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希臘一個非常有名的哲學流派:愛利亞學派。
為什麼叫「愛麗亞學派」? 是因為這個思想流派最新發源於古希臘的愛麗亞城邦。他們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別是:色諾芬尼、巴門尼德以及芝諾。
愛麗亞學派也沿襲了古代「師生」關係代代相傳的傳統,這三位哲學家分別也是師生關係,巴門尼德是色諾芬尼的學生,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愛利亞學派比泰勒斯創建的米利都學派要晚幾十年,那愛利亞學派和米利都學派有什麼不一樣呢?當然他們將人類的認知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但方式卻不太一樣!
首先,我們來介紹愛麗亞學派的先驅:色諾芬尼
色諾芬尼出生於公元前565年,大約是我國古代老子出生的年代(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1年)。色諾芬尼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他是第一個提出了:是人創造了神 ,而不是神創造了人。
這顯然和當時主流的神創論思想是背道而馳的,那為什麼色諾芬尼會這麼說呢?
因為在當時著名的古希臘神話中所表現出來的神,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完美的形象」,而是充滿了人性的醜惡。比如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會做壞事,偷盜、欺詐,甚至會相互爭鬥等等。所以,色諾芬尼說,人們只是模仿了自己的樣子塑造了神的樣子,而且還去崇拜自己塑造的神,還認為神創造和主導了這個世界,這顯然是非常荒謬的。所以他指出: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神創造了人。
當然,色諾芬尼只是批判了希臘人對神的傳統看法,他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而走上無神論的道路。他仍然承認有神,不過不是多神,而是只有一個神。這個神在形體和心靈上都不像人,它根本不動,但它能看,能聽,也能知。它甚至能用心靈的思想力使萬物活動。這樣,色諾芬尼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神的觀念。色諾芬尼轉變了人們的觀念,用不變的「一神」取代了多變「多神」,而更重要的是,色諾芬尼用永恆不變的「一」來替代了世界複雜多變的「多」,那這有什麼意義呢?
這就要說到愛麗亞學派實際創始人,存在主義哲學家: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在老師用永恆不變的「一」來代替了複雜多變的「多」,而這個一是什麼呢?巴門尼德說,是「存在」,也就是「存在是萬物之源」。
存在是不是一個客觀的實體,和米利都學派的水或者氣不一樣,存在是一個抽象的實體。巴門尼德認為,在變化世界的背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存在,存在是真實、是不變的、也是連續不可分割的,它是世界的本質。我們經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而這裡的「存在」也就是那個巴門尼德說的「真實」,其實就是世界的「本質」,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萬物都只是「表象」。
這個思想太有名了,這個「存在」的思想為後來柏拉圖的「理念論」打下了基礎,甚至近現代偉大的哲學家康德所提出的「物自體」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存在就是現象背後的真實,也就是紛繁變化世界背後的那個本質。
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基礎上,巴門尼德還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並且打開了人類區分「現象」和「本質」的思想大門。甚至可以說後來西方哲學中的兩大流派「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分水嶺就是從巴門尼德的「存在論」開始的。所以,開始我們說,巴門尼德是前蘇格拉底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一點也不過分。
愛麗亞學派的第三位哲學家是:芝諾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他留下的著作很少,他被亞里斯多德和黑格爾說是辯證法的創始人。哲學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芝諾悖論」。讓我們來看其中兩個。
芝諾悖論一: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環下去,因為一個數是可以被永遠均分下去的,如此一來,這個人永遠也無法從A走到B。這個悖論乍一看挺有道理,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是錯誤的,因為它否認了運動的連續性。芝諾從理論上把運動分割為無數個瞬間,認為每一個瞬間都是靜止不動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芝諾悖論二:一支箭從A點飛到B點,那麼從A到B這段路程中,每一個時間都可以被分割為無數個時刻,在每一個時刻中,這隻箭都佔據一個位置,因此是靜止不動的。也就是說,這隻箭是停留在各個位置上,永遠也飛不到B點。這個論證的結果其實也是說明事物不是運動的,運動只是一種幻覺,是無數個固定瞬間構成的,就像無數張固定的照片組成了一個可以連續播放的視頻一樣。但實際上這個論證當然也是錯誤的,因為他在理論上把運動分割為無數個時間片段,把靜止絕對化,但實際上運動卻是連續發生的。
芝諾悖論還有很多,咋一看都非常有道理,甚至很難反駁,但是實際上又不符合我們的經驗。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詭辯,是聰明人的小把戲,但其實芝諾主要的功績在於,把動和靜、無限和有限、連續和離散的關係提出來了,並進行了辯證地考察。芝諾的這種對無限大和無限小的概念,在後來的數學中得到了應用,可以說芝諾對於古希臘數學的貢獻甚至要遠遠大於他的哲學的貢獻。
今天我們聊了古希臘一個非常著名的學派「愛麗亞學派」,這個學派有三個代表人物:色諾芬尼、巴門尼德以及芝諾。他們也都是師生關係,在以泰勒斯為代表的米利都學派之後,他們將人類的理性認知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尤其是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一方面,「存在」是一個純粹形上學的概念,這位後來柏拉圖提出的「理念論」奠定了基礎,同時巴門尼德的又將世界劃分了多變的「現象」和永恆不變的「存在」兩個層面,大概也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說的「現象和本質」的區別,這種思想又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