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4年,享年80歲。雖然他一輩子都生活在哥尼斯堡,沒有走出過這個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卻走向了世界。他繼承和批判了前人的學說,也啟迪了其後人類思想的發展。康德之後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叔本華等。對於他們與康德哲學之間的關係,人們現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黑格爾才是康德真正的繼承者,有人認為黑格爾和叔本華分別從人的理性和意志兩方面批判和發展了康德的哲學思想。不管怎麼樣,他們都認為康德是個非常 偉大的、承前啟後的哲學家。當代分析哲學家雖然極力貶斥黑格爾,但非常尊敬康德,把康德哲學作為-.個主要的研究對象。比如當代著名分析哲學家羅素在其影響頗大的《西方哲學史》中不無嫉妒地說:「 康德一般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家當中最偉大的。我個人不能同意這種評價,但是若不承認他非常重要,也可說是愚蠢無知。」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雖然不認可康德的義務論的學說,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康德是卓越的,其思想體系將長期成為哲學思想史,上的裡程碑之一」。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坦承自己是一位康德主義者,其影響深遠的正義論是對康德道德哲學的繼承和發展。活躍在國際學術界的哈佛大學的科爾斯戈德教授是羅爾斯的學生,她把康德的自律概念解釋為實踐的同一性,構建自己的理論。目前,康德哲學研究在西方是一門顯學,作為康德的故土德國自不必說。在美國,對康德哲學
研究的評分構成哲學系排名的一個獨立參數,
康德哲學為什麼這 麼重要呢?康德的思想有很多的變化,但是他生都在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自然的問題,即人如何能夠認識這個世界,或者說人能夠認識這個世界的根據是什麼。另一個是人的自由的問題,如果按照近代機械論的模式,世界的事物是由微粒構成的,其運動可以用數學來精確地計算和預測,那麼人的一切行為是被他物決定的,沒有自由。人與其他的存在者處於同樣的位置,沒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比如一個人偷盜,從常識來看,這是一 種惡行。如果從機械論的角度來看,他之所以做這些事情,是因 為他受到了不好的教育以及周圍環境對他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外在的因素導致他做了壞事。
在近代機械論的視闕之下,人在宇宙中沒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無疑,這很糟糕。這種狀況引起了我們的思考:人有尊嚴嗎?在大千世界中,人處於何種位置?我們需要拯救自由,使人獲得尊嚴。康德哲學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它告訴我們:人是有尊嚴的存在者,其尊嚴就在於他是自由的。在眾多的存在者中,只有人才具有自由的屬性,即使人總是違背自己的自由,去做不道德的事情,把自已降到低等動物的層次。因此,康德所思考的問題就是:在機械論的世界觀的背景之下,如何拯救人的自由?他-方面承認近代以來人的知識的合理性,給其提供理性的基礎,另外一方面彰顯人的自由和尊嚴。這兩個方面都在批判哲學中得到了解決。界定了知識的範圍,剩下的領域就是自由行動的範圍。
康德所思考的問題仍然是目前所需要反思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所關注的是資源配置效益何以最大化的問題。人們追求的不是內心的寧靜,而是外在的事物,將這些身外之物比如金錢、權力、榮譽等看作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的標準。人們在追求幸福時,反而喪失自我,變得不幸福。康德的哲學讓人認識到,人應該反諸內心,按照自身的理性法則來行動和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