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弟子規》近幾年已被列為小學生必讀經典了,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很值得每一個人從小好好學習。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說話要慎重,做事要守信。對人要有廣泛的愛心,要經常親近仁德的人。在此基礎上,要抓住一切時間,學習文化知識。
可以說,這段話是整部《論語》裡孔子對弟子們做人處事的基本要求,它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做人的「出門七件事」,即「孝、悌(弟)、謹、信、愛、仁、學」。
而這七件事中學習是放在最後邊的,前面六件是為人應有的品德修養。可見孔子主張人生在世,應該先做人,再做學問。
先看做人方面,孔子提出的這幾件也是層遞關係。孝悌為本,再言其它。
「弟子入則孝」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點,他教育弟子在家裡要孝順父母。「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有遵守孝道了,他才具有了做人的根本。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其它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漫長的封建社會,「孝道文化」一直受人們尊奉,古代就有「孝廉」這一官職,還有許多與「孝」有關的故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流傳了下來。記得小時候在村裡看戲,當時不太明白戲的內容,只是經常會聽到周圍的爺爺奶奶們一個勁地誇戲臺上的「孝子」們。
《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他由祖母撫養成人,後來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裡。
古人還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孝」在國人的心中早已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雖說「孝」在今天仍是廣大老百姓衡量人的基本標準,但幾何時,這個標準已經悄悄地被淡化甚至被替代了。遺棄老人,虐待父母,目無長輩的現象層出不窮,親情的淡漠讓人寒心,養老問題也已經讓社會惴惴不安了。
被金錢蒙蔽的現代人,被快節奏攪亂的眾靈魂,「孝」的影子已經漸行漸遠。
「出則弟」是對兄長應該有的態度,也可以引申為對師長要尊敬。據說曾子曾經侍坐在老師孔子身旁,當孔子要跟他講述深刻道理的時候,曾子馬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前面恭恭敬敬地聆聽老師教誨。這雖說是個小舉動,卻折射出曾子尊敬老師,非常有禮貌的品質特點。
相比之下,現在的學生在尊敬老師這方面做得怎樣,大家心裡都不含糊。各地出現的辱罵老師,打老師甚至刺殺老師的惡性事件,讓人在感嘆唏噓的同時,不由十分懷念古人的淳樸和世風的純淨。
好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也在慢慢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相信孝悌總有一天會重新發揚光大。
「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是從為人處世方面提出的要求,孔子教育弟子們平日裡說話要慎重,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就要惜墨如金。做事要守信用,「人無信不立」,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信用第一,這是為人之本。對人要有愛心,要經常接近有仁德之心的人,所謂近朱者赤,這樣自己也會受到有益的影響。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何必要想那麼多呢?我這叫直爽!」「跟你開玩笑呢,怎麼那麼較真呢!」
我想直爽應該不是不管不顧,說話坦誠應該和不顧別人感受有所區別。而陰陽怪氣,冷嘲熱諷也應該和開玩笑不是同一回事。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謹慎守信、互敬互愛,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外,為人要有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個社會走向文明,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的象徵。令人高興的是如今這樣的人和事不斷湧現,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我們應該靠近並學習的榜樣。擇友而交也是一個人靠近仁德,提高修養的重要條件。利益之交靠不住,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結交的朋友。
「行有餘力,則學文。」知識可以讓人增加智慧,孔子教育弟子們一定要學習文化知識,但前提是學會做人。
孔子的主張對我們現代人很有啟發,我們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學習不僅僅指文化知識,擁有「孝、悌、謹、信、愛、仁」等為人的本分,更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很有必要的學習內容。
沒有好的個人品質,不會做人,學富五車又有何用?品行惡劣,思想墮落的人,學識只能是助紂為虐的幫兇。德行和才華比起來,前者永遠排在首位。成為高學歷的罪犯,不如做個目不識丁的好人!
孔子的話,值得我們反覆咀嚼,並認真對照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多一點思考,少一些迷茫,在先賢的智慧燭照中,提升自我修養,維護生活的和諧美好。
這兩天有事耽誤了,感覺再拿起來就有些生疏了,真是不可一日不讀經典啊,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