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雙親,尊重師長,歷來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佛教傳入漢地之後,以父母為世間福田,與傳統文化的「報恩」思想不謀而合。譬如,《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列舉出包括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等十恩。
佛陀住世時,更是告誡世人,應努力盡孝。「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猶不能得報恩。」佛說孝養父母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有同等功德。但是,究竟怎樣做才算孝順呢?《長阿含經》中開示,為人子女者,只有做到了這五件事,才可稱為孝順。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
佛門中所說對於父母的供養,主要包括飲食、衣物、臥具、湯藥,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基本的物質條件。飲食、衣物、起居用品,不在於名貴,飯菜鹹淡合適,生熟中節;衣物冷暖事宜,遮風擋寒;臥具常常翻曬,安住無憂。總之,能使得父母安心,就是盡心孝敬。
當然,倘若老人身體不適,躺臥在病榻,也不應懈怠、厭惡。想想自己初生,屎尿糞溺何曾遭父母嫌棄。越是父母生病的用人之際,越能體現出兒女的孝心。
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
父母恩情難報,包括「遠行憶念恩」。想起念書時,每次離家母親總要送我出門,即使自己走出很遠,母親仍然不舍離開。曾聽母親說,子女思念父母,手指頭那麼長;父母思念子女,路那麼長。所以,有要緊的事,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父母擔心。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意見,有時還能幫助自己規避事業的風險。
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
很多人對父母物質供養方面,做得很好,但是順從父母的意思,不忤逆父母,卻難以做到。父母雙親想要做好事,仍想發揮餘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做兒女的就不好違背。也就是說,不但要在物質上孝敬,還要在精神上順遂。
譬如小編鄰居家老人,每天在外面撿礦泉水瓶,子女嫌丟人,上班就把老人反鎖在家中。人的一生受之於父母,正是因為有他們的辛勞,子女才能長大成人。孝順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老人想做些好事,怎忍心違逆他們呢?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父母年事已高,有些善事、好事,不能親力親為,父母讓我們去做,不要違背父母正當的命令。天下父母,沒有誰會讓子女為非作歹,他們都期望子女成為人中龍鳳。老話說「父形子肖」,人終歸有年老的時候,此時對待父母的態度,就是未來子女對自己的態度。
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所謂正業,是指父母建立起來的利益眾生的事業,譬如學校、敬老院等等。作為子女,不但要繼承老人的遺產,更應該繼承老人的事業,這就是在廣結善緣,也是在積累陰德。
古德言,「百善孝為先,舍此別無功德」,捫心自問,平日自己也有地方沒盡孝道。佛教化世人「以戒為師」,而戒名為孝,也稱解脫。希望諸同參師兄一起,孝養父母,乃至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學佛,孝順是基礎中的基礎。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