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傳統文化講以孝治天下,一個「孝」字,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有無法衡量的意義。那麼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孔子又是怎麼講這個「孝」呢?今天末學為大家大致整理一下:
一,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孝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這段話的前提是,父親所尊崇的道理一定要是正確的。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期望,父親在世時,兒子會按父親期待的標準去做。那麼父親去世之後,兒子都不降低父親期望的標準,還能長期堅持按父親生前要求的去做,這就算盡孝了。
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孔子極其重視孝道,但這裡主要講的是,盡孝不能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孝。因為孟懿子是魯國大夫,所以孔子告訴他,孝親之道在於無違而已。他現在問孝道,要首先想想自己對待父母生前的起居和死後的葬禮,是不是合乎禮的精神,有沒有違逆之處。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從古至今,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兒女有了疾病。兒女能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能體會父母這種擔憂的心情,就能知道如何去關心父母了。
四,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現在人們一說起孝,覺得能養活父母就行。即使狗和馬,都有人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老師什麼是孝道。孔子說;最難的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遇到事情,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難道這就能算是孝嗎?
六,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裡仁》
孔子說;對父母的缺點,我們應該委婉的勸止,如果他們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敬,不加違抗。只能在心裡替他們擔憂,但不能有怨恨之心。
七,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
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儘量不要遠遊外地;如果實在沒辦法要出去,也一定要把照料父母的事情安排妥當。
八,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
每個子女的生日,父母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是又有多少子女能記得住父母的生日呢?所以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其年邁又所擔憂。事實上擔憂總是勝過高興的,父母健康才是最讓子女開心的。
一個孝字,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孔子說了這麼多,到底孝是什麼呢?末學以為,孝的關鍵就是發心。要像父母對待子女那樣,去關心和愛護父母,保持恭敬順從的態度,這大概就是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