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生活於1724-1804年間,享年79歲,橫跨18-19世紀,德國古代哲學的創始人,其學說對近代西方哲學影響深遠,他調和了當時風靡歐洲的以笛卡爾為首的理性主義和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而且反對大衛·休謨的只注重經驗而不顧理性的一邊倒理論,康德被公認為是繼蘇、柏、亞之後的第四大思想家。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人看事物的思路),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事物順應人的思路),該會如何?於是,康德認為客體必須按照主體的認識形式來形成知識。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做對比: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彰顯出對人本身的進一步深層挖掘。它實際上回答的是「人是什麼?」「人能達到何種境界或可以有何種作為」的問題。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並實現全人類的道德心,我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他本人自稱發動了一場哲學領域內的哥白尼革命。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 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培根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誕生於古希臘,經驗主義者堅信五官及感覺帶給他們的信息是正確的,是可以運用的,而且相信那些可以測量和證明的東西。喜歡面對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喜歡自由隨意的生活方式。而對理性或機械的生活持排斥和不相信的態度),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喜歡通過論點、邏輯與具有說服力的證據發現真理,獲得結論、意見或行動,而非依靠表象或經驗,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喜歡討論有關推理或數理分析等相關的話題)。

然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雙方一直處於爭論當中,經驗主義者指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指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指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斯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實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對宗教的認識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及人類共善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康德哲學的核心點——《純粹理性批判》

在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中,最著名的當推《純粹理性批判》,此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人具有將經驗轉化為知識及理性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是先於經驗的,沒有這種先天能力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更無法找到並摸清我們稱之為表象的東西與對象的關係。

在1770年的教授就職論文中,康德說:「感性的表象是按照物的外在(即形狀、顏色或氣味等)來表達其自身,而理性的表象則是按照物的所是(即它是什麼)來表達其自身,如果這個」物「不是通過它們刺激我們的方式被給予我們,那這樣的理性僅僅是基於我們的內部活動(即人的自我性)。我們的研究重點應該是,這些物(無論其外在感性還是內在理性)究竟是通過一個怎樣的過程被給予我們的?(實際上,康德在此提醒我們,讓我們努力去反思,我們作為人,是如何認識世界,認識外物的,這個過程和用的方法、原理是我們要研究的核心所在)

在這個問題提出後,康德進一步指出:純粹知性概念如何能夠與對象相關,當你用一個概念去定義或表達一個物體或行為時,這個過程是如何得以實現的?這需要我們用犀利的眼光和廣博的智慧去發現。人類對待有些問題至今還在原地打轉,其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過程實現」還沒完全弄清楚。

他說:「人類理性在其知識的某一門類中有如下特殊的命運,它為種種問題所煩擾,卻無法擺脫這些問題,因為它們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它提出的,但它也無法回答它們,因為它們超越了人類理性的一切能力。」

「人類理性陷入這種窘境,卻並非它自己之過。它是從其運用在經驗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同時又通過經驗得到證明的那些原理開始的。憑藉這些原理,它(正如它的本性導致的那樣)越升越高,達到更遙遠的條件。但由於它發現,以這種方式它的工作必然因這些問題永遠無休無止而在任何時候都還是未完成的,所以它看到自己不得不求助於一些原理,這些原理超越一切可能的經驗應用,儘管如此卻顯得如此無可懷疑,以至於就連普通的人類理性也對此表示贊同。但這樣一來, 它就跌入了黑暗與矛盾,它雖然從這黑暗和矛盾得知,必定在某個地方有某些隱秘的錯誤作為基礎,但它卻不能揭示這些錯誤,因為它所使用的原理既然超越了一切經驗的界限,就不再承認經驗的試金石,人類的經驗在這失靈了。這些無休無止的爭吵的戰場,就是形上學。而對形上學的爭論從蘇格拉底之前就已開始。」

自然形上學(科學形上學)和道德形上學(倫理學)

對於康德當時所處的形上學狀況,他用奧維德《變形記》裡的一句話對形上學做了一個形象的引述:「不久前我還是萬物之首,因子婿眾多而君臨天下,而今卻被放逐,一無所有。」

一方面康德批判舊有的形上學,認為舊的形上學有根本缺陷,只去認識外部,比如上帝、宇宙等概念或它們的原理,而忽視了觀察者(即人)本身上所具有的形而上性質。另一方面康德希望建立一種新的形上學,即其所謂的自然形上學或科學形上學。這種形上學認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拿這種有限的理性去認識無限的上帝、世界和靈魂,這是一種「違約」(在一種違背認識能力及其認識原則或認識規律的情況下,試圖去認識一些理性根本沒有能力達到的東西)。

康德認為,科學的形上學的對象不是超驗的自在之物(宇宙、精神、上帝)的本質,科學的形上學是一種內在的隸屬於人的形上學,即它的對象是內在於人類經驗自身的理性能力,是人類理性自身的純粹的原理,是人身上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永恆不變的理性規律。而這正是康德所建立起的人類學分支的基礎。

在康德那裡,形上學的研究對象由原來的超驗的自在之物(宇宙、精神、上帝),轉向了人類理性先天所具有的純粹原理和永恆規律,科學形上學的任務就是發現這些先天的純粹原理和永恆規律,所用的方法也變成了康德所稱的「先驗方法」,而這種方法也是批判哲學的方法。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寫道:「您知道,獨立於一切經驗原則為我們做出判斷的理性(純粹理性,不依賴於任何經驗的理性),在生活中往往被我們忽略,純粹理性只先天地存在於我們自身之中,這些理性不可能從經驗那裡得到啟發或獲取,為了讓我們置身於理性或理性引導的地基上,就需要有一種純粹理性的批判、一種純粹理性的訓練、一種純粹理性的法則,這是一門正式而新穎的科學——人類學。」

相關焦點

  • 《謀殺理性批判》:康德哲學的盲點
    這兩夫婦呢,一個叫做麥可·雅各,一個叫做丹妮艾拉·德·葛雷哥裡奧,那麼這兩夫婦呢,都是學者,一個是哲學教授,一個是十九世紀的攝影史的專家。這兩夫婦一起聯合起來用這樣的一個筆名,開始去寫小說。而這本小說,是從它的書名開始,就很有吸引力了,為什麼?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康德,一個傳聞中散步的時間可以被鄰居拿來對表的哲學家,一個一輩子沒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卻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無法迴避的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這本術語多,長句比術語還多的哲學著作,勸退了很多想要研讀的人。康德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他的靈感來源是什麼,他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又是什麼。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批判時期——從《純粹理性批判》開始就是批判時期,直到《判斷力批判》發表,他完成對先天純粹定理的界限規定。後批判時期——《判斷力批判》發表以後,康德在前面已經完成批判的哲學基礎上,完成自己關於宇宙、世界和人的思想體系。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幫助人們鑑定,什麼知識是真正的知識,什麼知識是假知識,什麼知識根本就不值得叫知識。而我們中國,就正缺少這麼一個康德。所以我們中國大量的文獻中記錄下來的東西,幾乎都是假知識。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序言與導言
    由於康德哲學體系的一致性,在進入《實踐理性批判》之前,最好是要通讀過《純粹理性批判》,因為《實踐理性批判》的體系結構是對照著《純粹理性批判》來的,而且一些核心概念也都是此前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進行闡述的。如果沒有通讀,最好也要了解康德此前的一些核心觀念,否則《實踐理性批判》看下來就會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康德在說什麼。
  • 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對此,謝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寫道:「不管那些打著注釋家和追隨者旗號的人怎樣簡化或誤解他的學說,不管那些苛刻的對手們如何攻擊他,康德的精神不會受到絲毫損害。它將以其完美的無與倫比的形式照亮哲學世界的未來。」那麼,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對康德的哲學,人們已經進行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解釋。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這個先驗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康德說得那麼有理有據,我們就不得不好好地探討了。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所以在這裡筆者談康德道德哲學 , 主要是想從一些新的視角和語境出發 , 將那些中國人通常不能夠完全理解的、 在我們內心沒有引起過震動的問題提出來 ,供大家思考。   當人們一提到康德 , 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行文晦澀難讀、思想抽象難解 , 對於這一點 , 甚至連德國人都覺得頭疼。但事實上 , 康德對他的學說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尋常百姓的意義是非常關注的。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導讀
    有評論家對康德表示反對,認為康德沒有將積極的情感動機(如愛或憐憫)視為行動的道德基礎。此外,康德公式化地道德法則個性施展的空間。儘管如此,康德的著作仍然被視為最重要的道德書籍之一。《實踐理性批判》包含了康德的倫理學(道德哲學),是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這一。康德的道德法則——絕對律令,是哲學中最著名的公式之一。《實踐理性批判》試圖回答人類源始的問題:我能做什麼?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至於「批判」並不是用理性去批判什麼,也不是要批判理性,而是對「純粹理性」的研究,搞清楚他的運作機制,並且分清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比如一個經典的問題:人類能不能通過理性認知上帝。《純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認識的發生方式。
  •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讀康德哲學,緣起於網上的文章,說沒有讀過康德哲學,就沒有入哲學的門。純粹理性批判,前前後後讀了大約3個月吧。一部很難讀的著作,經常是每次讀了10幾頁,就讀不下去了,因為每一句話都要思考,思想從不能溜號。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前言:大家都知道哲學史上兩大流派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現代性問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而康德哲學則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焦點。一些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哲學家,如福柯、哈貝馬斯、利奧塔等,都對康德的現代性哲學提出自己的詮釋。福柯把康德有關啟蒙的論述譽為「現代性態度的綱領」,利奧塔則把「康德」這一名字視為「標誌著現代性的序幕與終曲」。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點擊標題下方哲思學意添加關注,訂閱最新精品閱讀首先,談談批判的含義:所謂「批判」不適對理論知識的批評或駁斥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純批》從人的先天的認識過程開始到」解構-還原「先驗的認識機能,從而在根本上講清楚我們自己與客體世界之間實際上是有界限的。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 康德哲學叫你去認識自己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4年,享年80歲。雖然他一輩子都生活在哥尼斯堡,沒有走出過這個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卻走向了世界。他繼承和批判了前人的學說,也啟迪了其後人類思想的發展。康德之後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叔本華等。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唯理論與經驗論的這種矛盾之上的。早期的康德沉迷於唯理論中,然而,經驗論者休謨的懷疑主義,使得康德不得不重新思考理性的問題。休謨認為,除了我們感官所感知到的東西以外,其他一切都是有待確證的。康德意識到,必須找到一條調和唯理論與經驗論的道路。二、康德哲學帶來了怎樣的變革?
  • 康德哲學系列三:這個世界存在真理嗎?康德是這麼說的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的思想,今天我分享康德哲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先驗。康德哲學也被稱之為「先驗哲學」,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純粹理性批判》,被譽為是哲學界的天生,其中包括兩個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都是以「先驗」開頭的,什麼是先驗?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可以說,至善學說是康德道德學說中除自由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學說,沒有至善學說,實踐理性作為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其目的性就無法完整展示出來。我們從《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可以看到,從一開始康德就已經在為他的至善學說勾畫藍圖。因為他已經考慮到了如果在認識領域裡通過對理性的批判取消了絕對知識的話,那麼人類的希望和理想就要在實踐理性之上被重新安置。
  • 康德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在康德之前歐洲哲學關於知識有唯理論和經驗論兩派。唯理論認為我們的知識是概念的邏輯推導,概念和邏輯能力是人先天具有的。因此知識的盡頭是真理。經驗論認為知識來源於人對外部世界的經驗。但這樣一來知識就成了感覺上的和偶然的。康德在他的那本《純粹理性批判》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便是我們的「知識如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