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爾·康德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生活於1724-1804年間,享年79歲,橫跨18-19世紀,德國古代哲學的創始人,其學說對近代西方哲學影響深遠,他調和了當時風靡歐洲的以笛卡爾為首的理性主義和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而且反對大衛·休謨的只注重經驗而不顧理性的一邊倒理論,康德被公認為是繼蘇、柏、亞之後的第四大思想家。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人看事物的思路),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事物順應人的思路),該會如何?於是,康德認為客體必須按照主體的認識形式來形成知識。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做對比: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彰顯出對人本身的進一步深層挖掘。它實際上回答的是「人是什麼?」「人能達到何種境界或可以有何種作為」的問題。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並實現全人類的道德心,我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他本人自稱發動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 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培根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誕生於古希臘,經驗主義者堅信五官及感覺帶給他們的信息是正確的,是可以運用的,而且相信那些可以測量和證明的東西。喜歡面對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喜歡自由隨意的生活方式。而對理性或機械的生活持排斥和不相信的態度),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喜歡通過論點、邏輯與具有說服力的證據發現真理,獲得結論、意見或行動,而非依靠表象或經驗,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喜歡討論有關推理或數理分析等相關的話題)。
然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雙方一直處於爭論當中,經驗主義者指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指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指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斯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實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對宗教的認識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及人類共善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康德哲學的核心點——《純粹理性批判》
在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中,最著名的當推《純粹理性批判》,此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人具有將經驗轉化為知識及理性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是先於經驗的,沒有這種先天能力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更無法找到並摸清我們稱之為表象的東西與對象的關係。
在1770年的教授就職論文中,康德說:「感性的表象是按照物的外在(即形狀、顏色或氣味等)來表達其自身,而理性的表象則是按照物的所是(即它是什麼)來表達其自身,如果這個」物「不是通過它們刺激我們的方式被給予我們,那這樣的理性僅僅是基於我們的內部活動(即人的自我性)。我們的研究重點應該是,這些物(無論其外在感性還是內在理性)究竟是通過一個怎樣的過程被給予我們的?(實際上,康德在此提醒我們,讓我們努力去反思,我們作為人,是如何認識世界,認識外物的,這個過程和用的方法、原理是我們要研究的核心所在)
在這個問題提出後,康德進一步指出:純粹知性概念如何能夠與對象相關,當你用一個概念去定義或表達一個物體或行為時,這個過程是如何得以實現的?這需要我們用犀利的眼光和廣博的智慧去發現。人類對待有些問題至今還在原地打轉,其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過程實現」還沒完全弄清楚。
他說:「人類理性在其知識的某一門類中有如下特殊的命運,它為種種問題所煩擾,卻無法擺脫這些問題,因為它們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它提出的,但它也無法回答它們,因為它們超越了人類理性的一切能力。」
「人類理性陷入這種窘境,卻並非它自己之過。它是從其運用在經驗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同時又通過經驗得到證明的那些原理開始的。憑藉這些原理,它(正如它的本性導致的那樣)越升越高,達到更遙遠的條件。但由於它發現,以這種方式它的工作必然因這些問題永遠無休無止而在任何時候都還是未完成的,所以它看到自己不得不求助於一些原理,這些原理超越一切可能的經驗應用,儘管如此卻顯得如此無可懷疑,以至於就連普通的人類理性也對此表示贊同。但這樣一來, 它就跌入了黑暗與矛盾,它雖然從這黑暗和矛盾得知,必定在某個地方有某些隱秘的錯誤作為基礎,但它卻不能揭示這些錯誤,因為它所使用的原理既然超越了一切經驗的界限,就不再承認經驗的試金石,人類的經驗在這失靈了。這些無休無止的爭吵的戰場,就是形上學。而對形上學的爭論從蘇格拉底之前就已開始。」
自然形上學(科學形上學)和道德形上學(倫理學)
對於康德當時所處的形上學狀況,他用奧維德《變形記》裡的一句話對形上學做了一個形象的引述:「不久前我還是萬物之首,因子婿眾多而君臨天下,而今卻被放逐,一無所有。」
一方面康德批判舊有的形上學,認為舊的形上學有根本缺陷,只去認識外部,比如上帝、宇宙等概念或它們的原理,而忽視了觀察者(即人)本身上所具有的形而上性質。另一方面康德希望建立一種新的形上學,即其所謂的自然形上學或科學形上學。這種形上學認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拿這種有限的理性去認識無限的上帝、世界和靈魂,這是一種「違約」(在一種違背認識能力及其認識原則或認識規律的情況下,試圖去認識一些理性根本沒有能力達到的東西)。
康德認為,科學的形上學的對象不是超驗的自在之物(宇宙、精神、上帝)的本質,科學的形上學是一種內在的隸屬於人的形上學,即它的對象是內在於人類經驗自身的理性能力,是人類理性自身的純粹的原理,是人身上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永恆不變的理性規律。而這正是康德所建立起的人類學分支的基礎。
在康德那裡,形上學的研究對象由原來的超驗的自在之物(宇宙、精神、上帝),轉向了人類理性先天所具有的純粹原理和永恆規律,科學形上學的任務就是發現這些先天的純粹原理和永恆規律,所用的方法也變成了康德所稱的「先驗方法」,而這種方法也是批判哲學的方法。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寫道:「您知道,獨立於一切經驗原則為我們做出判斷的理性(純粹理性,不依賴於任何經驗的理性),在生活中往往被我們忽略,純粹理性只先天地存在於我們自身之中,這些理性不可能從經驗那裡得到啟發或獲取,為了讓我們置身於理性或理性引導的地基上,就需要有一種純粹理性的批判、一種純粹理性的訓練、一種純粹理性的法則,這是一門正式而新穎的科學——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