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怎樣做才算是孝?

2020-12-13 國學雜談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傳統文化講以孝治天下,一個「孝」字,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有無法衡量的意義。那麼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孔子又是怎麼講這個「孝」呢?今天末學為大家大致整理一下:

一,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孝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這段話的前提是,父親所尊崇的道理一定要是正確的。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期望,父親在世時,兒子會按父親期待的標準去做。那麼父親去世之後,兒子都不降低父親期望的標準,還能長期堅持按父親生前要求的去做,這就算盡孝了。

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孔子極其重視孝道,但這裡主要講的是,盡孝不能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孝。因為孟懿子是魯國大夫,所以孔子告訴他,孝親之道在於無違而已。他現在問孝道,要首先想想自己對待父母生前的起居和死後的葬禮,是不是合乎禮的精神,有沒有違逆之處。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從古至今,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兒女有了疾病。兒女能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能體會父母這種擔憂的心情,就能知道如何去關心父母了。

四,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現在人們一說起孝,覺得能養活父母就行。即使狗和馬,都有人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老師什麼是孝道。孔子說;最難的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遇到事情,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難道這就能算是孝嗎?

六,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裡仁》

孔子說;對父母的缺點,我們應該委婉的勸止,如果他們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敬,不加違抗。只能在心裡替他們擔憂,但不能有怨恨之心。

七,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

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儘量不要遠遊外地;如果實在沒辦法要出去,也一定要把照料父母的事情安排妥當。

八,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

每個子女的生日,父母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是又有多少子女能記得住父母的生日呢?所以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其年邁又所擔憂。事實上擔憂總是勝過高興的,父母健康才是最讓子女開心的。

一個孝字,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孔子說了這麼多,到底孝是什麼呢?末學以為,孝的關鍵就是發心。要像父母對待子女那樣,去關心和愛護父母,保持恭敬順從的態度,這大概就是孝了吧。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孝道的,那麼怎麼做才算是真正的孝順呢?《論語》中很多地方都講到關於孝道的問題,咱們先下面這段: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子女用豐厚的生活來奉養父母,能不能算是盡孝呢?
    面對辛辛苦苦為自己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每一個做子女的,應該怎樣做呢?有的人認為:給了父母錢就算是孝順父母了;有的人認為管父母吃住就是盡了孝道了。這真的算是「孝」嗎?有一次子遊問孔子:「子女用豐厚的生活來奉養父母,能不能算是盡孝呢?」孔子反問道:「這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的意思很明確:不尊敬父母,只管父母吃住,和養狗養馬一樣,是算不上孝的。
  • 善事父母,教化子女,謂之孝
    「孝」字「從老省,從子,承老也。」表示上有老,下有小。解釋「孝」就是善事父母,教化子女。具體內容有:1.惜身。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肌理而不至於毀傷,因為這是父母給的生命形式。父母讓你來到世上,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要對此珍惜。
  • 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暖男
    你也要懂得怎樣去愛她。明白愛的意義。懂得珍惜愛上一個人不容易,彼此相愛更加的不容易,懂得去珍惜才是把握愛情的最高秘訣。一個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相愛的時候就必須知道什麼叫做珍惜。只有懂得珍惜的男人才算是一大暖男。朝三暮四的人終究不會有好的結果。懂得浪漫在愛裡面要有的必須是浪漫,沒有浪漫就不算是愛情。暖男也要懂得什麼叫浪漫。
  • 專家談"孝":行孝關鍵在「敬養」兩個字上下工夫
    而且還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把贍養父母視為兒女的家庭義務與道德責任,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孟子在談到世俗之孝時,也把物質上侍奉雙親作為孝的主要內容,意思就是對父母的生活起居,要悉心照料,對父母的身體健康,要多加體察,有了病要及時求醫等,此所謂「能養之孝」;    二是敬愛父母,尊重長者。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本章是孔子對孟武伯問孝的回答。對於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有的翻譯是錯誤的【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直白的翻譯: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
  • 聽父母講往事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新「24孝」你能做多少?
    網友「真心大冒險」在兩江論壇發帖稱,面對新「24孝」,自己覺得很慚愧,平時不細想還不覺得,這一刻才知道為父母做得太少了。     「真心大冒險」這番話引起不少網友的共鳴。記者發現,從8月13日新「24孝」發布到17日,短短4天時間,討論新「24孝」的新浪微博接近40萬條,百度相關搜索結果接近100萬個。而在華龍網兩江論壇等各大社區,新「24孝」也已成熱點話題。
  • 佛說,為人子女,做到這五件事,才可稱為孝順!
    佛說孝養父母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有同等功德。但是,究竟怎樣做才算孝順呢?《長阿含經》中開示,為人子女者,只有做到了這五件事,才可稱為孝順。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佛門中所說對於父母的供養,主要包括飲食、衣物、臥具、湯藥,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基本的物質條件。
  • 《論語》求知|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照顧老人【譯文】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侍奉父母時,永遠都能做到和顏悅色才是最難的。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先讓父母吃,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求知】什麼是孝?按照孔子的教導,僅僅是贍養父母、有事替父母去做、有飯先讓父母吃,這還不能算得上是孝。孝,必須要對父母懷有敬仰之心、感恩之心和深愛之情。
  • 論語:為什麼說走正道,做正事,就是對父母的孝
    所以在今天我想提醒我們的青壯年,當你有子女之後拜託先盡你的責任,然後再想著去讓他對你孝順,這個不僅是我的觀點,這還是孔子的觀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觀點。好的,我們來看一看2.6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一下,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如何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我們先解釋一下孟武伯是什麼人?
  • 怎樣對待孩子才算是「溺愛」呢?
    讀者來信怎樣對待孩子才不是溺愛呢?我和先生聽過很多關於孩子被寵壞的事例,但是我們把握不好怎樣對他才算是「溺愛」。您能給我們一個界定嗎? 專家建議許多家長都將把孩子寵壞的行為稱為「溺愛」。譬如對孩子的要求做些許讓步,讓孩子開心些,就叫「溺愛」;或者讚美孩子、表達你對他的喜愛,也是「溺愛」。事實上,只要你拿捏得當,這些行為本身並沒有錯。家長既然有了擔心寵壞孩子的直覺,就不會出現溺愛的危險。許多家長不知道什麼是溺愛,也不知道孩子已經被他寵壞了,但他卻從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
  • 孝:和顏悅色最難 重在本性本心
    所以,筆者認為這一條不應「入罪」,但也給為人子女的我們提了個醒:我們可以給女朋友、給老婆、給兒女買禮物過節日,是不是也應該同樣想到父母?當下很多人忙於工作,無暇陪伴父母,精神上的孝順做不到,心有愧疚,總覺得要在物質上多補償父母,殊不知,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希望兒女平安、常回家看看。
  • 男人怎樣做才算是疼老婆呢?
    雖然男人恐怕做不到這點,但老婆還是希望男人做到。當老公總是晚上八九點鐘才回家,老婆就沒法不嘮叨:「這讓我覺得孩子和我一點兒也不重要。」有時即使他在家,她也感覺留在家裡的只是他的軀殼。如果她和孩子在外面玩,而老公卻待在屋裡看電視,老婆就會有種被拒絕的感覺。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賦予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撫育我們長大成人,作為子女,回報年邁的父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自古以來都是受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現代社會,對孝與不孝的討論則更加複雜。由於媒體的時效性與便捷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駭人聽聞不孝事件。
  • 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
    作者:燕歸來來源:了凡四訓(lfsx188)這一生,命裡的福報,氣運,也會隨著你的轉變,緣起緣來。人生要一步步來,一步步走。但無論走多遠,行多久,都不能忘記最初的根。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心的人就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根源,所謂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樓閣,虛無縹緲,無法兌現。父母是人生第一福田,我們在這塊福田上種下什麼種子,就會收穫什麼果實。老人是根,是一個家庭的氣象。
  • 從弟子規中理解「孝」
    到了高中,在上中國古代文化經典選讀課時,語文老師給分析講解後才慢慢的理解到孔孟之道文化中的精髓,也漸漸的開始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到了大學,買到了凹槽型《弟子規》的字帖,因為可以無限制寫,慢慢的對《弟子規》就有了很深的感悟與理解。如果真正的去細細品讀《弟子規》中的含義,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弟子規》中的道理都很小,卻是我們都會忽略的。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古人說孝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無論是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官員之孝、平民之孝,還是小孝、大孝,其實都是單向的,就是要子女對父母盡孝,卻從來沒有談到父母親對子女該做什麼。也許在古人看來,父母生養了子女,給了子女無私的愛,這已經足夠了,子女應該無條件地感恩、報答。但問題在於,同樣是父母,有的培養了優秀的子女,有的卻很失敗,這會反過來嚴重影響子女「盡孝」的質量。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4)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翻譯:子遊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麼?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麼?5)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