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晚期的幾個哲學派別
在古希臘晚期哲學中,懷疑主義和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並駕齊驅,雖然他們都是抱著同樣高尚的倫理目的——追求靈魂安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伊壁鳩魯學派選擇追求感官快樂,斯多亞學派選擇恪守理性規則,而懷疑主義則選擇放棄對世界的認知。
懷疑主義把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觀點都斥為獨斷論,既不相信感覺,也不相信理性或者邏各斯,他們主張對一切都保持沉默,對一切都不做判斷,不為任何事物動心,試圖完全把自己封閉在空白的心靈之中。
把懷疑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引進哲學中的是皮浪。皮浪雖然承認現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現象的真實性。既然現象沒有任何真實性,那麼我們就不能從現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實的認識。我們既不能判斷我們的感覺是真的也不能判斷我們的感覺是假的,因此他主張對一切問題實行「終止判斷」。皮浪還認為對於每一個命題都可以提出一個相反的命題與之對立,二者具有同樣的價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獨斷論都是不能成立的。
伊壁鳩魯學派是伊壁鳩魯於公元前3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的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伊壁鳩魯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鳩魯死後,他的學說被歷代弟子奉為必須遵守的信條。伊壁鳩魯的學說廣泛傳播於希臘——羅馬世界。伊壁鳩魯學派作為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延續了4個世紀。羅馬時期伊壁鳩魯學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謨和盧克萊修。
盧克萊修寫的哲學長詩《物性論》,系統地宣傳和保存了伊壁鳩魯的學說。3世紀以後,伊壁鳩魯的學說成了基督教的勁敵。在中世紀,伊壁鳩魯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靈魂不死的同義語。文藝復興時期,由於盧克萊修《物性論》的發現和出版,擴大了伊壁鳩魯學說對早期啟蒙思想家的影響。17世紀,伽森狄全面恢復了伊壁鳩魯學說,它直接影響了17—18世紀英、法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伊壁鳩魯的社會契約說是近代社會契約論的直接先驅,他的倫理思想對英國邊沁、密爾等的功利主義產生了影響。
雅典城有一個用希臘著名畫家波立戈諾特的繪畫裝飾起來的富麗堂皇的畫廊。大約在公元前308年,希臘哲學家們在這個地方創立了一個學派。畫廊在希臘文中叫斯多葛,所以,這個學派就叫斯多葛學派,也可以叫畫廊學派。
斯多葛學派存在的時間很長,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斯多葛學派(從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世紀中葉),代表人物有芝諾、克雷安德和克呂西波。它的特點是在自然哲學和認識論中有較多的唯物主義因素。中期斯多葛學派(公元前2世紀中葉—公元1世紀末),代表人物有巴內修斯和波塞唐紐斯。它的特點是拋棄了早期斯多亞學派的唯物主義成分,引進了相當多的柏拉圖主義的理論。晚期斯多葛學派(公元1世紀—2世紀),代表人物是辛尼加、愛比克泰德和奧裡略。它的特點是著重發展了宿命論和禁欲主義的倫理學。在這三個時期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早期和晚期兩個學派,中期的影響不大。
何謂智者運動?
智者運動是流行於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的廣泛的社會思潮,它不局限於哲學領域,但對哲學的發展方向、哲學的主題和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希臘文中,「智者」來源於「智慧」一詞,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開始的時候,這個詞主要用來指詩人、音樂家、預言家、狂誦者。希臘歷史上著名的「七賢」就有這樣的稱號。然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後期,「智者」則專門指那些以傳授智慧為職業,並在公眾事業中有所成就的人。在當時的希臘人看來,智慧就是用優雅的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藝術,而智者正是傳授這門藝術的教師。
智者並不是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們傳授智慧是具有功利目的,即要培養能夠在政治活動中獲勝的人才。而來學習語言藝術的人,都要向老師交納學費。據柏拉圖說,當時負有盛名的智者普羅泰戈拉的學生都是來自名門望族,他們的目的或是成為政治家,或是成為職業智者。而對智者而言,傳授知識則是為了掙錢。每一個來學習的人都要交納學費。沒有學費,是不能成為智者的學生的。在這方面,智者與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早期的哲學家是以智慧為追求目標的「愛智慧的人」。智者雖然也是「有智慧的人」,但智慧只是他們用來達到實用目的的手段。這一點,遭到了後來柏拉圖的強烈批評。他把智者斥為「批發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
小蘇格拉底學派
蘇格拉底死後,他的一些弟子自稱繼承了他的思想和風格,後世一般稱他們為「小蘇格拉底學派」。這一名稱並不表示一個統一的學派,而是持不同觀點的個人的總稱。他們雖然都關心蘇格拉底提出的什麼是善的問題,但對善的認識和實踐各不相同。他們按照地域可以分為麥加拉派、昔蘭尼派和愛託利亞派,最著名的是因為仿效狗的生活而成名的犬儒派。他們的著作都已經佚失,只在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德奧弗拉斯託和拉爾修,以及西塞羅和斯多葛派哲學家的著作裡留下零星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