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舟
提要:
啟蒙運動時期,關注人、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是當時哲學的重大課題。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人是目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而非手段」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它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把對方當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來對待,這樣才能成為人們追求平等的本體論根據。
1
他的一生也就是「一個腦袋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衝破思想牢籠的時代,那時的大學生瘋狂地追捧尼採,追捧叔本華,追捧海德格爾、薩特,「每一個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他人即地獄」「重新評估一切價值」,是那樣的與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相契合。但對於康德,很少人真正地堅持讀下去,因為康德實在是太難懂了。康德像神一樣存在,永遠樹在你的心中,等你有了一定的學術功底,要想弄懂它的念頭又會冒出來,當然,大多數人只會在心裡保留康德神一樣的位置,除了敬畏,再也難以親近他。記住的只有他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敬畏康德的種子就這樣埋在那一代學子的心中。
難怪,康德曾將《純粹理性批判》的手稿寄給形上學大師馬庫斯·赫茨,赫茨只看了一半就把書稿還給了康德,他說:「要是我看完了它,我就該發瘋了。」
在國內,康德的書連王國維都一時看不懂,他是後來從叔本華開始進入,慢慢地品讀康德的,並用他們的理論來分析紅樓夢,開創一種新的學術研究範式。
康德的書那麼難懂,不要說是原文,就是翻譯過來的中文,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話都念得通,但是組成上下文的意思,你卻像看天書一樣,那真的是另外一個神奇的世界。難怪有人埋怨康德,說,「看你的書,十個指頭都少了。為什麼?你文章中的句子超級繞,其中的從句用十個指頭都數來不過來。」所以,大學時代,當一個同學在啃《純粹理性批判》而樂此不疲時,我們都對他敬佩有加。有一天,他突然問,在你們的印象中,就外貌而言,康德與孔子的形象是如何的?我們當然認為康德是高大英俊的,而孔子呢,就是一個慈祥的鄰家老頭,身材雖然不是矮小,但絕對稱比不上康先生。錯,錯,錯,沒想到這位同學振振有詞地說,你們都被自己蒙蔽了。然後他有理有據地考證說,康德的身高遠低於歐洲人的平均身高,只有1.57米,而孔子的身高卻是超過2 米。
的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現在的標準,超過2米,即使是當代,孔子也是個巨人。而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書中的記載並不是那種高大威猛的洋人,他身材矮小,有些虛弱,塌胸駝背。但是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康德在我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這自然是因為他在知識學問中所塑造出了魁梧形象。
大部分天才般的偉大哲學家其生平都很簡單,就是出生,思考,寫作,死亡。康德的一生,也是如此,極其簡單,乏味到你找不出他任何生活的浪花,他一生沒有結婚,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遭遇,更談不上什麼緋聞。海涅說:「他沒什麼生活故事。因為他既無生活,也無故事。」另一位著名粉絲尼採倒是肯定康德有故事,可他的一生也就是「一個腦袋的故事」。
2
康德去世後「哲學家之路」成為專有名詞
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活那樣枯燥,活得那樣純粹,像鐘錶一樣規律守時,還有人說「康德的一生就像一個最規則的動詞。」而且是一個從不與其他詞搭配的動詞。
他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出生的東普魯士小鎮柯尼西斯堡(現變成俄羅斯領土,改名加裡寧格勒),可充盈他思想的卻是無窮無際的洪荒宇宙和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他的大部分活動範圍就是圍繞自己的房子散步。
詩人海因裡希·海涅是這樣描述康德的日常生活的:我不認為與城鎮居民伊曼努爾·康德相比,大教堂時鐘在完成自己每日工作方面會採取一種更冷靜,更有規律的方式。起床、喝咖啡、寫書、講座、吃飯、散步,每一件事都有它固定的時間。
鄰居們都知道,每當他們看到康德穿著灰大衣,拿著手杖走出家門,走向那條長滿樹的石灰小徑時,一定是下午4∶30。無論春夏秋冬,康德總是在這條小路上散步。每當碰到壞天氣或低沉的雲層預示著要下雨時,人們總能看到康德的僕人老蘭佩,腋下夾著一把巨大的雨傘,一臉焦慮地跟在主人後面。
康德去世後,該路被命名為「哲學家之路」。從此「哲學家之路」成為專有名詞,並在其他地方衍生,最著名的當屬德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路了,那是因為當年黑格爾最喜歡在這條小路上散步思考,此後在這條小路上流連忘返的哲學家、詩人還有費爾巴哈、馬克斯·韋伯、雅斯貝爾斯、伽達默爾、歌德、席勒、荷爾德林,如今這裡也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門景點。
康德所有的偉大歷險都發生在他的頭腦中。康德認為散步使人感官徹底開放,神遊四方,精彩程度堪比縱橫世界的旅行。他散步時拒絕與人交談,認為一開口就會打亂自己散步的節奏。
據說,康德一生中只錯過了一回這樣的散步,那是因為他正沉迷於閱讀盧梭的《愛彌兒》而忘記了時間。
就這樣一生像鐘錶一樣地生活,一天的高潮就是與朋友共進午餐,一周的新鮮事就是周一周五郵車送來的書報信件。
3
他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可就是在這樣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關乎宇宙與人類的哲學重大命題都在他的腦海中驚濤拍岸,翻江倒海。
100多年前,我們對西方哲學知之甚少,後來有嚴復翻譯的亞當·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論》、約翰·穆勒的《群已權界論》《穆勒名學》、孟德斯鳩的《法意》等,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來,在思想界影響巨大。
後來又有人將古代的希臘哲學和近代的德國哲學這些地道的思辨哲學介紹到中國來,其中最重要的兩本書是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康德說他的這本書是12年來思考和反思的成果。至於為什麼一般人難以看懂,康德承認,他是故意不使用解釋性的例子的,他認為,那些例子只是讓一部本就卷帙浩繁的書更厚罷了。另外,為了表達一些新的概念,他感到他必須賦予一些拉丁語詞彙以新的意義,或者創造一些德語新詞;他還經常用普通的詞彙去表達他自己的特殊意思或是用同樣的詞彙去表達不同的事物。儘管存在著種種問題,這位小個子哲學家艱深宏大的作品卻永遠與西方思想緊密相連。而他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摧毀性批評,使他被後來者所景仰。
康德哲學博大精深,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他的三大批判,改變了西方哲學。除了上面涉及認識論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還有探討宗教和倫理學《實用理性批判》(1788),以及研究藝術和美學理論《判斷力批判》(1790)。而由鄧曉芒翻譯的三大批判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中文版本。
作為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康德調和了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4
人必須是被尊重的對象不是達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三大批判講的是什麼呢?康德哲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三大批判就是把人類思想的可靠性所在揭示出來,從而以此為基礎避免人類的思考陷入虛妄不實之境,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關於人類知識的哲學。
這裡「批判」的含義不是完全否定,而是審視和考察的意味。康德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即屬於理論哲學,分析人類理性的適用範圍,人如何認識世界,討論的是我們認知的立足點,回答了「我能知道什麼的」的問題。《實踐理性批判》則是在探討「自在之物」,屬於實踐哲學,是考察人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以純粹的實踐理性作為標準去衡量各種行為,回答「我可以希望什麼」。而《判斷力批判》則是現象界和自在之物的中介,從人的審美和情感維度進行探討,是理論和實踐的中介,回答「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
最為一般人熟悉的是康德關於人是目的的論述。這句話出自《實踐理性批判》,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人是目的」原話是:「人是生活在目的的王國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人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人。人也是自然的立法者。」
啟蒙運動時期,關注人,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是當時哲學的重大課題。康德的哲學也不例外,「人是目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 「而非手段」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它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把對方當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來對待,這樣才能成為人們追求平等的本體論根據。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是具有理性的,理性決定了人之為人和人的道德價值,因此人是最神聖的。理性以自身為目的,而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構成了自身的目的。自由是人的本質,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為可能。但只有人的意志自律,才能達到自由。
康德提出了三條最基本的道德命令,這些道德命令是絕對命令。在這三條最基本的絕對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第一條絕對命令:「純粹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立法原理。」第二條絕對命令:「你的行動,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做目的,永遠不能只看做手段。」 第三條絕對命令:「每個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這三條絕對命令分別可概括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在任何時候,人絕不允許被隨意擺布,人必須是被尊重的對象,不是達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地球轉,哥白尼卻說,地球是在圍著其他星球轉。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哲學就是這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系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