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2020-12-14 芸窗月影

家喻戶曉的《弟子規》近幾年已被列為小學生必讀經典了,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很值得每一個人從小好好學習。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說話要慎重,做事要守信。對人要有廣泛的愛心,要經常親近仁德的人。在此基礎上,要抓住一切時間,學習文化知識。

可以說,這段話是整部《論語》裡孔子對弟子們做人處事的基本要求,它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做人的「出門七件事」,即「孝、悌(弟)、謹、信、愛、仁、學」。

而這七件事中學習是放在最後邊的,前面六件是為人應有的品德修養。可見孔子主張人生在世,應該先做人,再做學問。

先看做人方面,孔子提出的這幾件也是層遞關係。孝悌為本,再言其它。

「弟子入則孝」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點,他教育弟子在家裡要孝順父母。「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有遵守孝道了,他才具有了做人的根本。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其它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漫長的封建社會,「孝道文化」一直受人們尊奉,古代就有「孝廉」這一官職,還有許多與「孝」有關的故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流傳了下來。記得小時候在村裡看戲,當時不太明白戲的內容,只是經常會聽到周圍的爺爺奶奶們一個勁地誇戲臺上的「孝子」們。

《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他由祖母撫養成人,後來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裡。

古人還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孝」在國人的心中早已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雖說「孝」在今天仍是廣大老百姓衡量人的基本標準,但幾何時,這個標準已經悄悄地被淡化甚至被替代了。遺棄老人,虐待父母,目無長輩的現象層出不窮,親情的淡漠讓人寒心,養老問題也已經讓社會惴惴不安了。

被金錢蒙蔽的現代人,被快節奏攪亂的眾靈魂,「孝」的影子已經漸行漸遠。

「出則弟」是對兄長應該有的態度,也可以引申為對師長要尊敬。據說曾子曾經侍坐在老師孔子身旁,當孔子要跟他講述深刻道理的時候,曾子馬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前面恭恭敬敬地聆聽老師教誨。這雖說是個小舉動,卻折射出曾子尊敬老師,非常有禮貌的品質特點。

相比之下,現在的學生在尊敬老師這方面做得怎樣,大家心裡都不含糊。各地出現的辱罵老師,打老師甚至刺殺老師的惡性事件,讓人在感嘆唏噓的同時,不由十分懷念古人的淳樸和世風的純淨。

好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也在慢慢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相信孝悌總有一天會重新發揚光大。

「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是從為人處世方面提出的要求,孔子教育弟子們平日裡說話要慎重,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就要惜墨如金。做事要守信用,「人無信不立」,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信用第一,這是為人之本。對人要有愛心,要經常接近有仁德之心的人,所謂近朱者赤,這樣自己也會受到有益的影響。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何必要想那麼多呢?我這叫直爽!」「跟你開玩笑呢,怎麼那麼較真呢!」

我想直爽應該不是不管不顧,說話坦誠應該和不顧別人感受有所區別。而陰陽怪氣,冷嘲熱諷也應該和開玩笑不是同一回事。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謹慎守信、互敬互愛,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外,為人要有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個社會走向文明,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的象徵。令人高興的是如今這樣的人和事不斷湧現,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我們應該靠近並學習的榜樣。擇友而交也是一個人靠近仁德,提高修養的重要條件。利益之交靠不住,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結交的朋友。

「行有餘力,則學文。」知識可以讓人增加智慧,孔子教育弟子們一定要學習文化知識,但前提是學會做人。

孔子的主張對我們現代人很有啟發,我們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學習不僅僅指文化知識,擁有「孝、悌、謹、信、愛、仁」等為人的本分,更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很有必要的學習內容。

沒有好的個人品質,不會做人,學富五車又有何用?品行惡劣,思想墮落的人,學識只能是助紂為虐的幫兇。德行和才華比起來,前者永遠排在首位。成為高學歷的罪犯,不如做個目不識丁的好人!

孔子的話,值得我們反覆咀嚼,並認真對照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多一點思考,少一些迷茫,在先賢的智慧燭照中,提升自我修養,維護生活的和諧美好。

這兩天有事耽誤了,感覺再拿起來就有些生疏了,真是不可一日不讀經典啊,引以為戒!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7.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
    ,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現在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與前面學而篇,學而篇裡面所講的,比如說後面講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的教育,學仁是非常重要。在這一章經裡面,孔子講有下面這幾條。弟子入則孝,弟子就是求學的人,對老師講的,老師稱為師,學生稱為弟子。
  • 陪孩子讀《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後世一些知識分子為了迎合權貴的需要,就把一些有著非常具體含義的話解釋得模稜兩可,比如這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們不先說明『孝弟』的前提是做父母和哥姐的盡到了做父母和哥姐的責任,才能要求小孩和弟弟對他們『孝弟』,他們模糊了這種前提,目的就是幫助那些沒有盡到做父母和哥姐責任的人用這種標準來約束自己的小孩和弟弟,這樣下去,那些不好的父母和哥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人來反駁他們了。
  • 「論語心解」「其為人也孝弟」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 論語解讀——其為人也孝弟
    《論語》這部書,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當代知名畫家江逸子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造詣,與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作成《論語畫解》一書,現每日分享一篇,以期克已復禮,博施眾濟。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 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事奉父母能盡力量,事奉國君能獻出自身,結交朋友能信守承諾。他雖說沒學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換個角度讀《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文:「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做事要嚴謹講誠信,博愛眾生,多和有德行的人接近。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這幾個字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石和精神瑰寶。汎愛眾,有一切眾生平等之意,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能有這種思想,實為不易;但也易造成愛心泛濫,成為孔子所不齒的鄉怨(老好人),德之賊。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
  • 論語新解: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人道必根據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才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才可有仁道。有了初心才能道生,雖然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得益於人們的誘發而促進,也得益於因為人們的養護成全。凡此種種皆是因為學習,不是說有此心就能夠完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與人相處之大道。孝順父母善待兄長乃仁之本,人能有孝順父母善待兄長之心,自然能夠有仁心仁道,就像木之生於根。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集注》:「弟子之弟,上聲」。現在人習慣讀成去聲。音即是讓人明白,既然大家都是用這個音來說這個字,說這個事,大家聽了就都明白,這就約定俗成,成了事實,既無力亦無必要去糾正改過。而原音也則作個註解保留,教人知道古人曾是如此發音表達。字義都有變,何況音?古時一個音,後來多音多義,也是變化後為世人所接受而已。學得義理,對音多有了解而多有知識也好。
  • 《論語·學而篇第一》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原文】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⑥!」
  • 【經史子集】入則孝 出則弟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文 孔子說:「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重師長,行為謹慎而說話信實,對人要泛愛,並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讀解這一章我們都非常熟悉,它就是我們常講的《弟子規》的總綱領。《弟子規》就是根據這裡講到的「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科來進行演繹,教導童蒙、教導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學業道業。孔子告訴我們,人類的活動總是從最基本的家庭開始的,所以我們出生以後的第一個角色是兒女,做兒女的本分就是孝順父母。
  • 焦廣夜聽 | 國學經典《論語》賞析(二):其為人也孝弟......
    《焦廣夜聽》特推出系列音頻節目《樂讀論語》,由國學愛好者,同時又是「樂讀論語」微信平臺的創辦者李樂觀先生主講。      朗讀: 李樂觀【原文】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3),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弟子規【入則孝 出則弟】
    rù zé xiào入則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 讀《於丹〈論語〉感悟》 ——孝
    全書講《論語》只有七章139頁,但我每周至少花三個下午十幾個小時閱讀,仔細咀嚼,或許這是我繼讀《人間詞話》後最認真的一本書。學習、思考、感悟、摘錄,書只有100多頁,幾周下來也只讀了一半,摘錄已超20幾頁。     閱讀此書,感悟甚多, 起初總覺得想寫點什麼,躍躍欲試,但讀的時間越長,領悟越多,越感受到自身的膚淺與不足,自己整個人性的渺小讓我無力提筆。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看這一章蕅益大師的註解:  【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謹信,乃至學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蓋文,是道統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實處。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若僅作六藝釋之,陋矣。】
  • 【經典品讀】入則孝,出則弟:德本才末
    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③。」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孝、悌」人生立世之根本
    文/王行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我有如下看法:「孝弟(通假字,同悌)」中的「孝」就是「子承老,善事父母者。」《孝經》裡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曾子在《祭義》裡又延伸為:「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陣無勇非孝。五者不遂滅及於親,敢不敬乎?」這個解釋沒異議。但是「悌」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善兄弟也。」那就不該只解釋為「敬愛兄長」了。「好」在一些韻書裡被解釋為「美也、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