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繪畫的發展得益於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公元前8世紀之前,古希臘和亞細亞沿岸的東方民族就有了交往。東方的繪畫藝術傳到了希臘。對於一個熱愛藝術的民族來說,一種藝術一經到了 它的手裡,就會產生自己的特色並發展起來。希臘的繪畫就是這樣發展到與其雕塑一樣備受推崇。
邁錫尼時代,繪畫,特別是壁畫,還是王宮的特權。克裡特文化所發相出的繪畫作品,主要集中於米諾斯王宮,這是克裡特國王米諾斯的宮殿。米諾斯王宮佔地約有20000平方米,內部結構極其複雜,布局多變,被稱為「迷宮」。宮殿的牆壁上使用壁畫來裝飾,這些壁畫都帶有東方色彩。
隨著繪畫的發展,希臘有了自己風格和審美趣味的繪畫。公元前6世紀初,希臘的繪畫就已經擺脫了東方藝術的影響,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壁畫,並且產生了不少傑出的畫家。許多有關畫家的傳說流傳下來。其中一個傳說敘述了以下的故事:有兩位希臘畫家舉行繪畫比賽,看誰的畫更逼真。他們畫好之後,都把作品掛在屋子裡,請求人們欣賞、評判。觀眾們進了屋子後,看見許多蜜蜂從窗外飛進來,落到一幅畫著鮮花的畫上。鮮花畫得太逼真了,蜜蜂被騙了。大概這幅畫畫得太好了,另一個人似乎不敢揭開畫布公開自己的畫。有些人好奇地去揭畫布。這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原來畫家畫的就是一塊蓋在畫板上的布。布畫得太逼真了,連人也被騙了。
古希臘留下了大量的瓶畫。所謂瓶畫,就是繪在陶器上的圖畫。越來越多的陶器伴隨著考古的進行被發現。瓶畫在古風時期和古典初期(約公元前650 ~公元前 480年)臻於成熟。現在的學者認為,古希臘瓶畫經歷了「黑繪式」與「紅繪式」兩個主要的發展階段。黑繪瓶畫就是在陶器上描繪黑色的圖畫,紅繪瓶畫則描繪赤褐色的圖畫。正如日本的浮世繪,古希臘瓶畫的工匠也是畫家。他們在一些陶器 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黑繪名家埃克塞基亞斯和普斯亞克斯活躍於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紅繪名家歐弗羅尼奧斯生活在約公元前520 ~公元前500年。古典時期,也就是約公元前480 ~公元前323年,又出現了一種白底彩繪瓶畫,綽號為「阿喀琉斯」的畫家作品展現了這種瓶畫的風貌。
從黑繪到紅繪,再到白底彩繪,反映出古希臘人對色彩的偏好。色彩越來越豐富,說明了他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繪畫本身則要求重複大自然的形態。模仿自然是古希臘美術的基本特徵之一,這對後來西方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其實在古希臘時期,有三個是當時最著名的哲學家,也是給世人有很大的影響的。他們是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底蘇格拉底在公元前469年出生於雅典,雖出身貧賤,但他不失為一個倫理道德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探討幸福與道德的關係是哲學的目的。美德來自於知識,任何人應當首先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要尋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方式,摒棄舊理念,樹立新思想。經過不懈的努力,蘇格拉底後來終於成了一個大哲學家和大教育家,他使哲學真正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了作用,為歐洲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他終生從事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培養出許多有成就的人,如柏拉圖、贊諾芬等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本人沒寫過文章,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最終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原因是他犯了瀆神罪。性格倔強的他因言辭激烈而遭禍,但他視死如歸,毅然飲下毒酒。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這樣評價他的老師:相貌像山羊,思想卻像神。柏拉圖的主要著作有 《理想國》《法律篇》《斐多篇》在書中,他大多採取對話形式闡發自己的思想,而主角則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思想是:在現實世界之上,還有超經驗的理性世界,理念是第一一性的,而現實是第二性的,現實世界變化無常,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恆真實的客觀存在。這種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思想,正是主觀唯心論。而在政治上,柏拉圖擁護貴族政治,反對民主。這點特別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之中。柏拉圖認為,國家是放大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個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具有不同品德的三種人:第一是賢明的治國君主;第二是勇敢的衛國武士;第三是生來具有「節制」品德的農夫、手工藝者等生產者,他們專事勞動生產,是前面兩個等級的供養者。柏拉圖認為,只要三個等級各盡其職,就能實現正義。這在他看來是國家的最主要的職能,從而造成有權力者無私產、有私產者無權力的理想局面。顯然,柏拉圖的思想是以古斯巴達的寡頭專政等政治特徵為藍本的,這在具有民主政治傳統的雅典是難以實現的。直到晚年,柏拉圖仍不懈地宣傳自己的主張。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享年80歲。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系統化的人,柏拉圖的思想成為中古時代歐洲基督教神學以及近代形形色色的唯心論、經驗論及英雄史觀的重要源泉。
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17歲就開始在柏拉圖的學園裡,做了20年的學生與教師。後來又在馬其頓當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7年後,回到雅典開設自己的學園,直到去世。亞里斯多德是古代世界中最博學的人。他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當時已知的各個學科如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修辭學、文學、物理學、醫學等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並開闢了邏輯學、動物學等新領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亞里斯多德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古希臘科學知識的最高水平。作為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提出並闡釋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些思維的基本規律。
他所規定或發現的原則和範疇以及所使用的某些專門]詞語,迄今仍為邏輯教本所採用。在哲學上,亞里斯多德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認為人類認識的來源產生於對外界事物的感覺。他創立了自己的「四因說」(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運動和發展,都不外是這四種原因作用的結果。在政治學方面,亞里斯多德詳細地比較研究了君主、貴族、共和、僭主、寡頭和平民六種政體,他主張法治,並認為「法律是不受情慾影響的理智」。文學方面,他廣泛考察了美學和文藝理論的一系列問題,如文藝的產生和分類、文藝與現實的關係等,認為文藝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對奴隸制是極為擁護的,貴族奴役別人是正義的,他認為本來生話是平等的,主僕關係也是真正平等的體現。雖然在社會等級分析方面他比柏拉圖還要極端,甚至蠻不講理,但他的「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成為千古至理名言。亞里斯多德寫了100多卷著作..內容包括哲學、生物學、物理學以及文藝學諸方面,都被西方人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