎宇宙與人類的哲學重大命題都在他的腦海中驚濤拍岸,翻江倒海。

100多年前,我們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後來有嚴復翻譯的亞當·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論》、約翰·穆勒的《群已權界論》《穆勒名學》、孟德斯鳩的《法意》等,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來,在思想界影響巨大。

後來又有人將古代的希臘哲學和近代的德國哲學這些地道的思辨哲學介紹到中國來,其中最重要的兩本書是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康德說他的這本書是12年來思考和反思的成果。至於為什麼一般人難以看懂,康德承認,他是故意不使用解釋性的例子的,他認為,那些例子只是讓一部本就卷帙浩繁的書更厚罷了。另外,為了表達一些新的概念,他感到他必須賦予一些拉丁語詞彙以新的意義,或者創造一些德語新詞;他還經常用普通的詞彙去表達他自己的特殊意思或是用同樣的詞彙去表達不同的事物。儘管存在著種種問題,這位小個子哲學家艱深宏大的作品卻永遠與西方思想緊密相連。而他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摧毀性批評,使他被後來者所景仰。

康德哲學博大精深,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他的三大批判,改變了西方哲學。除了上面涉及認識論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還有探討宗教和倫理學《實用理性批判》(1788),以及研究藝術和美學理論《判斷力批判》(1790)。而由鄧曉芒翻譯的三大批判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中文版本。

作為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康德調和了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4

人必須是被尊重的對象不是達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三大批判講的是什麼呢?康德哲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三大批判就是把人類思想的可靠性所在揭示出來,從而以此為基礎避免人類的思考陷入虛妄不實之境,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關於人類知識的哲學。

這裡「批判」的含義不是完全否定,而是審視和考察的意味。康德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即屬於理論哲學,分析人類理性的適用範圍,人如何認識世界,討論的是我們認知的立足點,回答了「我能知道什麼的」的問題。《實踐理性批判》則是在探討「自在之物」,屬於實踐哲學,是考察人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以純粹的實踐理性作為標準去衡量各種行為,回答「我可以希望什麼」。而《判斷力批判》則是現象界和自在之物的中介,從人的審美和情感維度進行探討,是理論和實踐的中介,回答「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

最為一般人熟悉的是康德關於人是目的的論述。這句話出自《實踐理性批判》,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人是目的」原話是:「人是生活在目的的王國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人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人。人也是自然的立法者。」

啟蒙運動時期,關注人,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是當時哲學的重大課題。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人是目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 「而非手段」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它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把對方當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來對待,這樣才能成為人們追求平等的本體論根據。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是具有理性的,理性決定了人之為人和人的道德價值,因此人是最神聖的。理性以自身為目的,而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構成了自身的目的。自由是人的本質,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為可能。但只有人的意志自律,才能達到自由。

康德提出了三條最基本的道德命令,這些道德命令是絕對命令。在這三條最基本的絕對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第一條絕對命令:「純粹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立法原理。」第二條絕對命令:「你的行動,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做目的,永遠不能只看做手段。」 第三條絕對命令:「每個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這三條絕對命令分別可概括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在任何時候,人絕不允許被隨意擺布,人必須是被尊重的對象,不是達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地球轉,哥白尼卻說,地球是在圍著其他星球轉。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哲學就是這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系文化學者)

相關焦點

  • 青澤先生人為市場立法投資哲學理論的起源
    在拜讀了青澤先生的《澄明之境》一書後,其「人為市場立法」的交易哲學思想的確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從而放棄對交易系統的一再優化,徹底走出了混沌的思維模式。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青澤先生「人為市場立法」這種交易哲學的起源。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自然界存在的兩種運動力量之間呈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例如,在同一個星球上,地面物體推動和地心引力的作用成反比,物體的推動力越大,地心引力對物體的作用越小。在康德的哲學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是卻相互矛盾的現象,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僅從福柯與利奧塔的這兩個提法,我們就可意識到康德現代性哲學的重要性。今天,在康德逝世200周年的時候,我們從「現代性」這一角度來認識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從康德哲學這一豐富而又深邃的思想資源中汲取有益的東西,當是對這位哲人的一種紀念。 康德的墓志銘上鐫刻的是這樣一句雋永的名言:「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它概括了康德一生關注的兩大對象領域:一是自然,一是道德。
  • 康德的燦爛星空和道德律令
    關鍵詞:哲學;康德;數學;批判;形上學;先天;研究;道德;科學知識;律令 作者簡介:   在康德(1724—1804)的墓碑上刻著其自撰的墓志銘:「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道德形上學基礎》一書的三個層次結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讀,指出康德立足於普通人的道德意識而抽象出道德形上學原理,即「定言命令」的道德法則,這法則所派生的三種表達形式把道德意識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樹立起道德主體的尊嚴,而由實踐理性批判確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而人之所以能夠突破生物本能,不受自然界的因果鏈條約束,因為人有自由意志。意志的規定根據,在康德那裡,是理性的實踐應用範疇。康德的自由跟日常理解的「自由自在」「為所欲為」不一樣。這個世界不遵循經驗界的原則,而是遵循理性的立法。理性的立法不能來自經驗,而只能來自理性本身。經驗總是變化的,無法給出普遍性的規則,而且,經驗世界的事物受因果律的約束,人卻是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自由,也是人的尊嚴所在。
  •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對關係
    自由與必然分別存在於理智世界與現象世界解決了人的自由與自然界中的必然之間的衝突,使人的自由不再受制於必然。1.自由與必然分別存在於理智世界與現象世界;2.自由與必然對立的解決使人的自由成為可能。責任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條,而是由自由建立,並由自由的規律來判斷的道德法則,可見,康德的責任倫理觀必須以理性為前提,責任就是對人這種有限的理性存在而言,它也只有通過理性的途徑才能實現。承認自由的存在就必須同時承擔責任,責任是自由存在和自由選擇的必然結果。      責任是人類所特有的概念,動物和自然界是無責任可言的,它們受自然因果規律的制約,一切都是必然的過程,它們不需要為其行為負責任。
  • 康德:人是什麼?
    康德認為,從內在視角來思考人的存在問題不只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是做什麼、想什麼、找什麼樂趣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而言,自然主義是不充分的。在這個問題上,康德的哲學框架不只是包含使得經驗世界的科學為真的經驗實在論,也是堅持科學不只是唯一視角的先驗唯心論,存在一個比理解為經驗上可知的世界更豐富的世界本身。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人看事物的思路),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事物順應人的思路),該會如何?於是,康德認為客體必須按照主體的認識形式來形成知識。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做對比: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
  • 康德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嗎?
    所以,首先康德的學說不是本體論,因而很難由此確認康哲是通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接下來我們針對唯心的定義和康德的哲學開端進行詳細說明。康德提出了以先驗感性、純粹知性為自然立法的觀點。我們首先要清楚的是這種「立法」的前提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原則上的,為什麼要這麼做。 從而可以理解,僅僅因為「人為自然立法」就將康德的觀點理解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唯心主義是片面的說法。 根本上來講,我們必然需要這種立法以滿足理性以及獲取知識的需要。這是求得真理的幾乎唯一途徑。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總結康德有關道德哲學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康德認為,道德原則必須是通過先天綜合而得來的知識,在方法上我們稱之為尋找道德原則的先驗方法。  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是康德道德哲學的特徵。按照康德的說法,理性是生命存在者的自然稟賦,其「真正使命必定是產生一個並非在其他意圖中作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認為每一個理性存在者都是具有內在價值的享有尊嚴的人格。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哲學是一本哲學史,這是一本記載著人類智慧進程的愛智慧的歷史,我們稱讚康德,誇讚其偉大,但是康德的成就顯然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分析「,」繼承—推演「出自己的關於」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偉大著作。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的一點是康德的學說首先不是本體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康德的哲學是認識論意義上的。接下來我們針對唯心的定義和康德的哲學開端進行詳細說明。正文:康德的確提出了以先驗感性,純粹知性為自然立法。
  • 康德所說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康德道德形上學基礎[1]第1章第8節最後一個自然段,其全文是:Thus I need no far-reaching ingenuity to find out what I have to do in order
  • 康德論道德教育
    在這方面,康德受盧梭的影響極深,據說他惟一的一次打破了平生機械遵守的習慣,沒有在下午3點出門散步,就是因為通宵看盧梭的教育學代表作《愛彌兒》忘了時間。康德生活的18世紀被稱為德國歷史上的「教育學的時代」,普魯士當局在世界上首次發布了強迫義務教育的法令,巴澤道在德紹創辦的泛愛實驗學校以人道主義精神教育孩子,在整個歐洲都影響巨大,並得到康德的極力推崇。
  • 康德從自由意志到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探析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摘 要] 作為康德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意志被認為是道德行為形成的前提,是人約束自身,為自身立法的內在根據。康德正是通過自由意志為自身行為立法,在實踐理性的指導下追求作為至善的善良意志,並以此為基礎建構普遍遵守的道德律,產生符合人自身的道德自律的行為,使真實的自由成為可能。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論及其自律行為的道德生成,扭轉了功利主義利益至上的社會風氣,為人們生活中的自主選擇,規範自身的行為,確立現代道德價值體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
  • 鄧安慶丨再論康德關於倫理與道德的區分及其意義
    在為「主觀準則」立法的「德性論」意義上,康德確立了其「道德性」(Moralität)概念,它與先天立法的「倫理性」相區別,是單一個體在「行動」發生之前為考慮該行動「該不該發生」,「該如何發生」的「先行立法」,它涉及這樣一種行為原則:永遠都要將「普遍的法則」當作自己行動的「主觀的準則」,因而它只是在行動者的個人意志中所確立,而不像先天立法的倫理法則那樣,是被給予的(gegeben)。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西方從建立資本主義一直到進入現代工業社會 , 歷經了好幾百年 , 在這樣的過程中 , 他們的道德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 特別是從西方啟蒙運動時期以來這種變化最為顯著。促成這一重要轉變的思想上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學。 因此 , 假如中國當代社會生活也要經歷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的話 , 那麼筆者認為 , 我們應該可以從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吸收很多值得借鑑的、 對於國人來說將完全是嶄新的東西。
  • 講座回顧 | 李科政:康德倫理學中的實踐理性——運作機制及其界限
    針對範老師的第一個問題,李老師始終堅持「立法」是一個類比概念,即康德運用「人類政治活動」類比「純粹實踐理性為理性存在者規定道德法則」,因此「立法」在此處的使用是完全合理的。而李老師之所以沒有使用「立法」,是出於他對這一概念的慎重對待。2.
  • 獵鷹解期 :讀書分享《澄明之境》推薦序一-人為市場立法,人為自我...
    獵鷹解期 :讀書分享《澄明之境》推薦序一-人為市場立法,人為自我立法來構建自身投資哲學和交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