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格拉底時代:
地處小亞細亞的伊奧尼亞地區是中東與希臘的交通要衝,東西方的文化最初在這裡交匯。公元前6世紀時,希臘人在伊奧尼亞地區建立的城邦米利都和愛菲斯是重要的商業和政治中心,新興的思想很活躍。第一批哲學家在米利都形成學派,愛菲斯的赫拉克特則是以為獨立的哲學家。我們把他們合稱為伊奧尼亞派。
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把數看作是真實物質對象的終極組成部分。數不能離開感覺到的對象而獨立存在,他們認為數是宇宙的要素,事物的性質是由某種數量關係決定的,萬物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而構成和諧的秩序。
愛利亞學派(Eleatic School)是早期希臘哲學中最重要的哲學流派,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義大利南部愛利亞城邦 ,這一派別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變的一。這與主張本原是單一,但卻是變化的伊奧尼亞學派和主張本原是不變,但卻是眾多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同。代表人物巴門尼德、芝諾。
(元素學派)萬事萬物有很少的元素構成,世界是有一種或多種元素變化而來,一統合多。
(原子論學派)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人類也不例外。人本身跟萬物沒有差別,包括靈魂也是有原子構成他們用原子的粗糙跟原子的粗糙來說明萬事萬物的差異,是一套完整的哲學系統。代表人物,德謨克利特斯。
蘇格拉底時代:
辯士學派(sophists),亦稱智者學派、詭辯學派,為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教師、哲學家之統稱。其基本主張善良、真理、正義都與人本身需要的利益相關,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與正義。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希庇亞斯(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之子)、高爾吉亞等人為本派代表人物。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τη,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 以 侮辱雅典神 和 腐蝕雅典青年思想 之罪名 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後蘇格拉底時代:
柏拉圖(Plato,Πλ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小蘇格拉底學派雖然一致認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麼是善的問題上,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張。
一,麥加拉派:善即存在。 麥加拉派因其創建於西西里島的麥加拉城二得名,按他的思想特色,也被人們稱作辯論派和辯證法家。他的創始人是歐克裡德(Eukleides,約公元前450~前380),重要代表有歐布裡德(Euboulides,公元前四世紀)等人。
二,昔蘭尼派:善即快樂 昔蘭尼派其創始人阿里斯底波(Aristippos,公元前435~前350)出生於北非的昔蘭尼城而得名。他與蘇格拉底較為較多,也熟悉普羅泰戈拉的學說。 昔蘭尼派的特點,一是快樂原則,二是實用傾向。他們把蘇格拉底的善規定為快樂,認為尋求快樂是人的本性。即使是從最不光彩的行為中產生的快樂也是善的,因為雖然行為不合理,但是他所產生的快樂卻是人們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
三,犬儒派:善即節慾。 犬儒派由於其創始人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約公元前445~前360)經常在一個名為庫諾薩各(Kunosarges,意為白犬)的體育場與人交談而得名。不僅如此,犬儒這個名稱也標誌著他們生活方式的特點。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諾普人第歐根尼(Diogenes,公元前404~前323)
晚期希臘哲學有:
斯多亞學派也被譯為斯多阿學派,是賽普勒斯島人芝諾(Zeno)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創立的學派;因在雅典集會廣場的廊苑(英文stoic,來自希臘文stoa,stoa原指門廊,後專指斯多葛學派)聚眾講學而得名。斯多亞學派是希臘化時代一個影響極大的思想派別。芝諾被認為是自然法理論的真正奠基者。斯多亞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內斯、塞內卡、埃彼克泰特、馬可·奧勒留等。
伊壁鳩魯學派作為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延續了4個世紀。伊壁鳩魯的學說廣泛傳播於希臘羅馬世界。羅馬時伊壁鳩魯學派期伊壁鳩魯學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謨和盧克萊修。他寫的哲學長詩《物性論》,系統地宣傳和保存了伊壁鳩魯的學說。神論,伊壁鳩魯派宣揚無認為人死魂滅,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同時提倡尋求快樂和幸福。但他們所主張的快樂決非肉慾物質享受之樂,而是排除情感困擾後的心靈寧靜之樂。伊壁鳩魯派生活簡樸而又節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對一個人身心的侵襲。
最早困擾古希臘哲學家的是感官上的懷疑主義,他們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與理論知識有矛盾。所以當時巴門尼德與柏拉圖才會認為感官獲得的只是意見,而不是知識。除了感官懷疑主義之外,皮浪又加入了道德懷疑主義與邏輯懷疑主義。懷疑主義俘獲了一群不懂哲學的人,他們看到各派的爭鬥沒有結果,便認為永遠不可能有結果。他們懷疑一切,認為人永遠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知識。既然如此,何不享受眼前的美好?懷疑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解除煩惱的自我安慰。懷疑主義非常武斷,它們不問青紅皂白就否定一切。這也成了它的一個缺點,那就是不能讓人信服。
新柏拉圖主義流行於公元3—5世紀。它雖然被歸屬於柏拉圖主義陣營,但卻帶有折衷主義傾向,與亞裡土多德學說和斯多亞派有著明顯的聯繫。它的特點在於:建構了超自然的世界圖式,更明確地規定了人在其中的位置,把人神關係置於道德修養心,強化了哲學和宗教的同盟,具有更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新柏拉圖主義的中心有羅馬、亞歷山大城、敘利亞、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