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2020-12-10 一騎絕塵fly

邏輯經驗主義,有的稱為邏輯實證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在維根斯坦和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思想的哺育下形成產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對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學界有一定影響。

其核心是維也納學派,也叫經驗主義,或稱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新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主要是指以石裡克、卡爾納普等人為代表的維也納學圈的學術觀點,邏輯經驗主義主要是指以萊辛巴赫為代表的柏林學派的學術觀點,二者大同小異,主要區別是前者強調證實原則,後者強調概率原則。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哲學是一種活動,即對概念和命題進行邏輯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題的意義,清楚無意義的概念和命題。他們把命題分為形式命題和經驗命題兩類。

邏輯實證主義以經驗為根據,以邏輯為工具,進行推理,用概率論來修正結論,但他們否認了感性認識的積極作用,是真正的理性主義。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以下文章作者:張仲濤,博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

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在科學方法論史上,康德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到現代自然科學承前啟後的人物,其方法論思想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康德被稱為西方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邏輯實證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系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為維也納學派所倡導,因其學說的核心是邏輯分析的可證性而得名。該學派的一些觀點對現代科學方法論亦有重要影響。本文試從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的聯繫和區別方面作一些探討。

康德的工作是從休謨那裡得到啟示的。牛頓時代,自然科學獲得了空前發展。在宏觀領域牛頓科學有著驚人的預言和解釋能力。但英國經驗論者休謨清楚地注意到,牛頓科學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礎上的,因果律是人們通過歸納經驗得來的,而歸納又怎樣證明其正確性呢?需用經驗證明。而用經驗證明歸納的只能是一種循環論證。這樣就使牛頓科學的哲學基礎出現了危機。然而康德卻深信自然科學中存在著確定的因果律,康德正是從這一角度去研究其先驗邏輯而為牛頓科學提供哲學基礎的。(這一問題被稱為「休謨問題」,至今未得到解決)

先驗邏輯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核心內容,是關於認識論和邏輯的學說。它在內容上可分為二大部分: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主要討論知性問題,在先驗辯證論中主要討論理性問題。康德所謂的知性是指主體自我對感性對象進行思維,將特殊的、沒有聯繫的感性對象加以綜合,使之成為有聯繫有規律性的科學知識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

康德認為知性用一套範疇來綜合感覺經驗材料,也就是範疇對從經驗通過歸納得到的判斷加以邏輯的規定,從而使判斷具有普遍必然性,由此便形成先天綜合判斷,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增加新知識的判斷。康德認為,一切真正的科學知識都是由先天綜合判斷構成的,先驗分析論為認識真理提供先天的條件,知性的認識活動是用範疇作判斷,在判斷中實現綜合。例如,就太陽曬,石頭熱這一現象來說,康德認為感性只告訴我們兩件孤立的事實:一是太陽曬在石頭上;一是石頭溫度升高了。這兩件事實之間有什麼聯繫並未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用頭腦中先天具有的因果性範疇去思維,才能把兩件本來孤立的事實聯繫起來,說太陽曬是石頭熱的原因,石頭熱是太陽曬的結果。

如果說方法論是對邏輯的應用,則康德的先驗邏輯不是邏輯而是方法論,它表明如何對經驗來運用邏輯。所以,先驗邏輯就是知性用範疇綜合經驗的一種方法論。這些範疇是:

(1)量的範疇,包括單一性;多數性;總體性。(2)質的範疇,包括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關係的範疇,包括實體性;因果性;共存性。(4)模態範疇,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一共十二個條件範疇。

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所謂自在之物在康德看來是存在於人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康德認為理性雖然有一種要求認識自在之物的傾向,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只能把握現象世界而不能把握物自體,如果人們真要去把握物自體,只有藉助知性的十二個範疇,此外別無他法。

然而在知性學說中已經證明,知性範疇只能適用於現象世界,不能應用於物自體。康德說:吾人一切知識自感官進達悟性(即知性)而終於理性。這就是說人們通過感性和知性的結合在現象世界可獲得科學知識,而理性硬要超越現象世界用知性範疇規定物自體,便會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二律背反。

這樣,像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限與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與在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等正題和反題,都能得到合乎邏輯的論證,康德由此認為人類的認識不可能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從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走向不可知論。當然,康德的二律背反揭露了思維的辯證法因素,接觸到了辯證思維的問題。

康德的先驗邏輯是其批判哲學的方法論基礎,它為認識真理提供先天的條件,使經驗知識帶上普遍必然性,它斷言自然科學中存在著確定的因果律,從而為自然科學爭得了地位,並提供了哲學基礎。

邏輯實證主義是在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在羅素看來,哲學史上爭論多年的重大哲學問題,如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而只是由於語言中的邏輯混亂造成的,因此,只要在邏輯上作出必要的澄清,這些無謂的爭論就可得到解決。羅素說: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歸納為邏輯問題,這一思想直接成為邏輯實證主義主要觀點之一。

維根斯坦的「全部哲學是語言批判的命題」是其哲學思想的中心,也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主要原則,它是對羅素的哲學的本質是邏輯這一命題的進一步闡述。在繼承羅素、維根斯坦等人觀點的基礎上,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一切科學命題都是並且僅僅是對事實有所斷定並可被證實的經驗命題,數學命題和邏輯命題則是對事實無所斷定的、必然的命題。而關於外部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之類的哲學命題,不屬於這兩者,無所謂真假,所以是無意義的假命題。

由此出發,它們提出取消形上學的口號,認為多種不同的哲學體系,不過是按照各自主觀約定的法則構造起來的各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並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邏輯分析,即找出證實那個給定的命題的真或假的方法,或稱之為可證實性的科學方法論。

卡爾納普說:科學哲學的任務是對科學作邏輯分析,或者說是對科學的語言系統作句法分析。邏輯經驗主義的學說核心是經驗證實原則。這個原則認為,只有能被經驗證實或證偽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科學命題,否則是毫無意義的假命題。邏輯經驗主義的這個原則表面十分重視經驗,實際上片面擴大經驗的作用,而會導致否定理性思維的意義。它與日益發展的現代物理學不相協調,因為現代物理學所研究的微觀客體不能被經驗直接證實,因而五十年代以後,它隨著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漸衰落了。

由於邏輯經驗主義者代表人物眾多,觀點龐雜,這裡僅從其整體上和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觀點上把它與康德作一比較。

01.它們都主張哲學應為科學服務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都主張哲學應為科學的發展尋找邏輯根據。哲學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康德時期,大體經歷了主要研究本體論問題,到中世紀為神學作論證,再由近代理性派與經驗派在認識問題上的爭論而轉變為在主體的認識中尋找自然科學和科學實驗方法的邏輯條件的階段。為此,康德專門建立了他的先驗邏輯來研究這一問題。

康德是西方哲學史第一個自覺地為科學作論證,為科學尋找邏輯條件作為哲學的根本任務和性質的人。而邏輯實證主義則主張哲學必須拋開傳統的形上學問題、價值和倫理道德問題。僅僅以邏輯分析為科學服務。

例如,石裡克說:哲學和授義活動是一切科學知識的開端和歸宿,有人說哲學為科學大廈提供基礎和屋頂,這樣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給科學大廈提供基礎,實質就是為科學尋找邏輯根據;為科學大廈提供屋頂,實質就是從哲學高度為科學作論證。

由此可見,在哲學的根本性質和任務上,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與康德的觀點是有一致之處的:哲學應該轉向,即哲學應為科學作論證。在這一點上邏輯實證主義顯然是受到康德影響的。

02.它們都拒斥形上學 

康德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者都拒斥形上學。康德的方法論即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明確提出科學知識的對象和範圍,也就是用以建構科學知識的時空形式、範疇形式只能適用於經驗。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學為根據,對以前盲目追求絕對真理的形上學體系作了系統的批判。

他認為過去的形上學陷入了三種假象:把心靈當作精神實體,斷言心靈不朽;把世界當作給定的整體,作出種種不同的臆斷;把上帝當作絕對的實在,肯定它必然存在。康德認為理性神學、理性形上學和理性的心理學是先驗幻相,而不是科學的對象,它們提出的理性體系不屬於科學知識體系的範圍。認識的對象只能是現象,物自體屬於人永遠不能認識的範圍,當人的理性應用超越經驗範圍的感性、知性的形式去認識物自體,就必定產生謬誤,康德將靈魂不死、上帝存在和意志自由等形上學的命題都歸屬物自體的領域。

邏輯實證主義之拒斥形上學,主要認為它是無意義的。邏輯實證主義否認存在實體、上帝、自由和必然等所謂永遠不能解決的問題,認為不是存在這類問題不能解決,而是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問題,或者只是一些所謂似是而非的問題。

卡爾納普說:傳統形上學中的大部分爭論是毫無結果和用處的。

傳統形上學的命題之所以無意義,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首先,形上學的一些語詞是無意義的。例如:本質、神、始基、絕對、客觀精神等等都是無意義的。其次,形上學命題都是違背邏輯句法的。如「數字7神聖嗎?」「凱撒是一個質數」等都是假陳述。

所以卡爾納普說:假陳述有兩類:一類是包含一個被誤認為有意義的詞;另一類是組成句子的詞雖然有意義,但是以一種違反句法的方式湊在一起,因而並不構成一個有意義的陳述。形上學整個是由這些陳述組成的。

什麼叫違背邏輯句法呢?卡爾納普解釋說:所謂違背邏輯句法是指概念的類型混淆,如上例中的「凱撒是一個質數」,句中人的名稱和數的名稱屬於不同的邏輯類型;人的謂詞(比如將軍)和數的謂詞(比如質數)也屬於不同的邏輯類型。這種混淆與日常語言中的不一樣了,再不能譯成邏輯上正確的形式,是假陳述。

第三,認為形上學命題無所斷定。

英國哲學家艾耶爾指出:事實上,形上學既不表達一個重言式命題,又不表達一個經驗假設,並且,因為重言式命題和經驗假設構成有意義命題的整個的類,所以我們有理由下結論說,一切形上學的斷定的都是沒有意義的。

第四,形上學命題都是違背邏輯規則的。如G弗雷格曾經指出,在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中,就存在著很多違背邏輯規則的地方。當然對於這一點康德早就明確反駁過了。

從上面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上學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邏輯實證主義者一方面堅持了康德批判理性形上學的立場,另一方面從語言的邏輯分析方面豐富了康德的批判。當然同時也應該看到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上學與康德批判形上學的不同之處:康德批判傳統形上學的方法含有辯證的因素,康德指出形上學是對理性的誤用,因此對形上學不能採取簡單的態度。

理性形上學不是科學知識的對象,但還是可以成為人的思考對象與信仰對象,這裡康德給信仰留下了地盤。而實證主義對形上學卻採取簡單的、機械的甚至完全的排斥態度,認為它對科學完全沒有意義。卡爾納普說,這個領域裡的全部斷言陳述全都是無意義的。

03.分析判斷綜合判斷/分析命題綜合命題

萊布尼茲與休謨是區分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最初進行者。萊布尼茲將真理區分為理性真理和事實真理。前者的標準是矛盾律,後者的標準是充足理由律。休謨將知識分為理性知識和事實知識,理性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事實知識具有或然性。

康德在總結萊布尼茲與休謨等人理論的基礎上,將判斷區分為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康德說:各種判斷,無論其來源以及其邏輯形式如何都按其內容有所不同。按其內容,它們或者僅僅是解釋性的,對知識的內容毫無增加;或者是擴展性的,對已有知識有所增加。前者可稱之為分析判斷;後者可以稱之為綜合判斷。

邏輯實證主義基本接受了康德的這種區分,並且認為這種區分是合理的。正如卡爾納普所說:有一些陳述,其真實只是由於它們的形式,其它陳述,其真假的判定在於記錄句子。因此它們是經驗陳述,屬於經驗科學範圍。邏輯實證主義者只是將康德的用詞稍加改動,將兩處判斷稱為命題;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命題與判斷之間儘管有些差別,但有許多情況下含義是一致的。

邏輯經驗主義者認為,分析命題是指謂詞含意包括在主詞的含意中的命題,它的真以其句法形式或符號組合即能判定,沒有必要考慮它的特殊內容,原因在於它的有效性與那種特殊內容無關。綜合命題是指謂詞含意超出主詞含意的命題,其真與否,不能由分析它們的主謂詞來判定,必須依賴經驗觀察。分析命題具有普遍必然性,邏輯和數學命題屬於分析命題;綜合命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經驗科學的命題,如物理學和化學的命題屬於綜合命題。邏輯經驗主義的這種思想正是與康德關於判斷的分類是聯繫著的,同時也就是繼承康德關於兩種判斷劃分的思想。

但是邏輯經驗主義與康德區分兩種不同判斷(命題)的目的是不同的。康德區分兩種判斷是為了構造他的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是一種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對已有知識有所增加的判斷,目的是為了建立未來形上學真正的科學,康德認為只有先天綜合判斷才能構成科學知識

而邏輯實證主義區分兩種命題的思想,是為了拒斥形上學。在他們看來形上學命題既不能根據矛盾律來判斷其真假,又不能根據經驗來證實其真假,所以形上學命題既不是分析的,又不是綜合的,而是無意義的,應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將形上學命題從哲學中清除出去。

儘管兩者在許多地方有聯繫之處,邏輯實證主義也在思想體系上繼承了康德的某些觀點。但應看到兩者在整體上仍有重大區別。

01.對哲學的態度不同

首先它們對哲學是否是科學所持的態度不一。康德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認為哲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是科學,並且深信能將哲學建立得象數學和自然科學一樣的一門科學。

康德指出:此等學問之成功,自必使吾人傾向於模擬進行程序,以其同為理性知識,就此等學問能類推及於玄學之限度之內,應屬可能之事也。那麼康德怎樣來建立他的科學的哲學呢?這就是其科學方法論先驗邏輯。

邏輯實證主義則認為哲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它不屬於科學。

如石裡克曾說:哲學不是一個命題體系,它不是一門科學。我們現在認識到哲學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活動體系,這一點積極表現了當代的偉大轉變的特徵,哲學就是那種確定或發現命題意義的活動。

可見,邏輯實證主義不認為哲學是科學,而認為它是一種活動體系,哲學的使命在於使命題得到澄清。而康德則認為哲學和數學、自然科學一樣是科學。這是康德學說不同於邏輯實證主義的地方之一。

02.分析方法不同

其次,兩者之間的又一大差異在於,先驗邏輯是一種意識分析,邏輯實證主義則是一種語言分析。康德力圖闡明科學的客觀有效性,為此他用先驗邏輯來取代由洛克和休謨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學,他的探究方法與作為意識極點的意識的綜合統一相關聯。根據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綜合法則即關於諸如感性、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力的功能法則,以取代休謨的心理學聯想法則。而感性、知性、理性屬於意識的範疇。所以先驗邏輯實質上乃是意識分析。

這與邏輯實證主義是不大相同的。邏輯實證主義不僅對心理能力不置一詞,而且連作為科學知識主體(與科學客體相對立)的意識問題也幾乎不在它的討論之列。邏輯實證主義者實質是以科學語言的邏輯句法分析和邏輯語義學來取代康德先驗邏輯的這些重要內容的。所以邏輯實證主義的主張實質是語言分析。

03.方法論不同

另外,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兩者又有較大的區別。在康德看來,把感性同知性結合起來,使認識涉及內容,同對象相一致才能取得科學知識,而先驗邏輯正是這種真理的邏輯。先驗邏輯作為關於認識能力的知性和理性學說,它以規定這種知識的起源、範圍及客觀有效性以及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為其主要任務。這種方法論,本質上是從經驗與理性的結合出發,對科學知識所作的動態分析,它涉及到科學知識的發現、發展和證明的問題。

邏輯實證主義則認為一切科學命題都是並且僅僅是對事實有所斷定並可被證實的經驗命題,並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邏輯分析,即找出證實那個給定命題的真或假的方法,或稱之為可證實性的科學方法論。這種方法論,本質上是從經驗主義觀點出發,對科學知識所作的靜態分析。它涉及的僅僅是科學證明的問題,而沒有涉及科學的發現和發展的問題。

04.對西方哲學產生的影響不同

最後,從兩者對西方哲學產生的影響上看,康德認為知識來源於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它反映出既要重視經驗,又要重視理性,二者缺一不可。這一思想批判了當時的唯理論與經驗論,這在西方認識論發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躍進。康德確信經驗科學中確實存在著因果關係,它是由人加到經驗對象上去的。康德的這一思想雖有唯心主義成份的,但它表現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極的而是能動的主體,批判了當時法國唯物主義的消極反映論。這對於辯證認識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康德的某些辯證思想為黑格爾創立辯證邏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康德關於知性作判斷,即用範疇去綜合經驗對象而形成的先天綜合判斷實際上就是辯證邏輯的具體概念普遍、特殊和單一的辯證統一的概念。辯證論邏輯正是關於運用具體概念的辯證思維的邏輯。

康德的辯證思想和概念方法論是隱含地包括在他的先驗邏輯之中的。黑格爾把它們提煉出來,通過創造性的改變和發展,創立了辯證邏輯。總之,康德的哲學對當代西方哲學的影響是較為全面的。正如前聯邦德國邏輯實證主義者施太格繆勒所說:

把現今哲學和以往的哲學聯繫起來的許多歷史線索中,對康德哲學的關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康德對於有關實在的知識的說明和他對理性形上學的批判,形成了認識論和形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今天中只有少數的哲學家的觀點不是以探討康德觀點方式為特徵的。

康德方法論思想中最有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是用概念去綜合經驗對象,他的這一思想對於從近代科學的推理的發現邏輯到現代科學的概念的發展邏輯這一方法論的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轉變是由愛因斯坦完成的,而愛因斯坦的方法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批判繼承的結果。

而相對說來,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面就要小得多了。邏輯實證主義經歷了幾十年的變化和發展,已經失去了它在維也納時期的面貌。其思想對當前西方哲學中影響主要表現在:哲學應當轉向,即哲學應成為科學的工具,為科學作論證的思想;對科學語言的意義澄清等思想都對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

此外,數理邏輯及其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對當代自然科學和數學發展也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邏輯經驗主義在繼承與發展康德思想的同時,也反對康德認識論中的先驗唯心主義成份,拋棄了他的有關先天理論,主張科學應立足於經驗的立場上。邏輯經驗主義不是哲學史中經驗主義的簡單復生,而是和數理邏輯、量子邏輯等理論充實起來的新經驗主義,從而在更高的基礎上,堅持與發展了哲學應為科學服務的思想。但顯然,邏輯經驗主義者自身的局限性亦來自他們對哲學的根本性質、任務的主張的偏頗。

相關焦點

  • 現代西方哲學應該上溯到近代承先啟後的大哲康德
    現代西方哲學應該上溯到近代承先啟後的大哲康德,儘管後來的哲學家對他的學說備加非難,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來駁詰他,他卻終不失為現代哲學的源泉。猶如投入大海的巨石,他在哲學界裡激起了四向散開的巨大波浪或是細微的漪漣。
  • 科學哲學簡史:從古希臘到維也納學派
    如果我們不僅相信維也納學派屬於科學哲學,而是古希臘諸賢也有科學哲學思想,那麼這種思考將對何謂科學哲學以及如何推進科學哲學給予重新理解。古希臘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哲學思想是西方科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來源; 中世紀往往被稱之為文明的黑暗時期,但中世紀的宗教信念在本質上是對古希臘以來某些重要科學成就如共相論、四因說、天體學說的絕對化過程; 理性時代不僅是科學革命時代,也是科學改變哲學的革命時代,培根等人的經驗主義和笛卡爾等人的懷疑論歸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其思想實質是一種機械論的世界圖景; 分析時代的邏輯經驗主義不過是當時數理科學的哲學反思而已
  • 維也納學派的生與死
    者按:本文來自豆瓣書評,作者佚名,是對石裡克、卡爾納普等人著的《邏輯經驗主義》一篇評論;慧田君刊載此文僅用做學習交流分享,不代表本哲學公號觀點。當我們肯定它的意義後,只要有朝一日到月球上找上一找就能判斷內容的真假了。傳統形上學的問題就在於1.它們既不是依據定義為真的;2.也不容許進行某種可能的經驗範圍內的檢驗。卡爾納普曾在《哲學與邏輯語法》中寫到:「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邏輯分析。」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反思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
    在我國學界對西方科學思想接觸的歷史中,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的存閱多限於「西學書目表」、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部分書目等並不系統的認知。本文通過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進行反思,在西方科學思想的範疇、語種、體例、載體和原典等方面,有些新的思考。在國內外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的爬梳整理,或許對我國相關研究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有所補益。
  • 康德哲學叫你去認識自己
    對於他們與康德哲學之間的關係,人們現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黑格爾才是康德真正的繼承者,有人認為黑格爾和叔本華分別從人的理性和意志兩方面批判和發展了康德的哲學思想。不管怎麼樣,他們都認為康德是個非常 偉大的、承前啟後的哲學家。當代分析哲學家雖然極力貶斥黑格爾,但非常尊敬康德,把康德哲學作為-.個主要的研究對象。
  • 西方哲學史初識——康德之偉大
    筆者感覺,西方哲學中康德的貢獻最大,學說構架宏大,體系完整,推理嚴密,治學嚴謹,實屬偉大的哲學家。哲學是思維的科學,西方哲學貢獻人類最大的精神財富是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這一點值得中國人學習!由於是初識,不免有疏漏或謬誤之處,希望大家諒解!01最近一直在學習《西方哲學史》(弗蘭克·梯利著),並非想專研西方哲學,不敢有這樣的奢望。
  • 「德國學派」?——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康德著眼於未來,關心人類共同體的命運;黑格爾面向現實,探討民族國家對國際體系的塑造;克勞塞維茨則關心政治與戰爭之間的關係和戰爭性質。三人前後相繼,形成了以關注人類共同體與國家命運等宏大主題為特色的德國國際政治思想學派。
  • 深化對維根斯坦哲學思想的研究
    維根斯坦被後世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生平儘管沒有鴻篇巨製,卻能以兩部代表著作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學術與思想影響。今年是哲學家維根斯坦誕辰130周年。學界在紀念這位思想家之際,也在思考未來如何繼續深化對維根斯坦哲學思想的研究。
  • 試論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西方學界經過一個世紀的研究,對於庫薩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對於近代思想的巨大影響並無異議,但對於它具體如何重要以及如何發生影響,卻並無定論。我們該如何在中世紀晚期到早期近代之間的這段思想史上給這位思想者一個恰當的歷史定位呢?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是,庫薩在笛卡爾之前便開啟了近代哲學。
  • 中外歷史:古希臘哲學與「三聖」,「智者學派」,蘇格拉底學派
    百家原創作者:簡童聊歷史古希臘藝術被稱為西方藝術的源頭,由此可知古希臘藝術對西方各類藝術的影響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和宗教文化一樣,西方古代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思想文化。古希臘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其哲學和史學;古羅馬人雖無哲學可言,但他們的法律思想和教育思想卻對後世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古希臘哲學有三大哲學家,大家知道他們是誰嗎古希臘哲學,是指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城邦時期的哲學,簡單地劃分,可以分成兩個時期:前期可稱為「自然哲學時期」,後期可稱為「人文哲學時期」。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哲學。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猶太人,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斯賓諾莎出生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
  •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對關係
    自由問題是西方哲學中最核心的問題。自由作為一個哲學範疇,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是西方思想發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維的閃光,也是整個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在古希臘自由起初是指一種國家生活原則,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內涵發生了變化,自由由一種政治概念發展出獨立性和能動性的涵義來。
  • 西方哲學鼻祖泰勒斯,都取得了哪些思想成就?
    西方哲學家認為泰勒斯(Thales)是西方哲學的鼻祖,而與泰勒斯有關的其它兩位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由於其哲學思想與泰勒斯一脈相承,因而與泰勒斯一併被稱為米利都三傑,他們開創的哲學流派,被稱作米利都學派。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僅從福柯與利奧塔的這兩個提法,我們就可意識到康德現代性哲學的重要性。今天,在康德逝世200周年的時候,我們從「現代性」這一角度來認識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從康德哲學這一豐富而又深邃的思想資源中汲取有益的東西,當是對這位哲人的一種紀念。 康德的墓志銘上鐫刻的是這樣一句雋永的名言:「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它概括了康德一生關注的兩大對象領域:一是自然,一是道德。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在這場討論中 , 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回歸傳統文化 ,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重建現代文化。筆者認為 , 在當代我們應該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觀點和視角 , 了解他們在道德問題上的看法。西方從建立資本主義一直到進入現代工業社會 , 歷經了好幾百年 , 在這樣的過程中 , 他們的道德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 特別是從西方啟蒙運動時期以來這種變化最為顯著。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2016年11月01日 09: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文賢慶 字號 內容摘要:從西方道德哲學發展史看,道德哲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古典道德哲學、中世紀道德哲學和近代道德哲學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朱學平 | 黑格爾對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與改造
    登氏明言,黑格爾的觀念乃是「一個完全把自然法思想顛倒了過來的理論」[2];不僅如此,黑格爾1820年出版的《法哲學原理》「絲毫沒有提到傳統意義的自然法」,相反,其「『倫理國家』的學說完全取代了長久以來一直與西方思想相伴隨的自然法學說,它把原有的那種理想界與現實界的關係完全顛倒了過來——原有的那種理想界與現實界的關係,乃是自然法思想的必要先決條件。
  • 古希臘這個學派,有三個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影響西方2000多年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希臘一個非常有名的哲學流派:愛利亞學派。為什麼叫「愛麗亞學派」? 是因為這個思想流派最新發源於古希臘的愛麗亞城邦。他們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別是:色諾芬尼、巴門尼德以及芝諾。這個思想太有名了,這個「存在」的思想為後來柏拉圖的「理念論」打下了基礎,甚至近現代偉大的哲學家康德所提出的「物自體」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存在就是現象背後的真實,也就是紛繁變化世界背後的那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