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系列三:這個世界存在真理嗎?康德是這麼說的

2021-02-08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的思想,今天我分享康德哲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先驗。

康德哲學也被稱之為「先驗哲學」,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純粹理性批判》,被譽為是哲學界的天生,其中包括兩個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都是以「先驗」開頭的,什麼是先驗?這個詞可以說是理解康德認知論哲學思想的入口和鑰匙。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聊。今天的內容概念很多,邏輯性強,還相當抽象,請大家認真看完。

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中,康德試圖回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

這是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先天綜合判斷」這幾個字就已經把絕大部分人拒之於門外了。我來給一個最簡單的結論,康德問:「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這句話其實康德試圖在問,是否有普遍的,必然的知識存在呢?更進一步,我們簡單理解,康德想要搞清楚的是:

真理是否存在?

「先天」對應的是後天,表示在邏輯上先於經驗的,表示邏輯的必然性,比如時間和空間就是先天的直觀,也就是我們感性認識的一切表象,都必然是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去思考的,它們是先於經驗而存在的。

而「先驗」對應的是經驗,先驗就表示在經驗之前,或者說不需要藉助於經驗,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先驗的肯定是先天的,先天的概念更大;經驗的肯定是後天的。這是先天、後天、先驗和經驗的基本關係。

但理解到這裡,還遠遠不夠。

康德說:先驗是先於經驗,但是又是使經驗成為可能的東西。先驗是經驗存在的前提條件,先驗知識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或者說先驗知識,就是產生經驗知識的前提,更準確的說是:

產生知識的知識。

先驗知識,其實探討的是「產生知識的知識」,再回過頭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兩個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其實就是探討:構成先驗知識的要素,以及研究先驗知識的方法。所以,康德的哲學,我們通常稱之為「先驗哲學」,其實其背後的含義是,康德哲學探討的是:產出知識的知識的,而不是直接探討知識的。

搞清楚先驗的本質非常重要,先驗是先於經驗,但是又是經驗知識的前提。

接下來,我們來打一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先天就像一個空間,而先驗就像一臺電腦的硬體和軟體,而經驗就是我們運行這臺電腦的軟體,經驗知識就是運行這個軟體獲得的結論或者知識。

我們所有的經驗知識都是運行電腦裡面的各種軟體然後獲得的,但是要獲得這些經驗知識的前提,就得有先驗的電腦和軟體,這就好比我們說的「先驗」,它是經驗知識的前提,沒有硬體軟體,我們也沒辦法在上面運行軟體。而這臺電腦要存在,就得先在一個地方吧,這個存放電腦的地方,也就是先天的,它就是時間和空間,而我們所以這些都需要概念,否則我們連表達都無法表達。這個比喻不那麼恰當,但是可以讓我比較直觀理解這幾個概念之間的關係。

那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要研究的,就不僅僅是我們如何從軟體運行中獲得結論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研究這臺電腦的硬體和軟體是如何運行的,以及這臺電腦的存在,需要哪些前提條件。

研究產生知識的知識,這是康德哲學的一個使命,那知識是如何而來的呢?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導論」中,開篇第一句話就直接說: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他又說:是否有這種不依靠經驗,乃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這至少是需要更慎密地去審查的一個問題,而且是不能立即輕率答覆的問題。

知識開始於經驗,但是又不依靠經驗。這句話看起來就有點矛盾,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下一篇文章接著聊,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知識,是如何產生的?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你的朋友,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一、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 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存在著「物自體」的矛盾問題:康德把客觀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在康德看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只是通過先天形式認識到的現象,而不是自在之物。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日心說的創建者—哥白尼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史上著名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個說法。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因為人們只能把握現象世界而不能把握物自體,如果人們真要去把握物自體,只有藉助知性的十二個範疇,此外別無他法。然而在知性學說中已經證明,知性範疇只能適用於現象世界,不能應用於物自體。康德說:吾人一切知識自感官進達悟性(即知性)而終於理性。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從哲學的視域說,康德對這兩個領域的關注,目的是為了解決自然科學與道德倫理如何可能的問題。由於這兩者分別涉及到的是人的兩種根本能力―――認識能力與道德行為能力,因此這兩大問題又可升華為「人是什麼」這一康德哲學的最終主題(這一主題還包括「我能希望什麼」,即宗教的問題,但宗教在康德那裡最終還是屬於道德的問題,這一點最後會講到)。康德對於這一主題給出的答案,可以歸結為兩個概念,即「理性」與「自由」。
  • 康德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嗎?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康德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7年,他說他對課程沒興趣,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康德16歲,他進去柯尼斯堡大學學習,期間在一個貴族家做了九年家庭教師,他獲得了人情世故,獲得了細緻的哲學知識。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更準確、更徹底地講,這個整體就是將「真實」的理念世界轉化為理念世界和感性的形象世界的雙重體。只有在這個事實之上,「獲得」真理這個說法才有意義。如果沒有理念世界變成理念世界和形象世界雙重體,就根本不會有人類作為一個能夠欲望或意願達到真理的存在的出現——欲望和意願的前提是事實上不「立即」到達真理。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下面我們來分別考察這三個層次的區別。康德指出,普通人類理性都會承認,一件事情的道德價值在於行為者的「善良意志」, 而不在於它的實用性。
  • 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對此,謝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寫道:「不管那些打著注釋家和追隨者旗號的人怎樣簡化或誤解他的學說,不管那些苛刻的對手們如何攻擊他,康德的精神不會受到絲毫損害。它將以其完美的無與倫比的形式照亮哲學世界的未來。」那麼,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對康德的哲學,人們已經進行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解釋。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這個先驗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康德說得那麼有理有據,我們就不得不好好地探討了。
  • 康德哲學叫你去認識自己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4年,享年80歲。雖然他一輩子都生活在哥尼斯堡,沒有走出過這個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卻走向了世界。他繼承和批判了前人的學說,也啟迪了其後人類思想的發展。康德之後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叔本華等。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當人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就一直以為太陽在圍繞著地球轉動,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卻認為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在旋轉。這給了康德很大的啟發。他想,既然哥白尼可以把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顛倒過來,我們為什麼不能按照這個思路考察知識問題呢?
  • 康德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在康德之前歐洲哲學關於知識有唯理論和經驗論兩派。唯理論認為我們的知識是概念的邏輯推導,概念和邏輯能力是人先天具有的。因此知識的盡頭是真理。經驗論認為知識來源於人對外部世界的經驗。但這樣一來知識就成了感覺上的和偶然的。康德在他的那本《純粹理性批判》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便是我們的「知識如何可能」?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有用, 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他認為他的學說應該對尋常百姓有用 , 否則的話 , 他的學問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寫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內的諸多著作裡 , 他都是處處在為尋常百姓考慮他們的生存的根據 ,立足於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有三個層次 , 第一個層次就是通俗道德哲學。
  • 《謀殺理性批判》:康德哲學的盲點
    它們的作者,就是不是出的哲學上的,有人說是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康德這個人,過去很多人都說康德這個人,你是沒辦法為他寫傳記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生活太枯燥了,他住在一個城市叫做柯尼斯堡,這個地方過去是德國,所以我們說他是德國哲學家,現在已經被以前蘇聯在二戰之後,就佔領了這個地方,現在是俄羅斯的城市,叫做加裡寧格勒。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通過對三種先天地為自己立法的高級認識能力的分析,康德在認知、道德和審美三個領域建構起他的批判哲學。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都可以被歸屬於最廣義的理性。理性學說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核心,相關的論述也成為康德研究中的主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