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叫你去認識自己

2021-01-07 陳陳知識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4年,享年80歲。雖然他一輩子都生活在哥尼斯堡,沒有走出過這個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卻走向了世界。他繼承和批判了前人的學說,也啟迪了其後人類思想的發展。康德之後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叔本華等。對於他們與康德哲學之間的關係,人們現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黑格爾才是康德真正的繼承者,有人認為黑格爾和叔本華分別從人的理性和意志兩方面批判和發展了康德的哲學思想。不管怎麼樣,他們都認為康德是個非常 偉大的、承前啟後的哲學家。當代分析哲學家雖然極力貶斥黑格爾,但非常尊敬康德,把康德哲學作為-.個主要的研究對象。比如當代著名分析哲學家羅素在其影響頗大的《西方哲學史》中不無嫉妒地說:「 康德一般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家當中最偉大的。我個人不能同意這種評價,但是若不承認他非常重要,也可說是愚蠢無知。」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雖然不認可康德的義務論的學說,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康德是卓越的,其思想體系將長期成為哲學思想史,上的裡程碑之一」。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坦承自己是一位康德主義者,其影響深遠的正義論是對康德道德哲學的繼承和發展。活躍在國際學術界的哈佛大學的科爾斯戈德教授是羅爾斯的學生,她把康德的自律概念解釋為實踐的同一性,構建自己的理論。目前,康德哲學研究在西方是一門顯學,作為康德的故土德國自不必說。在美國,對康德哲學

研究的評分構成哲學系排名的一個獨立參數,

康德哲學為什麼這 麼重要呢?康德的思想有很多的變化,但是他生都在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自然的問題,即人如何能夠認識這個世界,或者說人能夠認識這個世界的根據是什麼。另一個是人的自由的問題,如果按照近代機械論的模式,世界的事物是由微粒構成的,其運動可以用數學來精確地計算和預測,那麼人的一切行為是被他物決定的,沒有自由。人與其他的存在者處於同樣的位置,沒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比如一個人偷盜,從常識來看,這是一 種惡行。如果從機械論的角度來看,他之所以做這些事情,是因 為他受到了不好的教育以及周圍環境對他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外在的因素導致他做了壞事。

在近代機械論的視闕之下,人在宇宙中沒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無疑,這很糟糕。這種狀況引起了我們的思考:人有尊嚴嗎?在大千世界中,人處於何種位置?我們需要拯救自由,使人獲得尊嚴。康德哲學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它告訴我們:人是有尊嚴的存在者,其尊嚴就在於他是自由的。在眾多的存在者中,只有人才具有自由的屬性,即使人總是違背自己的自由,去做不道德的事情,把自已降到低等動物的層次。因此,康德所思考的問題就是:在機械論的世界觀的背景之下,如何拯救人的自由?他-方面承認近代以來人的知識的合理性,給其提供理性的基礎,另外一方面彰顯人的自由和尊嚴。這兩個方面都在批判哲學中得到了解決。界定了知識的範圍,剩下的領域就是自由行動的範圍。

康德所思考的問題仍然是目前所需要反思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所關注的是資源配置效益何以最大化的問題。人們追求的不是內心的寧靜,而是外在的事物,將這些身外之物比如金錢、權力、榮譽等看作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的標準。人們在追求幸福時,反而喪失自我,變得不幸福。康德的哲學讓人認識到,人應該反諸內心,按照自身的理性法則來行動和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二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闡述了一種哲學,叫「先驗論」。這一哲學打破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慣常思維,他不是做一般的形上學思考: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唯物或唯心的一個兩分法的分析;而是一個反轉,拋開經驗性的東西,純粹探究人心性底下的認識能力。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現代性問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而康德哲學則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焦點。一些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哲學家,如福柯、哈貝馬斯、利奧塔等,都對康德的現代性哲學提出自己的詮釋。福柯把康德有關啟蒙的論述譽為「現代性態度的綱領」,利奧塔則把「康德」這一名字視為「標誌著現代性的序幕與終曲」。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
  • 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康德哲學的歷史貢獻,就是為一個時代的人類精神開闢了一座可以暫時安歇的冰山。康德,起碼在晚年,是一位天才的老學究,特別遵守時間。一位同時代的傳記作者曾寫道:康德每天都要拜訪老朋友格瑞,「他下午動身去朋友家。到那時,格瑞正在躺椅上睡覺。康德坐到旁邊,繼續思考,慢慢地也就進入夢鄉。過一會,銀行家拉夫曼準時到來,他也和康德一樣,坐在一邊打盹。到了一定的時間,莫特白走進來,叫醒他們三位。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他認為他的學說應該對尋常百姓有用 , 否則的話 , 他的學問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寫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內的諸多著作裡 , 他都是處處在為尋常百姓考慮他們的生存的根據 ,立足於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有三個層次 , 第一個層次就是通俗道德哲學。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康德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7年,他說他對課程沒興趣,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康德16歲,他進去柯尼斯堡大學學習,期間在一個貴族家做了九年家庭教師,他獲得了人情世故,獲得了細緻的哲學知識。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通過對三種先天地為自己立法的高級認識能力的分析,康德在認知、道德和審美三個領域建構起他的批判哲學。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都可以被歸屬於最廣義的理性。理性學說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核心,相關的論述也成為康德研究中的主體部分。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這樣就使牛頓科學的哲學基礎出現了危機。然而康德卻深信自然科學中存在著確定的因果律,康德正是從這一角度去研究其先驗邏輯而為牛頓科學提供哲學基礎的。(這一問題被稱為「休謨問題」,至今未得到解決)先驗邏輯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核心內容,是關於認識論和邏輯的學說。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這種觀點,康德形容就是將他從獨斷論的美夢中驚醒,促使他去思考,關於知識本質的問題。而後,盧梭在這個基礎上,又給了康德第二次的震動。正如康德自己所說,盧梭讓他看到了此前對於純知識的興趣,是一種臆想的優點,他需要做一些真正對大眾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所以康德說:「因此為了使我的意願成為善的我必須做什麼,對此我根本用不著任何超人的機敏。……我只是問自己:你也能夠願意使你的準則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嗎?」雖然這時我們還看不出對這一普遍立法原則的敬重的根據是什麼,但「我們已經在普通人類理性的道德知識中獲得了它的原則,雖然這理性並未想到把這一原則以如此普遍的形式分離出來,但實際上總是念茲在茲,將其用作自己評判的準繩。」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純批》從人的先天的認識過程開始到」解構-還原「先驗的認識機能,從而在根本上講清楚我們自己與客體世界之間實際上是有界限的。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 《謀殺理性批判》:康德哲學的盲點
    比如說前幾天有一本很名的叫《但丁俱樂部》,就也是這種很神秘的密碼型小說,但是這個書裡面,最重要的部分是但丁的神曲。那麼你看這本書就會一方面滿足一種知識上的好奇心跟樂趣,另一方面,可以滿足一種通俗的偵探小說帶給你的快感。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人看事物的思路),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事物順應人的思路),該會如何?於是,康德認為客體必須按照主體的認識形式來形成知識。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 讀書散記4:對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粗淺認識
    ——————————————————————04—一位友人替人詢問:康德「三大批判」,應以何順序來讀?我自己並未通讀過康德原著,只是瀏覽而已。德國古典哲學如康德、黑格爾的書都晦澀難讀,艱深費解,一方面是哲學思想本身,一方面也可能是德國人或德語文化的特徵;因為最近讀若干有關本專業(當下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文章也有類似感覺,深入周全、但是難讀。我們非哲學專業,但也要學習哲學。通讀原著不太可能,也不必要。一個辦法是讀哲學史。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一開始就在信仰中視上帝為一切的起點和終點相比,康德的啟蒙哲學則是從人的道德性存在出發的,即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和反思上帝之存在意義的基本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